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水长流(叶永烈)
[2015-10-28 19:43:56]

    作者:叶永烈  来源:新民晚报(2015-10-28)A30版 夜光杯

细水长流

叶永烈

   “叮当!”门铃响过,快递员双手抱着一只沉甸甸的纸箱。我打开一看,整整一箱清样,多达2000多页。我意识到,“倾盆大雨”开始了。
  平常出书,总是一本而已。这一回不一样,2015年春日以来,两家出版社决定联合出版《叶永烈科普全集》,这套全集总共28卷,每卷都有500页上下,40多万字。每一回快递来三卷、四卷,我马上全力以赴校对,从清晨校到夜深,眼花缭乱,头昏脑涨。妻也跟着忙,她要依照我和编辑的修改之处,把电脑里的《叶永烈科普全集》电子文本逐一修改。这样的“倾盆大雨”一到,就把我们一连“折腾”好多天。
  当我把整箱的清样快递给出版社,同时又用电脑写出一份很长的校对意见用“E-mail”发去,刚刚喘了一口气,“叮当!”声又起,又是一箱沉甸甸的清样……
   《叶永烈科普全集》收入的大体是我1983年前的科普作品。从那以后,我结束了作为“理科男”的写作,转轨到纪实文学创作,不再写科普,所以这套书不叫“科普文集”,而称“科普全集”。这些早期的作品当时是写在方格稿纸上,是“爬格子”的成果。后来请几位“小辫子”帮我输入电脑,才算有了电子文本。
  记得,那时候只知道每天写呀写呀,不知道究竟写了多少作品。直至这次出版《叶永烈科普全集》,如同来了个“年终大盘点”,这才知道写了1000万字科普作品。当然,1983年之后数量更多的纪实文学作品,不包括在内。
  其实,这一次次“倾盆大雨”,来自当年的细水长流。那时候,一页稿纸、一页稿纸地书写,今天写几页,明天写几页,全然是在不知不觉中写作。聚水成涓,聚沙成塔,聚少成多,集腋成裘,写作就是绢绢细流,一点一滴不间断,经过持之以恒的聚集,才汇成那一箱又一箱的清样,才形成那一大排厚重的书本。
  云淡风轻,波澜不惊,我已经习惯了青灯黄卷的书房生活。这里,只有滴滴嗒嗒的触键声,我把思绪源源不断通过键盘输进电脑。春花秋月,暑往寒来,岁月如流水,悄悄地流,日夜地流,永无止息。青春作赋,皓首穷经,我的一头青丝,在键盘声中渐渐双鬓花白,直至满头飞霜,却依然专工翰墨,惟务雕虫。在我看来,那些凝固在电脑屏幕上的文字,那一箱箱清样,那一部部著作,是凝固的时间,是凝固的生命。
  韶光易逝,青春不再。有人选择了在战火纷飞中冲锋陷阵,有人选择了在商海波涛中叱咤风云,有人选择了在官场台阶上拾级而上,有人选择了在银幕荧屏上花枝招展。平平淡淡总是真,我选择了在书房默默耕耘。我近乎孤独地终日坐在冷板凳上,把人生的思考,铸成一篇篇文章。没有豪言壮语,未曾惊世骇俗,真水无香,而文章千古长在。
  细水常流,足以穿石,即所谓滴水石穿。然而这却是恒心的考验,韧性的测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厮守着一台电脑。所谓细水长流,一是细,二是长。写作之细,足称精雕细刻,反复斟酌每一个字,安排妥当每一个标点符号,那每一条引文的注解都必须精确写上“作者,书名,第几页,出版社,出版年份”,无一遗漏,无一差错。写作之长,就一天而言,是从早到晚,从清晨至夜深;就一年而言,是从春到冬,从酷暑到严寒;就一生而言,从11岁发表第一篇作品,直至生命的终结。写作需要奉献毕生的精力。不可心猿意马,不可三心二意,心无旁骛,一心一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锲而不舍,金石为开。“有恒为成功之本”,在文学的道路上,需要坚持,需要不懈,需要勤勉,需要努力。
  青山常在,细水长流,生命不止,笔耕不息。
 

上一篇: 长征六号—新一代火箭开步走(李必... 下一篇: 最先进的韦伯空间望远镜可望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