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要闻
院士专家主持、主讲,线上线下听众超百万——2021科学类诺奖解读圆满落幕
[2021-11-29 00:21:21]

 

院士专家主持、主讲,线上线下听众超百万

——2021科学类诺奖解读圆满落幕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

    入冬前的上海,阳光仍是主角。2021年11月20日-22日,在阵阵暖意中,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相约在南昌路57号上海科学会堂,参加由上海市科协主办的2021科学类诺贝尔奖解读报告会。

    今年的诺奖解读其实更有一点特殊意义,这是这项上海市科协品牌活动自2012年创办以来连续举办的第十年,也是这个活动的主承办方落实习总书记“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鼓励年轻一代勇于探索、乐于从事科学事业的一个具体行动。

    今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三场解读仍以主题报告和互动访谈相结合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画面,介绍 2021年科学类诺贝尔奖科研成果的来龙去脉,充分解读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弘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院士专家担纲保证了解读水准   

    解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一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主持嘉宾是这个解读活动的老朋友和支持者神经生物学家杨雄里院士。

    主讲嘉宾为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唐逸泉研究员。

    互动嘉宾刘志勇是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一位主要从事听觉系统发育再生研究的专家;媒体嘉宾叶水送记者是一位资深的科普写作者。

    解读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二场诺贝尔物理学奖主持嘉宾也是这个诺奖解读活动的老朋友和支持者褚君浩院士。

    主讲嘉宾黄吉平是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

    互动嘉宾施郁为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全国量子力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媒体嘉宾易蓉是新民晚报资深记者。

    解读诺贝尔化学奖

    第三场诺贝尔化学奖主持嘉宾马大为院士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讲嘉宾周剑博士是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中心主任。

    互动嘉宾左智伟博士也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媒体嘉宾许琦敏是文汇报记者,文汇报《科技文摘》主编。

    从以上解读专家阵容看,是一以贯之保持了10年来这个解读活动的水准,即由院士主持担纲,一线科学家(且大部分是与本年度诺奖得主有交集,或在其实验室里工作过)解读,以及参与诺奖成果报道的资深记者参与的格局。

    三场解读值得一说的亮点   

    从本次解读的内容看,也是亮点多多。

    亮点一

    生理学或医学奖这场在回应听众和新华网等媒体关于为什么对于大众而言受热、冷、酸辣这样一些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何以成为科学上的未解之迷,而且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的提问时,唐逸泉这样回答:感觉是我们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基础,人类的认知、学习、思维这些能力的基础都是基于感觉。人们对这个世界先要有一个认识,才有后面比较高级的思维活动。这也就是为什么研究感觉背后的神经生物学的机制如何重要,诺奖委员会如此青睐这方面工作的缘由。

    杨雄里院士对此的解答是:原来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热、冷、疼痛这样的刺激虽然大家都能感受,但是期间究竟发生了一些怎样的变化使得这种感知变为可能的细节并不知悉,这次的诺奖对此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但是为什么这个信号到了大脑里面会产生冷或者热的感觉,而不是其他感觉,这个问题又牵扯到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这样的不断追问就使得人类对感觉、感知的认识得以不断深化。

    亮点二

    物理学奖解读在回应“气候变暖等复杂物理系统的研究有着怎样的意义”的提问时,褚君浩院士等嘉宾认为这次诺贝尔奖从复杂系统研究预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对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会有影响,这一理论预测、计算基本上是准的:过去150年来地球温度已经上升1度。这个量值是怎么算出来的,它跟二氧化碳浓度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位科学家就是在气候变化这个复杂系统里面找到了其内在规律,建了模型,而且能够预测。这是科学助力重大而紧迫的人类生存问题的范例。

    亮点三

     在回应听众和新华网记者关于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对于国内科研工作者会带来什么启示时,主讲嘉宾周剑说他们注意到诺奖委员会颁奖词提到两位获奖者的成果都是在他们课题组成立之初就做出的,这说明两位化学家几十年前成立自己的课题组独立工作时,就把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兴趣投放到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上,并针对这样的问题,找到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做出原创性工作。

    国内从事科研的年轻研究者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是,我们自己做的工作一定要想办法做出原创性,并在自己的领域坚持不懈做下去。不管这个成果到底能获得什么奖项,,只要看准了方向坚持下去总会开出自己的天地。这是最重要的科研素质。

    感谢直播平台带来超百万听众   

   

    值得专门提到的是,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线下我们组织的听众是受限的,大致控制在百人以内。

    但由于这一诺奖解读活动的影响力,更因为超星直播、斗鱼直播,阿基米德直播三大直播平台的倾力支持,借助平台的传播力,这三场诺奖解读在网上收看直播的人数达到1016158人次。其中“斗鱼直播”还在其科技科普频道官方主页上发布了直播的预告。

    另外诺奖解读活动的多年合作方——新华网“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栏目一如既往保持对这一品牌活动的支持力度,精心设计了采访提纲,对三场报告的解读嘉宾一一作了采访,以为专题片创制做好准备。

    同样需要致谢的还有上海市科普事业中心、宝山区科协、宝山区教育局、信达生物制药、中国细胞生物学学学会、上海市细胞生物学学会、《上海科技报》社、《科学》杂志社、《世界科学》杂志社、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未来大学”传播计划等承办、协办方的支持。凭着大家的不离不弃,这个解读活动才能走到今天,并有望越办越好。

    随着今年三场诺奖解读报告会的圆满落幕,解读活动已走过十年。明年将迎来诺奖解读活动的第二个十年。

    正如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卞毓麟在今年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解读会上所表达的:这个诺奖解读十年办下来以后,效果非常好,可以说在国内科普界甚至科学界有了一定的名气。建议明年适当的时候专门开一个关于科学类诺贝尔奖解读的研讨会,除了有所总结,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反思外,还可以对进入第二个十年的科学类诺奖解读活动如何办的更有效果、更具影响力提出可操作的建议。

    借卞老师的话这里先发出一个信息,期待明年的诺奖解读研讨会上见到更多新老朋友,为下一个诺奖解读活动出谋划策,助其更上一层。相信这是一路走来的许多朋友对此的希望和祝福。

    感谢有你!

文字 | 江世亮
图片 | 周昭德 夏建明 董长军

上一篇: 科普实际上是对科学研究价... 下一篇: 关于成立“科研成果科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