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要闻
聚焦新时代科普创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科普创作新人的培养与成长路径沙龙在沪举行
[2019-08-22 17:30:33]

 

聚焦新时代科普创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

科普创作新人的培养与成长路径沙龙在沪举行

苏振兴 江世亮

      “繁荣科普创作,助力创新发展”系列沙龙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科普创作新人的培养与成长路径沙龙”8月14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和江浙沪皖四省市科普作协承办的此次研讨沙龙,是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成立三年进一步探索发挥联盟作用的背景下召开的。选择科普创作新人培养与成长路径这个角度也是基于这些年来新生代青年群体在科普创作中的份量和比重正在呈逐步增长的态势和需要。

    上海市科协普及部部长刘健、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冯伟民、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江浙沪皖鄂五省市科普作协代表以及来自长三角地区一批积极投身科普创作和科普人才培养做出斐然成绩的科学家代表,青年科普创作者代表和正在参加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科幻青年之星”上海高级班的学员代表、历届大学生(青年)科普创作培训班学员代表等近五十人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研讨活动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世亮主持。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江世亮

    沙龙上半场进行了三个主题报告,三位嘉宾围绕科普创作和青年科普创作人才培养展开深入讨论。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部长刘健作了题为《繁荣科普创作呼唤科普创作新生代》的报告,作为上海市科协负责科普板块的具体责任人,刘健从前不久的全国第10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全国的平均数字8.47%引出话题:我们十三五的目标要达到10%,10%的科学素质的达标率就是我们创新国家的基本门槛,作为科普人来说任务非常艰巨。在座各位从事的科普原创工作非常重要,繁荣科普创作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最活跃的源泉,你们就是源头。刘健介绍了上海市科协为繁荣科普原创正在推动的几件事,包括加大扶持科普原创项目的力度,以科协有限的资金撬动更多的政府部门社会资源助力提升科普原创能力;探索推动科普职称认定,让科普佳作和职称评定挂钩;开展科普理论研究,科普需要有前瞻性,需要一支强大的科普理论队伍的支撑;还有就是聚合力量,鼓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加盟科普领域,为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做支撑做服务。

刘健:繁荣科普创作呼唤科普创作新生代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冯伟民作了题为《责任和使命催生优秀科普作品》的报告。作为科普界知名的两栖型学者(既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和斐然成果,又在科普原创和科学传播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冯伟民从科普创作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体现,科学家如何参与到科普创作中等展开报告。冯伟民认为现在老一辈科学家、中青年科学家愿意参与科普和科普传播的人数在不断增大,这也表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同行意识到科普是科学家社会责任和使命。因为无论是催生新的重大思想的理论还是倡导颠覆性的技术,都离不开启蒙时期的思想火花,而科普创作是催生思想火花的源头活水,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国家未来的发展保障。但调查数据也显示真正愿意并投入到科普创作的科学家在整个科学家群体中的占比还很低,虽然涉及到科学家的时间精力、绩效考评机制导向等原因,但冯伟民建议希望政府在评价机制、项目设置和激励手段等方面给予科学家科普创作以更多鼓励和支持。

冯伟民:责任和使命催生优秀科普作品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作了《科学工作者的科普创作体验——从微信公众号文章、付费音频节目到科普书籍创作的历程》的发言。仇子龙2009年回国在中科院开始自闭症科研,并从那时起从介入微信公众号创作开始进入科普创作,2016、2017年以自己科研工作为基础写了一系列的科普文章,到后来参与到付费科普音频节目的制作再到后面参与到系列图书的创作。作为一名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年轻科学家,仇子龙用十年业余时间开辟了另一条科学传播的轨迹,成为新生代科学家从事科学普及传播的一个成功案例。回到报告的主题,仇子龙这样小结:我们在创作所有的科学科普作品的时候,如果能想明白诸如我们究竟想交付什么,读者究竟想知道什么这一类问题,那就不愁没有读者和市场。

仇子龙:科学工作者的科普创作体验
——从微信公众号文章、付费音频节目到科普书籍创作的历程

    下午进行的下半场沙龙上,江苏省科普作协副秘书长张洁、浙江省科普作协秘书长赵宏洲、上海市科普作协秘书长江世亮和安徽省科普作协秘书长杨多文分享了所在地区在青年科普创作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提出了下一步提升这项工作的思路和建议。应邀参会的湖北省科普作协代表易力介绍了湖北省科普作协在这方面的工作。

    在科学家和青年科普创作者代表交流发言阶段,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向世清、华东师范大学新近获得上海第五届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特等奖的《苔藓》一片的主创者张伟、上海辰山植物园刘夙、同济大学李永勇,浙江省科技馆馆长季梁纲、上海巨相科学相声创作团队主创李宏烨、儿童科普作家卢昱、华师大光华书院涂皘、科普作家孙正凡、知名科普作家,大家敬重的前辈卞毓麟老师、江苏鲁超、上海青浦中学老师杨玲、上海自然博物馆刘楠、上海首届大学生培训班学员、现上海东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胜茂、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编导黄洵杰、上海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主任丁子承等先后在会上发言,分享各自的创作经历、感受并对如何用好长三角科普创作平台催生更多的科普原创作品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因为时间临近结束会场上不断出现频频举手求发言甚至抢话筒。以上主报告和各位科学家、科普创作代表发言的摘要,近期会在本微信号刊登。

    作为会议的承办者和这篇会议报道的撰写者,我们还想利用一点篇幅分享卞毓麟老师在会上的即席激情发言的精彩片段,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关于第一线一流科学家做科普到底有什么意义?到底应该怎么做?我曾经在好几次会议上面提过,而且写过文章,一流科学家在科学的前沿工作,他做的一流成果,他亲自向社会普及,这样的科普就叫做元科普,一线科学家的普及并不一定直接面向少年儿童,他可以是一种很高端的科普,后面有很多的媒体朋友、科普作家可以接过这个球做二传手。一线一流科学家要不要做科普?一定要做!如果他们不发球,我们传什么呢?但并不是说那些事全部都得由一线一流科学家来做,让爱因斯坦一个人来做,那他怎么做得过来!所以说,就相当于打好一场球,既要有优秀发球员又要有优秀的二传手,这是团体的力量。我们的科普也是这样,科学家的球发出来以后,二传手把球传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个角落,最终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知名科普作家  卞毓麟

与会代表合影

撰文:苏振兴  江世亮
摄影:周昭德
 

上一篇: 叶永烈科普科幻创作思想与... 下一篇: 科技编辑记者专委会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