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要闻
在讲座、参观中悟得科普创作真知--上海市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
[2021-08-03 11:08:41]

 

在讲座、参观中悟得科普创作真知

上海市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

    由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等承办的“上海市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7月18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安排了一整天活动。
    上海科普作协副理事长江世亮、常务理事刘楠和33位学员参加了活动。当天的活动也同步安排了线上直播,先后有10位学员在线参与。

    主题讲座:现代科普展览创作与设计

 

 

 

 

 

 嘉宾导师:刘楠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教育研发部部长

    根据本届培训班课程安排,第三场讲座由刘楠为学员们带来题为《现代科普展览创作与设计》的精彩报告。
    刘楠曾主持原创研发十余项教育品牌、近百个线上线下教育活动,她所在的团队已出版科普读物十余册。获得过国家省部级奖项十余项。
    刘楠对于科普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她的见解也通过本次的讲座传递给各位学员。

    刘楠首先给学员们介绍了自博馆搬迁前后的变化。与老馆传统式、学科式的展览方式不同,新馆实现了从科学到科普、从个体到群体的转变。现在的自然博物馆通过讲故事、提升视觉美感等方式吸引人群,同时还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也拉近了人们与科学的距离,更具亲切感。

    紧接着,刘楠老师从“五个故事”展开了此次讲座的精华内容,从讲解、活动策划、漫画书、儿童展览、跨界等多个侧面向学员们展示这些自然博物馆展陈、设计、发展中及其背后的故事。
   这些讲述结合活泼有趣的画面不仅让学员们知道一家有追求、迈向一流的博物馆是如何推陈出新、越办越好的,而且这些讲述的内容本身对学员们的科普创作都有很强的指导性。
    学员们从中悟得几点科普创作真经:
    首先要结合热点,注重关注度与普及度。如自博馆标本“萌狮”成功转变成“网红”、被网友制作成可爱的表情包后,馆内科学教育团队及时推出与制作标本相关的科普视频,不仅向公众传播了科学知识,同时也提升了自博馆的吸引力。当然,结合热点的同时也要找到自己独特的创作点。
    其次,要明确观众的需求。“漫画书”系列的研发,是自博馆为进馆参观的主流人群——幼儿、中小学生所设计的刊物,这个年龄段的受众对漫画、图片等形式的书籍接受度更高。
    除此之外,馆方还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访谈、人流量观察等随时跟进参观者的反馈来调整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说到这里,刘楠老师马上转到科普创作,指出这两者是相通的:科普创作者一定要明确自己作品的读者对象是谁,基于此来展开创作过程。
    谈到跨界的话题时,刘老师以“博物馆之夜”为例强调,科普不是单调的,多元和有意思才是大众更愿意接受的,自博馆善于与展览之外的其他领域结合,例如音乐、舞蹈等,这样会使科普的形式丰富多彩,吸引更多的人,也使科普本身更有魅力。

    刘楠老师结束了精彩的讲座后,学员们也积极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惑与问题。如怎样设计好一场科普剧、如何寻找灵感等,刘楠老师为大家一一解答。她提到,除了了解读者需求、联合外界力量、注重反馈调研等,还需要我们自身有一个输入的过程,即要阅读大量的书籍、现场观看展览等,要自身去现场体会。
讲座结束后,刘楠老师还给提问的同学送上了精美的漫画书,鼓励大家在科普之路上越走越远。

    上海自然博物馆精品参观

 

 

 

 

 

 嘉宾导师:何鑫

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根据培训班课程安排,当天下午是安排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精品参观。培训班也很有幸邀请到知名的研究型科普专家何鑫博士为学员们讲解。
    开讲前何老师先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馆历史及其特色作了大致的介绍。
    关于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珍藏了大量自然标本及图书资料,是一处开展科学研究和自然、社会教育的理想科普基地。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陈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以“生命演化”为主线,从“过程”、“现象”、“机制”和“文化”入手;“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题板块下设十个常设主题展区,阐述自然界中纵横交错、相辅相成的种种关系。
    上海自然博物馆拥有29万余件藏品,包括来自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及世界各地的自然界和人类历史遗物,分属于植物、动物、古生物、地质及人文五大类,其中植物标本15万余件,哺乳动物标本4千余件,鱼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各1万余件,昆虫标本近3.3万件,其他无脊椎标本5万余件,地质标本5千余件,古生物8千余件,人文民俗类3500余件。

    何老师带学员在不同类型的标本前进行了细致参观并为其讲解了许多相关知识。从极地生物标本的参观开始,学员们对精致漂亮的动物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何老师也为大家讲解着不同标本的故事,其中不乏冷门却有趣的科普,比如麝牛,分类学是牛科,羊亚科,所以麝牛是羊。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狼獾,生活在冻土地带,反映生活的特点,变成了一种社会文化。从极地生物的南极企鹅,到非洲的非洲象、白犀牛,再到上海本土的白鱀豚、獐,从单个的标本,到动物的生境,再到生态系统。
     近两个小时的参观中,何老师带领学员们徜徉在大自然生命演化的长廊,不时在一些看似寻常实质意味无穷的展品前驻足,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讲解与神奇的自然故事。
     参观途中,学员们跟着何老师的讲解,既有着对数百万年前的生物的敬畏和对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的震撼,又有对何老师讲到的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不少动物濒临灭绝现实的忧虑。何老师鼓励学员们把今天参观中了解的这些专业知识和生物多样性的现实用科普的方式反映出来,用大家的力量保护人类的朋友。

    这次参观不仅使学员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珍奇标本,认识了奇妙美好的自然。同样也引起大家的深思,在灭绝的动物名字墙上,我们不愿意再看到有新的物种加入。

    正如何老师最后的讲解所说,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地球不需要人类的保护,但是人类需要保护好自己能生活的唯一的环境。我们培训班的所有学员都要用我们的科普作品,为保护我们的唯一的家园——地球,为维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鼓与呼。

文字:赵倩倩 王珊珊 黄引娣
摄影:成洁瑶 韵建涛 童张文

 

上一篇: 打开玩学兼备新思路,探索... 下一篇: 不忘初心 勇担新时代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