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生作品>>征文2008
走出冰雪
[2009-09-23 13:09:06]

    冬日似乎就该在此时弹尽离去的弦唱,这正是将近人们往常吟咏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时节,却又恰是在这样一个本该属于美好的冬末,我国遭受了一场“五十年一遇”的大雪。这场不期而至的暴雪冰冻了半个中国,煎熬了各地人民群众。
    灾难已过而心有余悸,当我们再次吟颂起“瑞雪兆丰年”的诗句,恐怕谁都会心有戚戚焉。且不列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就从我们目光所及之处稍撷几个片段:看看那些被严冰冻雪覆盖的城市和村庄,他们早已与阳光告别了无数个日夜;看看那些滞留于火车站中盼望着与家人团聚的人们,他们望穿秋水的等待早已在冰雪中缄默了诉说;看看那老泪纵横的年迈艺术家,他正在冰天雪地里向着老天苦苦祈祷一个温暖的明天……据媒体报道,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将近111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灾害波及21省区,因灾死亡107人,失踪8人,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据了解,灾害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类。自然因素包括: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生物链的破坏或远离平衡的发展,大气和水圈在演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大区域或局部远离平衡的运动,岩石圈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大规模的突然断裂等,这些会给人类带来虫灾、旱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社会因素包括:人类对森林、植被和草原的过度砍伐和破坏等造成土地荒漠,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环境的污染,物种灭绝,人口暴长等等。
    自然因素在目前还不到人类所完全能够掌握控制的范围,但其中的社会因素却是与我们密切相关且我们能够加以改进减少的。不少专家指出,这一次大雪与全球气候变暖不无关系。谈论灾害早已不是纸上谈兵,更非杞人忧天,极端气候也早已不囿于科幻小说或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后天》。如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正在严重威胁着我们自身的生存。我们在变得越来越好的同时也在变得越来越坏,这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恩格斯说得好,“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我们能够且必须做的,就是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结合我们的国情来说,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我国气温继续攀升,为近50多年来最暖的一年。一系列的灾害在此刻显形了:太湖蓝藻,淮河洪涝,北京的沙尘暴甚至被某些尖刻的外国媒体当成了攻击、甚至抵制奥运的小辫子。我国立刻意识到了防止灾害、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出台了如限塑令及节能减排等一系列的政策和要求,真可谓从根本上抓住了减低灾害发生的途径。我们作为中国公民,做到保护环境是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的,又是与“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得益彰的,是与时代所贴合的。
    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素有大好河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成型于天地灵秀之间。庄生早已晓梦迷蝶,如入物我合一之境,超然吟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言;李太白超迈之气是于“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有归隐山林、回归自然的陶潜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于是诞生与山水之间的名篇有了太多太多。没有秀美环境,我们文化的根基便不存在,更有何继承发展之法?由此看来,保护环境又是与几千年前的古人先辈冥冥之中遥相呼应,与民族的天性一脉相承的。
    说到底,保护环境造福的就是我们自己。且不说我们可以为子孙后代做出多少贡献,我们谁不向往宁静幸福的生活,拥抱那记忆中清澈的小溪?谁不追求云淡风清,远离那可怕的灾难?谁不想再次捡拾起“瑞雪兆丰年”,理直气壮地告诉世界,我们拥有的是一片最明澈的蓝天?
    保护环境,我们能做的有很多,能思考的更多。比如作为学生,可以把旧练习本中未用完的纸张装订起来,做草稿本,用完后又可统一收集起来,我班曾开展过类似活动,一天收集下来的废纸就能装满一个大号塑料袋,而回收一吨废纸就能挽救17棵大树。然而,我国目前的废纸回收率仅为20%。从这一件小事中可见,我们的潜力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总之,环保的理念和金点子对我们来说早已不是新奇说法了。关键不是知道,而是要做到。在经历或目睹过真正的天灾之后,我们有了活生生的教材。“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如果这一次天灾能起到警钟长鸣的效果,让我们开始警惕防范灾害,从根源从小事做起,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冰天雪地”,与大自然开始一次美丽的破冰之旅,或许不失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这旅程,注定曼妙,也注定漫长,它呼唤着我们所有人的报名……

2008•中学组二等奖
上海市大同中学高二(2)班  尹雨婷

    评注:本文从冰雪灾害中悟出“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的真谛,并结合自身谈“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文章立意健康,语言流畅,谈古论今,由远及近,看得见摸得着。
 

上一篇: 世纪碰撞 下一篇: 十八般电子兵器迎战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