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要闻
凝聚文字力量,用科普照亮人生——记第十期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普作品沙龙成功举办
[2023-09-30 14:00:49]

 

凝聚文字力量,用科普照亮人生

——记第十期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普作品沙龙成功举办

原创 国际眼科时讯 

编者按

    “讳疾忌医”对许多人而言,是一种普遍现象。其背后的根源在于大多数人在未知疾病面前的恐惧和无措,往往本能地选择逃避。然而一个错误的观念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上海爱尔眼科医院李文生教授在临床中发现不少眼病患者因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而造成失明的悲剧,令人心痛与惋惜。因此,如何在面临疾病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尤为重要。李教授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从医记录与感悟,撰写了一本名为《让我们一起携手 冲出黑暗 奔向光明》的科普作品,一个个鲜明生动的案例,一篇篇深入浅出的眼科知识点,使公众自身能够了解到如何做好眼健康防护、保健,使更多人能够防患于未然。基于上述背景,第十期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普作品沙龙于9月23日上午在上海爱尔眼科医院成功举办并进行同步直播,以李教授行医随笔《让我们一起携手 冲出黑暗 奔向光明》科普图书创作传播为主要内容,以“追光者赞歌”为主题,通过在活动中分享李教授创作和传播背后的故事和经验,旨在提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的创作能力以及归属感,帮助更多人了解到眼睛的重要性,促进医疗知识与科普创作的传播与交流。


    爱尔眼科上海总院CEO陈胜蓝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很荣幸成为李教授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书中一个个病例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印象。李教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侠医,路见不明,拔刀相助;他也是一名追光者,每当看到患者脸上充满期待的神情,他总是忍不住试一试,挑战自己,帮助患者追寻光明。李教授这本书内含有丰富的科普知识,科普眼睛健康对于提高公众对眼睛重要性的认识非常重要,通过打破信息壁垒,促进更多人关注和重视眼睛健康问题。”

    李教授作为沙龙主讲人,他深知要成为一名高水平的医生,科普能力和医生在门诊中的“治病救人”同样重要。他在活动中分享了6例超过3000度的超高度近视案例,通过治疗后,患者生活都得到了极大改善,有的人与家人相伴去旅游、有的人找到了工作、有的人自己开车去西藏和国外旅游、有的人实现了驾驶了小型飞机的梦想……其实这样类似的患者在国内还有很多。面对各类因为不同眼病失去光明的患者,如何挽救他们的视力,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李教授的心头。彼时上海因疫情封控3个月,李教授奋笔疾书,一本名为《让我们一起携手 冲出黑暗 奔向光明》的行医随笔诞生了。李教授完成了从眼科医生到科普作家的转变,他对科普作品的定位是既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又要能够普及到普通大众,还要传递给大众一些新的内容、新的知识,帮助公众了解眼病、预防的相关知识,从而挽救了众多濒于失明的病患,以医者仁心带领他们奔向光明。

    参加此次活动的嘉宾既有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的领导和作家,有李教授的老师和国内外同行,还有李教授曾经治疗过的患者朋友,他们来自不同领域和不同国度。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科普作家、高级编辑江世亮先生在分享环节中表示:“我曾参加过不少科普作品沙龙活动,但是这本书让人格外感动。李教授身为眼科医生,每天面临着高强度的医疗工作,同时他能保持对科普创作如此高的热情,这样的科普作家是罕见的,亦是独特的。本书基于李教授几十年来的从医感受,蕴含着他的真情实感,相信无论是谁阅读这本书都会受到感染,他是用心在写作,让大家认识到了用心科普的力量。李教授这本书特别强调了科普作品要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要‘以新取胜’,带给读者新概念、新进展和新技术。与最新科技发展同频共振,让本书的科普更富有生命力,这也是这本书的与众不同凡响之处。”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副院长、上海市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班主任苏振兴先生表示,他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了该书:“这本书是一本有专业、有故事、有情怀、有启示的好书。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是‘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最希望你光明的就是眼科医生’。作为教师又何尝不是呢。其实教师和医生在某种程度上有共通之处,都有医德、师德的道德要求,也侧面说明了道德是这类职业的第一要素。如今,我看到现在班上的孩子们都带着眼镜、近视率居高不下非常担忧,人们对于眼睛的保护意识应该提高,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李教授一样的作家诞生。”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导演郝晓霞女士表达了自己对于这本书籍的看法:“科普就像是变压器,如同变压器把高电压变成220V的民用电压一般,科普就是要把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变成一篇篇通俗易懂的文章输出给大众。李教授的科普把关注点放在了患者身上,专注于患者,更突显了他的人文情怀,引人入胜,受益匪浅。”

    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眼底病专家姜德咏教授分享道:“我是李文生的老师,他从学生时代便与众不同,有一种大家之风,那时候虽然他是学生,但是很多患者都以为他是教授、专家,反而把老师当作了学生。他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勇于创新有担当,尤其是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能顶住压力,救治一个个疑难杂症,这点连我也十分佩服。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也需要被科普。人的一生,70%~80%的信息都是通过眼睛来获取的,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更多人意识到眼睛健康的重要性。”

    原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社长、党委书记陈昕先生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我是李教授的病患,今年的3、4月经过他的患者朋友找到他,后来他给我做了手术,解决了白内障、深度近视、老花眼三个问题,现在我远中近视力都是1.0,对我这样的文字工作者来说真的方便不少。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其中携手两字凸显了李教授的人文情怀。本书深入浅出的介绍眼科知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增加了医患体验。”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格致出版社社长范蔚文先生是李教授的患者,他在会上回忆起了与李教授的第一见面:“正如李教授的恩师姜教授所说,李教授给人一种训练有素非常专业的感觉,手术过程也是行云流水、技术到位,效果非常令人满意,感谢李教授对我的医治。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自己对眼睛很多方面的认识都是错误的。里面有丰富的精选案例,存在一定代表性,希望通过这本书吸引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对眼科产生兴趣,投身于眼科学,推动眼科事业的不断发展。”

    嘉宾们通过精彩的演讲和互动分享,向现场参会人员展示了行业见解和科普作品相关的思考。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部分嘉宾无法来到沙龙的现场,采用视频的方式分享心得和经验。

    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知名眼科专家陶勇教授通过视频推荐了此书:“我与李教授已经相识多年,这本书生动有趣,我对其中多个病例印象深刻,尤其是李教授在超高度近视眼治疗方面开展的开创性工作,很多被判了死刑的超高度近视眼在李教授这里获得了新生。如超高度近视眼母亲20多年以后经过手术才看清了自己儿子的样子,患者治疗后实现从投诉到点赞的转变……这其中,李教授没有对患者轻易的说不,而是知难而上,尽心尽力的为患者治疗,最终实现双赢的结局。现代人往往存在一些误解,把治疗效果不理想归结于是医生的原因,殊不知医生是除了患者本人以外,最希望疾病被治愈的人。”

    除了陶勇教授外,何氏眼科集团基因治疗临床转化研究所所长、国际知名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专家庞继景教授;美国梅奥医疗欧克莱尔眼科中心主任、博士,知名视网膜病专家吴畏;美国爱尔 CEO,国际知名眼科专家王明旭教授都纷纷通过视频或文字的形式表达了对李教授的认可以及对这本著作的看法,王明旭教授赞赏道:“李教授不仅是中国最优秀的眼科医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眼科医生之一。”

    本次活动特别还邀请了李教授的患者朋友分享他们的就医经历,以此呼吁公众关注眼健康。患者们上台分享了他们在面对眼病时的经历和感受。他们讲述了自己发现眼病的过程、就医经历以及治疗和康复的心路历程。他们感谢李教授的辛勤付出,也鼓励其他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过程。

    由于糖尿病失明十六载后来通过李教授手术后恢复光明的海滨女士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并发表感言,“2006年由于1型糖尿病导致眼底大量出血,经过多次手术后,我的视力仅剩0.02。本以为一辈子就这样了,我的内心也不抱有任何恢复光明的希望。直到2014年,我去当地医院检查,医生说我可能有恢复光明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经过多次手术,痛苦的经历让我不敢再去做任何治疗,生怕手术失败,让我仅剩的光感也荡然无存。直到朋友向我推荐了李教授,通过电话,他了解我的基本情况后,肯定地告诉我有希望恢复光明,我也从李教授的话里感受到其中的力量。但是当时要跨省到上海,我感觉压力很大,一直犹豫不决。李教授把这本书的电子版发给了我,让我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他过往的病例,了解他本人,再决定要不要来上海。我花了一个晚上听完了这本书,我被这本书吸引了,里面的每一个案例让我和我的家人都感同身受,于是我下定决心来到了上海。如果没有这本书,我可能还在纠结要不要来上海,也可能无法像现在一样重获光明。”

    另一位3200度的超高度近视术后视力恢复到0.8的翁女士,在分享时说到动情处更是激动落泪:“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右眼和左眼近视度数分别到了800度和1000度,一直备受超高度近视眼的折磨。2014年左眼无缘无故地发生了视网膜脱离,当即在一家大医院做了视网膜脱离手术。虽然手术成功,但是由于近视度数太高,被认为没有办法治疗了,到2017年我不得不领了视力残疾证,无可奈何地加入了残疾人的队伍之中,不仅不能继续当老师了,而且还一直在黑暗中担惊受怕痛苦地生活着,生怕那一天完全失去光明。然而老天爷还是没有放过我,2022年感染新冠病毒之后,视力更是进一步下降。今年4月,我找到了李教授并做了手术,手术后揭开纱布的一瞬间,世界都变得透亮了,我从来没看得那么清楚过,左眼视力甚至提到了0.8,这再以前是我想都不敢想的。李教授不仅拯救了我的视力,更是拯救了我的人生,2023年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遇到了李教授!”

    患者们的分享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共鸣和关注。很多参会者表示,通过患者们的真实经历,他们更加意识到眼健康的重要性,决心加强对眼病的预防和治疗。参会者贺女士表示:“听了李医生今天娓娓道来的从医感悟,了解了一位名医的奋斗故事,您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对激励年轻医师具有启迪作用。从中我感受到了您与患者间双向奔赴的最好的医患关系。”

    参会者鲍先生表示:“读了李教授的书,觉得很幸福。感谢李教授高超的医术,完美的医德,为病患带来了光明。世界因为你而更加美好,感恩有你!”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长、知名科普作家卞毓麟编审对此次活动作出点评:“对于这本书的初步印象是精彩,对于李教授的初步感受是可爱。从医生的角度,李教授爱患者,患者也爱医生。从作家的角度,他让我了解到了白内障应该要早治疗,让我知道了很多眼科知识。从公民的角度,李教授自强不息,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也要向他学习。期待未来,李教授能带来更多更优秀的科普故事。”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卢宝荣先生对本书提出建议:“听完海滨女士的故事,我真的非常感动,也非常的震撼,一本书把人从地狱拉回到天堂,一本好书就是能让人产生这样的改变。希望未来李教授能多从患者角度思考,多写一些患者体验,期待李教授的下一部科普作品。”

    本次第十期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普作品沙龙的成功举办,得到了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的充分肯定。这次沙龙创造了几个“之最”——线下参与人数最多、参与范围最广、活动筹备阵容之最。从沙龙活动效果看也可以说是历次沙龙最好的一次。这一切都得益于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们的辛勤努力和热情投入,也离不开各领域专家的参与以及上海爱尔眼科医院的鼎力支持。未来,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将会继续与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合作继续组织类似的活动,为会员们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推动科普作品的创作和发展。
 

上一篇: 深化供给侧改革,繁荣原创... 下一篇: 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