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吃饱饭”已不再是都市人 担忧的问题。许多人崇尚于“活出质量”且迷恋于大品牌和高消费,不少年轻人则以奢侈为“贵”,以浪费为 “美”,似乎只有如此,才能显示出其高收入的身份和高质量的生活。其实,这些人恰恰忘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
前几天,妈妈大学时的老同学在上海聚会。那天,正巧爸爸出差,妈妈便把我也带去了。聚会在市中心的一个海鲜大酒店举行,其装修精致、富丽堂皇。服务员将我们引领到包房后,我看见了妈妈的大学同学,还包括那个请客的叔叔。在 闲聊中,菜慢慢地端上来了。先是冷菜,后是热炒。当我已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又接连端上了一份鲍鱼,一份鱼翅,再加一份木瓜炖 雪蛤,且都是每人一份的。虽说我的食欲不错,但前面的菜已经让我吃饱了,实在没有胃口再“解决”这些美食。但浪费 又感到可惜,只得硬着头皮吃掉了半个鲍鱼,却没有想象中的美味,另外两个菜也只是勉强尝了几口,因为自己的食欲已达到了极限 。
这时,我问在座的大人是否可以打包?那个请客的叔叔竟然摆摆手说:“用不着打包,吃不下就留 着吧,如果想吃的话可再买。”显然,他没有理解我的意思。于是,我跟他解释说不打包会很浪费。而叔叔阿姨们却笑眯眯地 对我说:“你这个小孩子真可爱。”唉,完全是“对牛弹琴”!无奈,我也只好不再多说。
可能是所有人的胃口都已达到极限,最后的三份昂贵菜肴,竟没有一个人吃完。而那位叔叔却固执地认为是菜不合口味,坚持要再点几道菜,后在大家的一再推辞下才作罢。当我们吃完离开的时候,只见桌上剩下了很多菜,包括一人一份 的鲍鱼、鱼翅、雪蛤等,但却没有一个人提及打包事宜。 眼见那一盆盆的菜被服务员倒去,我觉得好象是人民币在被一点点扔掉, 而那位叔叔却对这顿饭吃掉7000多元不以为然,还说请得太少了,对不起一帮老同学。我很纳闷:难道这样的浪费真是一种潇洒吗? 我认为不是。虽说这个叔叔人很好,但对于他的这种浪费,我还是很反感。
吃完那顿饭后,我不禁思考:中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但是人口众多,平均下来,每个人的资源其实非常有限,很多人还会因贫穷而吃不饱肚子,甚至连日吃三餐都有困难。但是,现在有些人眼睁睁地看着美食被浪费、被倒掉,是否应该 有一些浪费的罪恶感呢?
如今的上海人真的如此浪费、如此奢侈吗?不敢想像,每天被浪费的食物将是多多少少!每天被浪费的金钱又将是多多少少!
为此,我来到我家附近的几家饭店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询问服务员关于食客对菜肴的浪费程度。显然,餐厅服务员对于浪费饭菜这一行为都很不满,但又很无奈。经调查,一半以上的市民在吃剩饭菜时会主动打包,还有一些会在服务员 的询问下同意打包,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市民“坚决”不打包。这些人为何不愿打包呢?对此,我不得其解。
后来,一家云南菜酒店的服务员小刘向我道出了缘由:一般会选择打包的都是几个人的聚餐,主要是朋友 、同事或家庭成员,一般不会点过量的菜且比较节约。而家庭的宴请,或是公司和商务上的聚餐,则就不同了,几乎没有人会选择打 包。这类聚餐点的多是大鱼大肉,且菜量多,浪费也就相应地多了起来。另一方面,中国人向来是含蓄的,在很多人或是不熟悉的人 面前,一般不会狼吞虎咽地吃饭,以显示自己很优雅、很绅士。这固然是好,但如果每个人都如同蜻蜓点水般地吃一点点,又没有人 好意思开口打包,浪费也就在“优雅”的前提下产生了。
其实,在饭店就餐,避免浪费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形成浪费,不要点过多的菜。如果算不准量,询问服务员是个好方法,因为他们比较懂得如何搭配菜肴。点菜最好能做到正好吃完、正好吃饱,这样的话,也就不会造成浪费了。
我希望浪费之风能够减少,这不仅是每个人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都应提倡的事情。我所提的建议很小,但如果人人做到,那浪费会就减少很多。如果每个上海市民都能以节约为“美”,那上海离节约型城市就更近了!
2007•中学组三等奖
上外静安外国语中学八(2)班 吴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