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生作品>>征文2008
是自然灾害,也是自然关爱——说说对台风两重性的肤浅认识
[2009-09-23 13:18:31]

    一、就字论字说“灾”说“害”
    四大发明,是我们古老民族的骄傲,其实汉字的构造也闪耀着华夏的智慧。你看,一个“灾”字是由“宀”和“火”组成。“宀”被解释成家,家里起火了,自然是一场灾害了。可是,哪个家没有火呀?比如:灶膛里有做饭的火,床炕下有取暖的火,灯芯上有照明的火……为什么这些家中的火不会变成灾呢?噢,原来这些火是受到人类控制和利用的呀。这就给了我第一个启示:受控的火不会变成祸,反而倒成了福。再来看“害”字,“丰”表示多,“口”表示人口。要养活好多人口的一个家庭,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的确是一场“害”了。假如这么多的人口都通过学习成为自食其力的人,甚至成为能工巧匠的话,“害”就有了新的含义。这又让我获得了第二个启示:通过努力和转换,“害”也可以变成“福”呢!
    真是要感谢祖先在汉字构造中给我们留下的智慧,一个是控制,另一个是转换。
    前不久,当我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又想起了“灾害”两字,假设控制和转换为x,再设受灾程度为y,则可以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中得到两点结论:
    ①随着控制力度的增大,受灾程度会相应减小。
    ②不论控制力度再大,灾害都不会降为零,这说明受灾程度是客观存在的(见附图)。
    看来这智慧不仅隐含着文字的意义,还隐含着数学的意义,真是太妙了!
    拿着这两个启示,再去认识台风与暴雨,我对灾害两重性的想法渐渐地开朗起来。
    二、恶亲戚也有善良心
    有时候,我们用亲和的眼光来看台风的话,其实台风是人类的亲戚。他性格奔放,喜欢走亲访友,一会儿走东家(太平洋沿岸),一会儿串西家(大西洋沿岸)。他又特别“热爱”中国,每年的6-11月,总要来我国的东南沿海拜访一下。今年在“拉尼娜”的鼓动下,台风浣熊索性提早了两个月在4月18日爬到了海南,近中心的最大风力达到了13级,风速在30米/秒以上,也算是向4月23日的“世界地球日”道贺了。
    今年是地球年,三句主题词中第一句叫做认识地球,真是太有意思了。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两百万年,对供我们吃和供我们穿的地球,到今天还在提“认识”两个字,说明我们要认识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拿台风来说,我想它是地球生命体征的一部分,像是地球在呼吸一般,对台风的认识,几千年来,我们人类都看到它作恶多端的一面,很少看到它对人友善的一面。
    首先,是它来访时提着第一件沉甸甸的礼物——巨量的淡水,它带来的特大暴雨,持续时间少则几小时,多则数十小时,更不用说一路随风而行的暴雨洒遍华东几十个县、市了。可是,当我翻遍报纸,对台风正面评价的只有一句比较勉强的话:“这次台风带来的暴雨,缓解了XX地区的旱情。”就是没看到有哪个部门去检讨为什么对台风带来的礼物不理不睬,更不用说去想办法留住这巨量的淡水,而白白地让它们回归大海了。
    不是说我国严重缺水吗?远的不说,去年在重庆地区,干旱造成了深达一米的干土层;近来,东北旱情严重,又逢黑龙江的二十九度气温高烧不退,终于酿成了大兴安岭的火灾;吉林受旱面积高达58%……东北是个大粮仓,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6.6%,如此旱情真令人出了一身冷汗。面对这旱情为什么没有人去接受台风带来的礼物,原因在哪里呢?小时候看水浒,读三国,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将军们的嘴边,叫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是一种抵抗防御的想法。几千年来,人类与台风的战斗中屡战屡败,只有单纯的抵抗,而少了接纳转换的想法,这大概算是一个原因吧。应着地球年的主题,我把这句口头禅改成了“兵来我要,水来土围”。
    台风给人类第二件礼物是巨大的风力,8-12级的台风涉足至广东、海南、浙江、上海、江苏,几乎是我国一半以上的海岸线,每年要接受到相当于多少万千瓦的电能呢?电视里在介绍某一国家时,总会提到它的矿产资源,如金属、石油、天然气等,却很少说起有多少风力资源,更不用说去统计每年台风光顾时所带来的巨量风能。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4月13日中央电台的一条简短的新闻:在山东省沿海准备建造100万千瓦的风电站,总算有了利用海风发电的好消息,可是风能更大的福建呢?浙江呢?上海呢?
    第三件礼物是随风而起的大浪巨潮所带来的能量,也是在三月从广播里听到英国制造安装了潮汐发电机。把视线转到国内,台风来袭时3米以上的大浪是家常便饭的事,我们没有去利用,把它转换成机械能、电能,而任凭它去冲击海堤,淹没良田,同时还要去诅咒台风。
    恶亲戚是有点恶,面对这三大礼物,我们还能“六亲不认”吗?还能“不识好人心”吗?一边是涨到118美元一桶的石油,一边是白白浪费的巨能;一边是火电厂排放成千上万吨二氧化碳,一边又不去开发清洁能源;一边是华北的干旱缺水,一边是华南淡水的泛滥。台风是自然灾害呢?还是自然关爱呢?看来我们要有个表态了。
    三、想起了老师的一句话
    每每讲到发明创造时,不止一个老师都会说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一句话,这次我人小鬼大了一番,我大胆假设:
    1. 建造三根管道
    A. 在台风每年光顾的沿海或暴雨多发的更广大的地区,建造屋顶雨水收集管道,并通向地下总管。
    B. 建造收集河水、洪水泛滥时的地下管道。
    C. 建造从农田溢出的污水管道。
    A管水可以不加处理,直接储存或送往南水北调的取水口。B管水可在地下水库作处理后再注入北调总管。C管的水要作充分处理,在提取过滤了化肥农药后,成为中水。
    最近电视报道的上中路双层越江隧道是使用直径为14米的国产盾构掘进,这倒为我设想中的暴雨收集总管建造提供了理想的机械。经粗略估算,三到四根这样的水管足与苏州河截面流量相媲美。
    2. 在福建、浙江台风多发地区的沿海尽快建造大规模的风力发电站,假如“五一”即将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能装上风力发电设备,那真是太完美了。
    3. 利用我国大陆架比较平坦的特点在海岸外模仿荷兰建造防波堤,同时安装潮汐发电机,既提供能源又防止对原海堤的冲击。
    4. 要培养能研究利用在自然灾害中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学生,在大学里要有这方面的课程专业,科学家要拿起笔,多写这方面的科普文章……
    大胆假设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在上述建设中可以让更多人上岗,让农村建设更加绿色环保等。
    接下来是小心求证了:
    那么每年台风送给我们的淡水到底有多少立方米呢?以3-5米大浪冲击海岸,每100公里海岸线能收到多少万千瓦的能量呢(不计损耗)?以8级台风持续24小时能转换成多少电量呢?这些都需要科学调查和小心求证。这半年来,我把上述问题和我对台风灾害释放能量利用的初步想法,先后写信给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上海气象局台风研究所、武汉暴雨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总工程师,恳请求教。可是到今天都不见回复。后来,我索性上了中国科学院的网站,找了两位我国顶尖的气象学院士,诚恳地给他们发了邮件,结果还是一样。在如今邮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家信箱除了报纸还是报纸,我不由得感慨起来,大概我的想法太幼稚可笑了,太异想天开了。不过,那小小的空邮箱却给我留下了大大的努力空间,看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相当一部分的责任要担在我们青少年的肩上了。不过小心求证的路,我还得要走下去,我准备写信给山东省科委了解和收集他们建设海上风力发电站时是如何来估算风能来转换成电量的,还有对常态下发电所需最小的风力是几级,还要去信给新疆金风科技股份公司,了解我国风力发电机、科研、生产的现状……
    我想,我会努力的,相信随着控制和转换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这一代人不仅遇到的是低程度的自然灾害,更是会收到大自然对人类的热忱关爱。

2008•中学组一等奖
上海市延河中学初二(6)班 王 哲

    评注:本文富含哲理与人文关怀,运用以广博的科学知识,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表达辨证的自然观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性。语言表达颇为幽默,以说文解字扑面而入,辨证思维引人入胜,分析解说丝丝入扣,科学想象翩翩起舞。
 

上一篇: 防范于未然——两次地震带给我们的... 下一篇: 波赛冬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