当“书虫”进入“书山”里(钱平雷)
[2015-08-27 15:34:24]

    作者:钱平雷  钱平雷微博链接http://weibo.com/u/1043369051

    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2015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活动,从8月19日至8月25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这个活动从开始举办以全国各地出版社到这里设摊推销书籍到如今已经成为一道品尝“文化大餐”式的嘉年华了。期间各类签售仪式、首发式、讲座活动有数百项之多。普通读者心仪的作家、学者、名人甚至各类明星都可以在这些日子里与他们零距离接触。头两年追逐明星的人数和热闹程度一度还超过了排队请作者签名的规模,说“喧宾夺主”应该不算过分,毕竟原来书展叫做“书市”啊!
    我从上海书展第一届开始到前一届为止,几乎每届必到,有几次还因为自己怕买的书拿不动,拖了妻子一齐上阵。因为我发现在书展上可以买到一些平时在上海书城里看不到的书籍。以前我总以为上海书城里有全国所有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一次我去北京西单的图书城发现,那里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书籍,在上海好像没有看到的,于是我悟出了了原因:像我这样的喜欢书籍,属于“书虫”级别的藏书者,除了自己特别需要的书会去书店“定向”有目的地购买,大多数的书籍是读者从先看书名再到看书的内容吸引人,再决定购买,是书市中“淘”来的。上海书城面积有限,不会大量购进小众读者需要的书籍,摆在书架上占领地方,尤其是非沪籍出版社的书籍。而上海书展尽管在上海举行,但它是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因此只有在这个场合各地出版社才会有选择地把自己的精品拿来展销,自然也是我们这批图书爱好者的盛大节日。
    像我这样的年龄但兴趣爱好又比较广泛的“万金油”式的人物,平时基本没有什么嗜好,属于“不抽烟,不喝酒,不上剧场看戏,吃东西需要节制”那样基本没有花费的老人。稍有点要消费的就是喝点好茶,以前还买几张音乐的CD片,再有就是买书了。因为对我来说,最舒适的休闲方式就是:音响里播放着动听的背景轻音乐,茶几上的杯子里泡着上等的绿茶,手上捧着一本类似《文化苦旅》那样水平的散文集,躺在沙发上看书。一年中除了买点茶叶,如果再不买几本书看看,那也太对不起自己了。但如今我的藏书已经到达无处可藏的地步,不用说家里、办公室里所有书橱已经到达了用宁波人俚语来说叫做“满进溢(念ge)出”无法再放书的地步,为此还在郊区再找了一处放书的房间,那里所有的书橱也都已“满员”。本来摆着五颜六色书籍的书橱,应该是家里一道吸人眼球的靓丽风景线,代表这家人家属于书香门第,如今成了“孔夫子搬家,全是书(输)”了,家里显得很杂乱。但书还是源源不断在增加,于是家中不该放书的地方,如沙发背后、书桌低下,甚至窗台旁边都被书所占据。我自己也搞不明白,哪来这么多的书,除了参加学术会议,拿回来的论文集之类外,还有书友互赠,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花钱买来的佳作,尤其是兴趣爱好广泛是促使我买书最主要的原因和动力。也有人劝我淘汰一批,可能是上辈“遗传”影响,我的叔叔、岳父和妻子的大舅舅都是“书虫”一级的藏书者,他们平时省吃俭用,收藏了许多书籍,临终前也留下了同住的小辈要替他们保管好的遗言,但问题是小辈往往与他们不是相同的专业,而且对他们关心的领域也没有兴趣。那些书最终还是逃不过在让亲朋好友挑选后,大部分处理掉了的命运。我估计我的藏书最后也是这个下场,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是不思悔改。
    如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们最主要获得信息的渠道还是网络。对纸质媒体的需求急转直下。但人们还是觉得网络来的东西有些碎片化,缺乏整体性,比较正规的信息储存还是需要书,这是为什么书籍还能生存的重要原因。微信上最近还有一则借一个印度人的口吻在批评中国人不爱看书的故事,说明发达国家或者有文化国家的人们仍旧坚持把读书看作一件崇高修养的习性。我也是在为自己继续进书在寻找理论根据。尽管如此,我买书的力度是大大的价低了,CD片也是同样原因很少购买,因此,去年的上海书展我甚至缺席了。眼不见为净,没有看到就不会买了,上海书城也少进了,听到有心仪的书籍可以通过网购解决问题,况且价钱比书城给我的金卡的优惠价还要便宜。
    今年的书展,我本来也准备采取“避而不见”的态度,不去了。可是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给我来了“邀请函”,实际上是“指示”我这个副秘书长去参加书展中的一项《名家为你讲科学》的活动。科普作协是该项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主讲人是副理事长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教授。除了青少年小读者为主要嘉宾外,我们主办方总也要出几个人造声势吧!我因此被周秘书长选中。他除了寄来邀请函外,还附上了进入书展必需的入场券。活动日期在8月19日开幕当天的9:30-10:30举行。因为电视上告知入场安检严格,希望大家不要带包,所以我也就徒手前往了。 活动按时间开始,按时间结束,10:30回家似乎早了一点,既然到了书展总要浏览一下吧!于是首先进了中央大厅,大厅的东侧是今年的主宾省——江西省的展台,西侧按照惯例是中国图书集团下属出版社的联合展台,也就是出版行业的国家队。里面的书里三层外三层,铺天盖地,说是“书山”也不会过。看到各种诱人的书名。我的购书欲望的冲动又被勾起。爱书的人看到诱人的书名,要想看一看的欲望与人们在熟食玻璃柜中看到可口的食品,勾起食欲想尝一尝的情况是一样的。开始我翻了一下一本由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撰写的日记体的散文集,就想购买,后来还是忍住了。随后看到一本开面不大中英对照的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这本书我一直很想有一本,这个版本,既可以知道情节,又可以复习英文,于是不可挽救地捧在了手上。接着看见一本叫《生命八卦——在万物内部旅行》,作者叫袁越的书,我大概翻了一番,里面是用讲故事的形式诠释科学知识,很像我们最近在探索的科学人文创作的手法,“对我有参考价值”,我对自己这么说着,书在手里又放不下去了。眼睛一瞄,又看见一本由蒋勋著的《艺术概论》,里面对所有属于艺术类别,加以归纳论述,这又是我这个对多种艺术感兴趣的人应该提升认识水平的好教材,买一本!好了,本来不准备买书的决心,这么容易就突破了。我正要离开展台去付款,一本装帧很淡雅的书本映入了我的眼帘:《张家旧事》,张允和口述,叶稚珊编撰;张允和,那不是张家的二姐张允和吗?她和她的姐姐张元和妹妹张兆和、张充和被誉为民国张家四大闺秀,都是才女。尤其是她们的夫君周有光、顾传玠、沈从文和傅斯汉分别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昆剧名家、文学家和德裔汉学家被传为美谈。我粗粗翻了一下,文风很平和,像一杯发出淡淡幽香的龙井茶,沁人肺腑,我随手带走了。信用卡一拉,马夹袋一装,四本书就买好了。
    赶紧走吧!从大厅地面沿台阶而上,就是大厅西侧二楼沿廊,那里是上海三联书店的展台,那里我看见一本由澳大利亚一位女士写的名为《北京太太——一次通往中国的奇妙之旅》书籍。因为女儿在澳洲生活,所以我对澳洲的人和事就会格外关心一些,这本书写的是澳大利亚人在北京生活的感受。旁边还有一本由旅澳华人蔡成撰写的散文《一个人的澳洲》,是中国人在澳洲生活的感受,作者文章的风格与我很像,我就有一点好感,因为以后可以送给女儿,所以两本书我都要了,我一边准备付款,一边还在给自己找理由。在付款处看见一位女士捧着一本大红色精装水印画册《钱沛云行书红楼梦名诗》,乘她付钱,我翻开一看,确实字体优美流畅,一见钟情。那女士一边付钱,一边说寻找此版本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今天如愿以偿,而且还按照规定全场八折。我本来根本没有购买此书的打算,人就是这样,会学样。我马上去寻找该书,只有一本了,有位先生在翻看,我简直是从他手中夺过来似的,拿去付款,这里还必须付现钱。好,又是一包!
    一看时间差不多了,该回家啦!经过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展台区时,看到前面立着两块广告牌——茅盾文学得奖书籍,下面分别放着两堆书:金宇澄的《繁花》和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电视上说因为得了茅盾文学奖,又正逢上海书展,这些书已经脱销了。尤其是《繁花》是用上海方言写的,更是难得,我也不翻看了,拿了书本就直奔付款处,再来一包!
    当我提了三包书去停车场的途中,手指被重重的书勒得很痛,前端甚至发紫,停车场的保安还“慰问”我:“老先生,你买这么多书啊!”就这样本来下决心不买书的我,结果如同“书虫”爬进了“书山”,爬不出来了。又为本来书本“满员”的家里,再狠狠地装进三包!

 钱平雷 博客文章
2015-08-23
 

上一篇: 人工智能:“勿以恶小而为之”(江... 下一篇: 爱读《新闻老战士与抗战》(臧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