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要闻
打开玩学兼备新思路,探索博物教育新途径——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2022年第四期会员作品沙龙活动纪实
[2022-09-24 11:30:37]

 

打开玩学兼备新思路,探索博物教育新途径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2022年第四期会员作品沙龙活动纪实

    在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第四期会员科普作品沙龙于2022年9月17日以线上方式成功举行。

    本次会员科普作品沙龙以“在玩中学——《纸间自然》手工书创作与博物教育新途径”为主题,特别邀请到了上海科技馆自博馆展教中心教育研发部朱莹副部长作为本期沙龙的主讲嘉宾;上海科技馆自博馆展教中心教育研发部娄悠猷老师担任助讲嘉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程着编辑、自由插画师章瑶老师、上海市上海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毛黎莉老师担任互动嘉宾。
本次沙龙吸引了本会会员、上海市历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学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同仁、自然博物爱好者、学生家长等150余人在线参与。本次沙龙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华师大孟宪承书院苏振兴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庄瑜副教授应邀为本期沙龙活动作总结。

    受协会理事长钱旭红院士委托,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世亮在简短致辞中感谢各位嘉宾和科普同道对协会这一品牌科普活动的支持和参与。江世亮在致辞中表示,协会创办会员科普作品沙龙,旨在进一步加强协会会员交流,促进科普作品创作经验交流分享。此次分享的作品《纸间自然》是一部集科学性、趣味性、益智性、艺术性、互动性为一体的科普新作。本次沙龙上创作团队和读者代表一起分享,解读创作背后的故事,相信会给协会会员的科普创作带来创作理念和形式的启示。
因着近年来博物学持续升温,博物学习从博物馆向学校、社区、家庭延伸这一趋势问世的《纸间自然》由漫画绘本、手工图纸、惊喜材料包、博物馆寻宝地图四部分组成,儿童和青少年可以利用随书附赠的图纸、配件和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跟随指导轻松变废为宝、动手创造出11类“纸间”生物,甚至发挥想象将其中的“机关”原理运用于其他的手工创作。同时,还可以通过寻宝图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的十个常设展区里寻找“纸间”生物对应的现生生物和古生物标本、模型,以及通过绘本中的二维码了解同名主题的博物馆教育课程。这也是探索“博物馆+出版物”,扩大博物教育辐射面的有益尝试。

沙龙主讲分享

《在玩中学——《纸间自然》手工书创作与博物教育新途径探索》

朱莹

 

    《纸间自然》作者之一、主讲嘉宾朱莹从“缘起-摸索-调研-目标-尝试-合作-再定位-选题-呈现-细节-初心-再出发-感谢”等13个环节,分享了《纸间自然》手工书从酝酿创作到最终面世的全过程。重点介绍了该书主要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在精选上海自然博物馆热门教育活动和经典展品展项的基础上,确立“海洋生物、鸟类、哺乳动物、古生物”四大主题10项选题,原创设计可供亲子共同D.I.Y.的纸玩具,并配套开发集探险故事、科学知识为一体的绘本和博物馆寻宝地图,以赋予该书更广泛的使用场景,为读者提供更多元的体验。此外,从“一个选题采用四种不同风格的图片形式进行呈现”、“一个知识点整合科学数学艺术等多学科探究任务”、“在细节中体现用户思维”等方面,分享了在本书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巧思。

    随后,朱莹分享了本书的创作初心——希望通过这本兼具科学性、趣味性、益智性的“玩具书”,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支持孩子的自由创作、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提升亲子的有效沟通,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最后,介绍了作者所在团队——上海科技馆自博馆展教中心近年来在延伸博物馆教育触角方面做出的诸多探索,包括分众化的原创教育品牌打造、寓教于乐的科普游戏研发、各类科普读物及资源包的策划等。展教中心始终坚持深耕科普、厚植创新,后续也将不断推陈出新,将更丰富更优质的科普资源奉献给大众。

沙龙助讲分享

《让科普创作“立体”起来》

娄悠猷

 

    《纸间自然》的另一位作者、助讲嘉宾娄悠猷在分享中以更聚焦的视野,围绕“体验立体多元”、“内容立体丰富”、“手工立体可玩”三个维度来分享《纸间自然》策划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剖析了科普读物的立体要素。通过衍生品、社交平台短视频的创作案例,详实地介绍了《纸间自然》并不只是形式单一的平面科普书,而是线上线下联动、充分结合馆内资源、形式不断拓展变化的动态立体科普书。

    娄悠猷结合书中插画和立体结构所蕴含的设计、原理,更有针对性地分享了该书是如何在传递科学知识,以及培养读者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艺术能力、动手能力方面进一步构建立体而丰富的科普书内容。此外,还以“大猫的聚会”章节中抽拉式机关结构为例,分享了自身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又是如何通过“研究-设计-测试-修改-定稿”的流程逐步解决的,以期帮助科普创作者在创作中尽可能少走弯路。

沙龙互动嘉宾

《记录一朵花开——<纸间自然>诞生记》

程着 

    互动嘉宾、《纸间自然》一书的责任编辑程着从编辑的角度,分享了《纸间自然》出版的全流程。从科普展陈、科普课程到手工小玩具,从手工小玩具到科普故事,从单个科普故事变成一本科普书,作者编者团队历时多年,终于将《纸间自然》呈现供给广大读者。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团队与作者团队反复讨论,对比了多种纸张及配件材料,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改进,最终将精彩的科普内容表现出来。

    程着以书中“深海八爪鱼”活动的材料选择为例,分享了作者与编辑如何经过反复测试、讨论之后,最终选择用金属垫片替代初始设计时的螺母,从而达到试验效果与成品仓储之间的平衡。程着还以《纸间自然》为例,分享了关于疫情背景下科普书籍推广的一些思考。

《观察,用插画记录自然》

章瑶

    互动嘉宾、本书插画师章瑶以画师的视角,分享了《纸间自然》手工书“故事内容研究——资料收集——电脑创作”的绘画创作流程。创作前期,须对作者提供的故事内容、涉及的科学知识点、主角形象初步构思等内容进行阅读、理解、消化,并根据知识点搜集创作素材,分门别类整理归档。搜集素材的渠道可以是上网搜索、参观博物馆、查阅博物百科全书、甚或是观察家里饲养的小动物等。这些案头工作做的越充分,接下来的电脑绘制才会“下笔如有神”。

    章瑶认为科普类的绘本要保持图画的科普性,细节务必要准确,尤其是生物主人公的外形、生理特点,如毛色、脚趾头的数量、生境特点等,但考虑到目标人群较低龄化,造型上还是要有卡通感、拟人感,所以适当的夸张也是必要的。在线稿、色稿的过程中,都需要和作者反复沟通修改,以保证画面的科学性、美观性、趣味性。

《“会玩”是开启孩子智慧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毛黎莉 

    互动嘉宾毛黎莉老师站在家长和儿童科普书作者的“双重”角度,分享了“玩”的学问:对孩子来说“玩”和“学”在本质上是同一件事,家长对此要充分认同,支持孩子玩,最好能陪同孩子一起玩,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毛老师认为通过“玩”来让孩子关注、感受和探究身边的科学,远胜于仅坐在课堂习得的知识。而相应的游戏则是将多门科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通过“玩种植”、“玩饲养”、“玩手工”、“玩实验”等常见的游戏形式,在反复游戏的过程中形成的多元输出和叠加学习效应已成为当今教育要素。“玩”能促进孩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在逐渐丰满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能将书本上固化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在问题的能力。

互动问答

    在沙龙的互动问答阶段,插画师、博物馆科普同行、学生家长等踊跃提问:在插画创作时,如何确定绘画风格?如何把握科普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平衡?如何确保想要传达的科学理念能被读者理解掌握?在专业知识不对口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辅导孩子探索科学?……对这些问题,朱莹、娄悠猷、程着、章瑶等老师等都耐心地一一作答。
    为了嘉许提问听众的积极参与,倡导公众保持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携手,为参与提问互动并留下邮箱的听众,各赠送一套由作者们签名的《纸间自然》手工书。

沙龙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  庄瑜副教授

    点评嘉宾庄瑜副教授认为,今天就《纸间自然》举办的线上创作沙龙非常有意义,既是对借助“博物馆+出版物”,扩大博物教育辐射面探索的一种梳理,也是以线上沙龙的形式让编创者、科普工作者、科学老师、家长就他们关心的科学教育话题共情共享。庒瑜提出,可以为这部科普作品开发“家长指南手册”,以更好地发挥作品的亲子互动效果。
    至此,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第四期会员科普作品沙龙圆满结束,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沙龙的举办!

图文:娄悠猷、朱莹
 

上一篇: “科普,科学与大众沟通的... 下一篇: 在讲座、参观中悟得科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