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生作品>>征文2006
城市生态化,生活更美好
[2008-09-16 11:51:22]

    当代,城市化作为人居环境的发展形式,以不可逆的姿态,在世界各地开出一 朵又一朵“征服之花”——城市,自然被征服的标志。
    征服自然的代价是巨大的——这些代价往往具有潜在性,并且多是不可逆的。另一方面,旧有模式 下的城市化,带有太强的封闭性、环境体系单一化和污染严重等诸多会将发展带入末路的弊病。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化或是直接改建生态城市,已是大势所趋。
    生态城市应该是怎么样的呢?生态城市应当是一种让生存于此的所有生灵,得以和谐长存的城市形态。
为此,生态城市必须做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融合。
    首先,城市整体布局应当合理,总体规划应自然而为。这包括:
    1.湿地及活水流域不围垦、不填埋;水源处重点保护,中上游流域不建或少建工业区和住宅区,尽力减少人类 活动造成的影响。这样做,不仅保障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相对完整,无形中也提升了城市防灾的安全系数。要知道,有活水作为过渡的 区域,作为“天然缓冲带”,在减弱水涝、城市热岛灾害等方面,有着相当显著的功效。而且,较于相对低效、繁复的人 工系统。“天然缓冲带”还有着“零成本、低投入”的优势。当然,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也确保了城市生物多 样性的可持续——飞鸟入林间、鱼儿水中游的美景得以长现。
    2.建筑格局实用化,避免高楼林立的“病态”景色出现。通过对密集化建设的疏通,从而确保大气 湍流的顺畅,可以有效减轻热岛效应和大楼风等传统城市常见病;环境压力也可以得到缓解,地面沉降等承载透支的出现率也将随之 降低。
    接着,要落实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物质、能量高效循环使用,是 生态城市之所以“可持续”的“重中之重”,也是区别于普通城市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得益于“食物网”的循环运作,所谓“浪费”或是“废物”,于 理论上不存在,“污染”一说,更是无稽之谈。那么,作为仿生学的最高杰作,当我们将生态农业(例如“桑基鱼塘 ”)与生态工业,仿造食物网一样整合在一起,将获得什么呢?丹麦卡伦特堡的工业园区以事实告诉我们:那将是一个拥有良性 循环的综合产业园区——零废物排放,已不再是空想!城市污染源大减,垃圾包围城市的难题也有望迎刃而解。
    然后,是生态城市的导向。为了拥有一个持续的未来,完善的整体调控与管理机制也是一座生态城市所必需的 :良好的管理,使交通流畅;城市实用信息随处可查,居民生活困难都能快速排除;科学地整体调控,致使常住人口数、资源摄取度 及环境改造强度,都能控制在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之内。“可持续发展”不可以只片面停留在“科学式的优化发展 ”,而应当着重于“时空构架上,有节制的发展”。换言之,发展必须留有给大自然喘息的余地。否则,再完美的 生态城市,都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先决条件若皆充分,便已具备了“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之境”遍地开的客观雏形,只 是“万事具备,尚欠“生态伦理”之东风。
人类,城市的主要载体。一座城市的面貌与发展,除不可抗力因素之外,皆由这座城市的居民整体意愿来推动。
    传统城市化的模式,是以纯粹的“人”本位主义为依托的,这是一种无视自然界一切规律、凡事以 人为本的螺旋式集中。可悲的是,城市人因而与自然脱节了:明明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却活在缺少生气、仅以人为尊的地方。长此以 往,封闭的城市人,对生命乃至生活,都会产生和钢筋水泥一样的冷漠感,又安能融于自然乎?
    生态城市的神髓,在于全体生灵的和谐共存——各种生物,各归其位。人,作为超越自然法则的顶 级消费者,即便占有超乎想象的宽广生态位,也不可完全掠夺其它生灵的生存空间,无视其它生命的存在。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这是自然界不得不遵守的法则。对于人类这样的高智商生物,尤其是那些思想冷漠、扭曲的城市人,必须加以生态思想的点拨,尤 其是要把传统的伦理观念拓宽到“生态伦理”的层面——伦理准则不再停留于“人与人”,也不是 “人与生物”,而是“生命与生命、生命与环境”。作为拥有高度智慧与思想的生物,人只有懂得了对生命、 对自然的尊重,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2006大学组优秀奖
法国马赛普罗旺斯大学环境科学系  顾  擎

    评注:从多角度介绍生态城市的布局、产业、管理和伦理要素,表达了多元观点。
 

上一篇: 记“上海领秀・爱建园”活水工程 下一篇: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