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科学背后的政治(江晓原)
[2015-12-13 17:37:47]

    江晓原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jiangxiaoyuan

   (载2015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报》)

   “其实,呼吁全世界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主张,本不受学界关于气候变暖还是变冷争议的影响,因为它是符合当下人类的根本利益的,而真正的争议在于,这种主张在发达国家和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并不容易找到共识。” 

  

围绕“全球变暖”的一系列争议,表面上看是科学问题,其实科学在这些争议中的解答能力十分有限,而争议的背后却是政治,“全球变暖”已成为“科学政治学”的典型个案。
    争议中的“全球变暖”,至少包括如下三个问题:
    1.全球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变暖?
    2.全球变暖是工业碳排放造成的吗?
    3.全球变暖必然会引发全球环境灾难吗?
    不少人对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例如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他搞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2006)中就是如此。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所谓的“全球变暖”是一个弥天大谎,是骗局和阴谋。这种“阴谋论”得到一些美国和西方学者的赞同——最初就是由他们所提出,也被不少中国公众认为有些道理。
    使全球变暖作为一个“科学事实”被许多公众接受,占有核心地位的“科学证据”是一条名为“曲棍球杆”(hockey stick)的著名曲线——基本水平,只在右端明显翘起,状如曲棍球杆,故得此名。曲线是米歇尔·曼恩(Michael Mann)在1998、1999年的两篇论文中公布的(论文都是三人署名,曼恩领衔),描述的是公元1000~1980年间的地球气温变化。第一篇文章发表在著名的《自然》杂志上(Nature,392,779-787)。
    曼恩的文章发表后,受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的高度重视,很快广泛传播,被数以千计的报告和出版物引用,也被克林顿政府当作全球变暖事实的证据。资历尚浅的曼恩平步青云,被任命为IPCC有关气候的第三次报告(2001)的主执笔人——这个报告有多个版本。
   “曲棍球杆曲线”问世不久就遭到两位加拿大学者(S. McIntyre和R. McKitrick)的严厉指控:曼恩选择北美西海岸山区的狐尾松(bristlecone pine)年轮来描述历史上的气候温度,赋予它在统计学上站不住脚的权重,使得构造出来的地球历史气温曲线符合自己的需要。2004年曼恩不得不在《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一份“更正错误”的声明(Nature,430,105),不过他又辩解说,这些错误“没有影响我们以前公布的结果”。
    加拿大学者的指控引起了美国国会的关注,“能源与商业委员会”委托当时美国国家科学院应用与理论统计学委员会主席魏格曼教授(E. Wegman)组织专门小组进行调查。2006年魏格曼提交的调查报告结论是:曼恩的研究方法是错误的,他论文中的分析无法支持他的结论。而且,曼恩的“曲棍球杆曲线”是高度依赖统计学方法的,但曼恩和他的团队都与主流统计学团体毫无学术联系,这也严重削弱了曼恩论文的学术公信力。
    至此“曲棍球杆曲线”变成学术丑闻,使得“全球变暖”理论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撑。事实上,依靠现有的科学研究,还无法对复杂的气候变化问题下确切的结论。
    在某些美国学者和戈尔的政敌看来,“全球变暖”问题背后隐藏着这样一条线索:“曲棍球杆曲线”支持了IPCC先前关于全球变暖的报告——IPCC的报告则支持了《京都议定书》——而《京都议定书》被视为戈尔为竞选总统所作的政治秀。
   《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1997年12月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会议制定,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中国在1998年就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按照其中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第一阶段不承担二氧化碳减排任务。《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至2009年2月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但偏偏美国没有签署。
    一些美国人认为,《京都议定书》提议由美国和发达国家来承担更多的气候保护责任是不公平的。美国国会参议院事先就宣布它不会批准《京都议定书》。2001年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理由,拒绝批准执行《京都议定书》。
    其实,呼吁全世界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主张,本不受学界关于气候变暖还是变冷争议的影响,因为它是符合当下人类的根本利益的。而真正的争议在于,这种主张在发达国家和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并不容易找到共识。
    试想,只占世界人口约5%的、以美国为首的世界最发达国家,消耗着世界上27%以上的一次能源,却要求只约束发展中国家,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环境问题正在成为21世纪最大的政治问题。无论工业碳排放是不是导致了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不是会导致环境灾害,发达国家都应该率先约束自己对资源的占有,约束自己对污染的排放,这才有可能谈得上对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公平。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江晓原 博客文章
2015-12-05
 

上一篇 下一篇: 过目别忘(倪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