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完全全的女人终于完成了。众神替她穿戴衣服,头戴兔帽、项配珠练、娇美如新娘。赫尔墨斯出主意说:“叫这个女人潘多拉吧,是诸神送给人类的礼物。”
—— 赫西奥德 《神谱》
如同2700年后的标准好莱坞式剧本一样,我们这位古希腊诗人将惊人的灾难神话隐藏在一个平静而欢乐的开头之中。后面的事情已是妇孺皆知——潘多拉忍不住好奇,打开了陪嫁的魔盒,痛苦与瘟疫打破了人世间的宁静。这个故事如今常常被引用来比拟人类在新的科学技术面前期待与恐惧并存的矛盾心态。确实如此,人类对于自然、社会与自身的探索,透过各种现实的因素去看,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好奇心。当然仅仅知道“为什么”是不够的,聪明的人类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改造出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自然”,但究竟什么样的“自然”才算做“适合”呢?似乎谁也无法道明。
但至少在这个“满足-不满足”的循环中,人类依靠科学积聚着自己的能量,既醉心于已经拥有的强大力量,也不免越来越为这种力量所可能造成的后果而担惊受怕。作为一名生物专业的学生,每每会为美国大片中小题大做、过分夸张的科学灾难感到可笑与无奈。像著名的《勇闯夺命岛》、《碟中谍2》到《生化危机》、007系列:一点点就可以把地球变为不毛之地的绿幽幽的病毒偏要放在玻璃瓶子里,在正面与反面角色间你争我夺,一旦群众演员不幸受害就立刻死得面目狰狞,而主角万一中毒则会出现一瓶红色或橙色的解毒剂,迅速且无后遗症的挽救一切。这种对于科学灾难的忧虑同样体现在实际生活中,从本地居民对核电站选址的抗议到拒绝转基因食物制品,尽管总有科学家言之凿凿,称理论上的绝对安全加上实际中的重重保证,出问题的几率“微乎其微”,不过事情落在自己头上的时候,大概没有谁愿意用生命为代价承担这个微乎其微。
的确,这种看似杞人忧天式的担心有些可笑,但是相对于全部的事实来说,科学已知的还极为有限。就拿“杞人忧天”这个典故本身来说,天文学家也已经证明“天”是要塌下来的,只不过还要很久罢了。核能发电站也曾经被认为是拥有绝对安全的保护,但是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世界哗然,时至今日切尔诺贝利的辐射仍有残留,参与调查各方连事故原因都没有定论。而回顾奥斯卡我们也能惊讶地发现,1995年的获奖影片《未来水世界》和2007年的《难以忽视的真相》都是以人类过度消耗化石能源造成全球变暖的影响为题材,只不过前者是科幻片,而后者已是纪录片……
这么说来,科学一定会成为灾难的元凶吗?这恐怕还得回过头来追究潘多拉,自从贪婪、憎恨、嫉妒、懒惰也播洒给芸芸众生之后,作恶,成了每个人都必有的一面。当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生命都是自私的,因为只有以自身利益为先的物种才能在争夺有限资源的过程中淘汰掉无私奉献的,获得下一个时代的入场券。但是科学赋予人类的力量显然已经超出了造物主的预期:仇恨的意念落实在血肉的拳头上,最多是嘴角一口血和地上几颗牙,落实在锤子上是一颗昏迷的脑袋,落实在枪炮上是横亘一滩的尸体,落实在核武器上是半径几千米的焦土和上百年的荒芜,像电影里那样落实到生物武器上呢?大概是个句号吧。可以说科学的妖魔性在于它的放大作用,把本来微弱的恶念扩展成千上万倍,甚至很多时候并非恶念,而只是一个小小的疏忽,科学的力量便会脱缰而奔,逃出创造发现者的掌控。
因此可以说真正决定科学究竟仅仅是被妖魔化还是会真正成为妖魔的决定因素仍在于人类本身,就如智慧同样在各种防灾、减灾科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科学以及人类的未来,还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只不过随着我们的能力增长,责任也更加重大,作出的决定也应当更为审慎。
其实很多人都忽略掉了,潘多拉并没有把魔盒里所有的东西都放走,而是在最后关头紧紧按住盒盖,留住了最宝贵的一样——希望。
2008•大学组二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技术专业05级1班 李 琳
评注:本文是一篇科学评论,通过层层剖析,阐明“科学以及人类的未来在于人类本身”,立意有一定深度,文字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