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为大学生讲授科学文艺创作
[2009-03-02 18:59:20]

   2月26日下午,著名科普作家、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首届副理事长叶永烈为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学员、上海理工大学学生以科学文艺为主题,讲授了一堂生动形象的科普创作课,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的笑声和掌声。

    投影屏幕上展现了叶永烈小学一年级时的成绩报告单,“作文40分”盖着“不及格”蓝印,说明自己不是一个神童。从小学六年级发表第一篇作品,到大学三年级出版第一部书——《碳的一家》,从《十万个为什么》到《小灵通漫游未来》,铺开了他走上科普创作漫长坎坷的道路。叶永烈是《十万个为什么》作者中的佼佼者,《十万个为什么》初版(5本),书中共有900条内容,其中300多条(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等)是他一人撰写的。最近中国科协评选10部建国50年来公众最喜爱的科普作品中,《十万个为什么》一鸣中的,在作者的署名中标明叶永烈等。1978年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写于1961年)是他的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印了150万册,成了“超级畅销书”,赢得了当时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喜爱,甚至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设计思路”。书中主人公——小灵通,则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

    叶永烈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普读物共700多万字,其中着重于科学文艺的创作。什么是科学文艺?他引用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话:科学文艺是科学与文化“结婚”的产儿。科学是内容,文艺是形式。科学文艺,就是用文艺的形式来描写科学,寓科学内容于文艺形式之中。就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文艺是把科学作艺术上的再创作。

    叶永烈是我国著名的科幻作家,他家里收藏的国内外科幻作品和科幻资料,就连国家大型图书馆也望尘莫及。什么是科幻小说?他用简洁的语言给同学们介绍说:“首先是‘小说’,它具有小说特点。有构思、有情节、有人物,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它是‘幻想’小说,它描写的不是现实,而是把未来或过去的尚未实现的事情当作现实来描写。它是‘科学’幻想小说,它的幻想内容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他引用国内外的名家和著作讲授了科幻小说的发展史,他谈到了世界公认的第一篇科幻小说,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夫人玛丽•雪莱在1818年发表的《科学怪人》。接着,又谈到了法国的凡尔纳和他《气球上的五星期》《海底两万里》以及英国的威尔斯和他的《隐身人》。凡尔纳和威尔斯被称为硬科幻和软科幻的两大流派。还谈到了美国的著名科幻大师海因莱因、阿西莫夫。在谈及中国科幻小说时,他首举梁启超和鲁迅1903年就高擎起科幻大旗:梁启超用章回体翻译、出版了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鲁迅也用章回体译述、出版了凡尔纳的《月界放行》。其次老舍的《猫城记》也享誉国内外。对我国建国以来的科幻小说创作,他谈到了叶至善的《失踪的哥哥》、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顾均正的《和平的梦》、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以及其本人最近著述的《毛泽东重返人间》……

    科学小品也是科学文艺的佼佼者。这个小品不是赵本山的小品,它是篇幅短小的“千字文”。科学小品行文挥洒自如,文情并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是科学文艺中的轻骑兵。科学小品知识容量大,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科学小品最能贴近读者。他建议同学们今后在科普创作中,不妨先从科学小品人手。此外,叶永烈还提到了科学文艺领域中的科学童话、科学相声、科学家传记、科学家诗等等。

    在结束讲课的掌声中,一位学生代表向叶老师献上了一束鲜花,表示诚挚的谢意。

    叶永烈经过不断勤奋和追求,经历了一条从自己最初对科普创作的懵懂无知到成为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的坎坷路途。相信同学们从他身上学到的不只是有关科普创作的知识,还有他的人生态度和至理名言,从而给自己一个明鉴,让自己找到科普创作的方向。

(李正兴)
 

上一篇: 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 下一篇: 望远镜和天文学——400年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