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过: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从大禹治水到抗震救灾,从海啸到沙尘暴,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停地与灾害作着斗争。伴随着灾害,人类走过了童年,走入了现代社会。
不可否认,灾害是人类永远的噩梦。5月12日的汶川,当地下的恶魔袭来时,教室里,还传着琅琅书声,人世间,还充满了欢声笑语。但地震山摇的那一刻,一切瞬间停止了,繁华的世界变成了荒凉。不会忘记,多少学生离开这个世界时,手里还捧着书,握着笔。也不会忘记,废墟下,手机上一位母亲给宝宝的生命遗言。在观看纪录片时,看到那么多的美好瞬间破碎,我们沉默不语,而有人已经痛哭失声。
漫漫人类社会,见证了多少惨绝人寰;悠悠历史长河,又有多少悲剧频频上演。但灾害带给我们的,不都是触目惊心,不都是人间地狱。伤痛,与幸福一样,也是一笔财富。人类,有时就是在伤疤中进步的。
看到当今的卫生文明,也许不会想到,中世纪黑死病在伦敦肆虐,死尸遍野,人们却束手无策。无知的人们不知道真正的元凶是谁,竟然将猫赶尽杀绝,让老鼠更加猖狂。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人类历史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拉开,良好的卫生习惯堵住了恶魔传播的道路,推动了西方文明的前进。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信息的封闭与卫生的落后耽误了数以万计的生命。30年后的汶川,虽然一样触目惊心,但国家迅速有力的反应,给多少废墟下的生命带来了希望;媒体将我们与汶川连在一起,又给灾民带去了多少温情。无论中国还是世界,都在灾害中成长。
物竞天择,人类要在地球上立足,必将接受生存的考验,与灾害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灾害面前的人性,因为他在自然选择面前会用思考来改变一切。
从灾害中,人们已经学了很多。人们懂得,知识就是力量,学会了防患于未然。在地震大国的日本,虽然从不缺地震,但他们抗震的房屋结构每次都能把损失降到最小。更重要的是,在时间就是生命的地震面前,日本掌握了提前10秒预报的技术,给了生命充足的时间。对国家是如此,对个人亦然。印度洋海啸期间,不就是一个小女孩的发现避免了整个海滩的罹难吗?如果地震前,每所小学都能真正地把演习做到位,也许就可以给生命一次机会;如每个建筑单位都能用自己的良心造好每一间房,世界上也许就少了几条冤魂。灾难,是地球给人类上的一课。
痛定思痛,人们开始反思21世纪下的人性。地震过后,人们或许找回了在商品经济大潮下失去的东西。爱心成了社会的主旋律,感动的浪潮洗涤了心灵的尘灰,当我们目睹全社会的踊跃捐款,耳闻一个个爱心与奇迹时,我们发现,原来并不是只有冷漠与空虚,原来社会可以这样脉脉温情。我们守望相助,愿真情永存。
灾害,让我们矗立在生与死的边缘。“多难兴邦”,灾难激发的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力量。几十年前的墨西哥奥运会,墨西哥人勇敢地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今天中国,也必定能在自然灾害面前挺立。
在灾难面前,愿生者坚强,愿疼痛淡去,也愿震撼长存。让人类,学会在灾害中成长。
2008•中学组二等奖
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三(1)班 浦骥聃
评注:文章从灾害的两面性展开论述,阐明了“人类学会在灾害中成长”这一主题。全文字里行间还折射出科学人文关怀精神和忧国忧民之情,文句也较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