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要闻
科学点亮未来,科普助力教育——2023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侧记
[2023-12-05 12:04:09]

 

科学点亮未来,科普助力教育

——2023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侧记

  2023年11月9日~11日,以“科学点亮未来,科普助力教育”为旨的2023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假座上海爱尔眼科医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上海爱尔眼科医院、《科技视界》杂志承办。来自沪苏浙皖科学传播和科普创作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相关高校、科普场馆、教育医疗机构、企业、媒体机构的代表共70余人参加论坛。

  本次高峰论坛主题聚焦科学教育以及科普创作、传播如何为科学教育做加法,也是主办方因应当下科学教育以及希望社会各方为科学教育助力的大背景。论坛安排了主旨报告、专题分享、圆桌讨论等环节。作主旨报告、专题分享的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钱旭红,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裴新宁,浙江省科学传播中心副研究员、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首届科学阅读推广大使季良纲;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张洁,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科普作家李文生,合肥现代科技馆馆长、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孙裴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委会学术秘书、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兼诗创委副主任池慧泓,上海自然博物馆教育研发部部长、副研究馆员刘楠。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十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世亮和上海爱尔眼科医院CEO陈胜蓝分别代表主、承办方致辞。江世亮在致辞中感谢各方对论坛的支持,尤其对本次论坛承办单位上海爱尔眼科医院的倾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陈胜蓝在致辞中表示:此次2023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在上海爱尔眼科医院举行,是对上海爱尔眼科医院的信任与厚爱。爱尔眼科长期致力于眼健康科普工作,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向在座广大科普作家们学习,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三位专家分别登台分享了他们对如何更有针对性开展和加强科学教育的真知灼见。

 裴新宁:理解技术时代的科学教育

    作为本次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报告嘉宾,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导裴新宁在题为《理解技术时代的科学教育》的主旨演讲中就科学教育是什么、当下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关注点、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思考等做了分享。
  谈到学术界对科学教育已形成的若干共识时,裴教授列出的:“科学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因为科学要进步,就必须为人所知、被人所拥有,而让所有人都有机会鉴识科学技术的文化应是科学教育追求的目标”、“科学知识和方法是作为探知世界的方式、发展思维的工具”等共识令人印象深刻。
  涉及“科学教育是什么”这一核心议题时,裴教授认为狭义的科学教育通常是指中小学校以科学类课程为主渠道的科学教育,聚焦于:认识科学本质、进行批判性思考、成为负责任和知情的公民;广义的科学教育则指覆盖各教育阶段、各类型、所有人及其各发展阶段的教育。裴教授尤其认为校外/非正式学习环境(家庭/博物馆/工作场所/社区/媒体….)中的科学教育的角色不容忽视,因为一个人75%以上的学习成⻓是在校外。裴教授认为也因此当今的科学教育更追求个体科学素养和社会行动的共同改善。为达此效果,从学校教育来思考是要千方百计把学生吸引到科学当中来!通过让学生找出科学和日常生活与经验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参与“重要的科学事务”的机会。而对“社会大课堂”而言,需要思考和行动的是如何把“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科学世界”连接起来,涵养青少年科学志趣,培养基础科学后备人才。

  关于科学素养培育,裴教授认为在认知上还需要厘清几个误区:科学素养不等于科学知识:仅有科学知识,与科学行动、科学态度相关性很小;科学知识不等于书本知识,书本知识不等于课本知识。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和积极的实践参与发展科学素养。裴教授认为可以从受教者在发展科学兴趣、理解科学知识、从事科学推理、反思科学学习、参与科学实践、认同科学事业等六个方面来考量非正式学习的目标或结果。
在谈到ChatGPT、GPTs、大模型等新技术对教育带来的优势机遇、隐患/风险时,裴教授认为需要从学习的本质上理解新变化,在技术兴盛之时,科学教育就要从价值教育、思维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跟进引导。

 钱旭红:从老子等先贤思维中汲取教益和营养

  钱旭红院士的报告从他今年8月刚出版的《老子思维》一书引出,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课题:如何在从老子等先贤的思维中获取教益和营养。钱旭红说在教育模式和知识学科体系上,我们长期处于对西方领先者的跟踪、跟随、模仿、并行,却从未实现超越和引领。在此过程中,我们几乎又忘却了本民族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中如老子、墨子等先贤思维的优秀成分。当今,量子思维引领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快速到来,如果量子思维和中华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独特智慧相结合,很可能是我们创造新世界并贡献人类新发展的伟大机遇。

 

  钱院士说近几年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降、学术技能退化。此现象是否有普遍性,有待考证,但需要我们警醒。毫无疑问,该现象与我们长期以来的分科教学和仅传授过时、僵化、标准化的知识教育密不可分。
  知识都有适用边界,出界则成伪,经过深思拷问的知识才能成为真知。知识有其适用范围,从更深层次乃至跨层次地去理解知识,才能避免误读错用。知识只有通过思维(形象、逻辑、批判、创造)的加工和相互关联,才能内化为人的思维和精神境界,才能真正成为卓越的人。如果说知识是砖块,那么思维就是框架;知识传承和流播是基础,立足于此的思维训练才能建起真正的大厦。钱院士认为,在思维教育中,需要超越专业和学科。人们通过专业化的学习,通过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化,通过思维训练等,才能养成自己的气质与能力。

 季良纲: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对策思考

  浙江省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季良纲的主题报告就科学教育为什么要做好加法提出了几大理由:一是科学教育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教育和科技、人才融合已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学教育的成败,决定着科技竞争的未来,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未来。二是科学教育的定义、内涵和基本要求。在回顾了科学发展历程后,报告人从学生、教师、学校的角度,明确了科学教育的具体要求。三是科技迅猛发展背景下科学教育变革。报告人介绍了世界科学教育变革情况,从精英人才、贯通人才培养,到STEM教育战略确立,强调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谈到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时,季良纲提到目前国内教育仍然存在将科学教育窄化为科学课,将科学探究弱化为简单的知识传递,将社会协同育人简化为学校内部事务等的现实;并从中外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从事职业选择等数据做了分析,揭示科学教育改革的紧迫性。
  就科学教育如何做好“加法”,季良纲提出如下建议:在科技馆、科学中心等进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促进场景多元化,通过展示、讲解、实验、表演、竞赛、游戏、培训、探讨等,助力科学教育做“加法”。加强青少年科技阅读,把优秀科技读物、科普期刊、科学家传记推荐给青少年,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

 专题分享

  在论坛的专题分享环节,李文生、张洁、池慧泓、孙裴兰、刘楠等分别从各自承担的医疗、科普专业组织、科普教育、科技场馆等本职工作切入对如何加强科学教育的做法和体会。

 李文生:挑战极限,让更多超高度近视眼重见光明

  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李文生教授作了题为《挑战极限,让更多超高度近视眼重见光明》的报告,他分享了超高度近视家族的治疗经历,通过治疗后这个超高度近视家族的人生收获了意外之喜,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当女儿完成了手术视力恢复至了1.0,母亲终于放下了多年的自责和内疚。所以,超高度近视眼并非不治之症,很多人对眼健康知识的匮乏,导致他们生活在一片模糊之中,帮助大众了解主动健康就成为了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李文生教授表示,自加入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以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实现了从眼科医生往科普作家的转变,使公众自身能够了解到更多眼健康知识,从而挽救更多的光明。

 张洁:提升服务能力 赋能科普创作

  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洁在论坛上作了“提升服务能力 赋能科普创作”的专题报告。作为地方科普创作组织,近年来,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紧紧围绕繁荣科普创作、开发科普资源、壮大科普创作队伍、开展学术交流等中心目标,提升协会服务能力,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报告中,张洁还介绍了江苏省科普作协的品牌活动及《一个长江 从雪山到海洋》等重点图书的编写及推广经验。

 池慧泓:青少年科学教育与科普写作

  浙江省科普作协诗创委副主任池慧泓认为青少年科学教育是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系统性教育活动。科学教育应打开宏大格局,培养青少年胸怀祖国,放眼天下的使命感与大局观。培养青少年具有寻找支点撬动地球的知识与智慧,魄力与能力,好奇心与创新力。池老师认为科普创作辅导是青少年科学教育诸多途径更能见效的一种,因为科普创作能融传授科普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拓宽写作视野,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一体,达到激发青少年科普创作热情,触发灵感,点亮智慧,提升青少年自身的人格素养、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之目的。
  池慧泓从科普写作的素材提取、路径探索、文学浸润、成果激励等方面加以分析阐述:科普写作题材丰富多彩,有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经典中的科学密码,趣味横生的科学实验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等等。池老师强调培养、提升青少年的核心科学素养及综合能力是每个科学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孙裴兰:以“小而精”“有温度”的科普助推人才培养科技发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孙裴兰馆长在报告中介绍了合肥物质院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品牌科普活动。这些年来以合肥现代科技馆为主平台,合肥物质院依托科学岛上的高端科研条件,平均每年接待3—4万人次的参观或研学。同时,该院还举办数十场省内外科普展教活动,以“小而精”“有温度”的科普工作,集中展示了科学岛的学科与成果,承担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孙裴兰说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近年来开展的品牌科普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教育资源,也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合肥物质院将继续发挥其在科普领域的优势,为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刘楠:助力科学教育场馆科普责无旁贷

  上海自然博物馆教育研发部部长刘楠认为我国目前正处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对于科学教育、科创教育的高质量需求蓬勃发展,而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又带来了新的知识学习和生产模式。科普场馆作为非正式教育主体,具有开放性、趣味性、活动性的特征,在营造学习情境和激发对科技的兴趣方面有天然优势,因此是学校等其他科学教育主体的最佳合作伙伴。上海科技馆目前已经形成包含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在内的三馆合一的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其使命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构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平台。在助力科学教育方面,包括上海科技馆在内的长三角场科普馆资源责无旁贷。

 交流

  论坛交流环节还安排了“社会大课堂如何为科学教育做加法”的圆桌论坛。在江世亮主持下,安徽省科普作协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协科普教育专委会秘书长杨多文、张洁、池慧泓、刘楠和上海中学国际部陈凡老师等围绕主题展开了思想碰撞。
  (由于张洁、池慧泓、刘楠等已在专题分享中表达了各自的观点,故这里主要摘引杨多文、陈凡以及在讨论环节由《科学画报》杂志编辑部主任杨晗之带来的观点)

 杨多文:教学生做科普是科学教育的创新模式

 

  安徽省科普作协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协科普教育专委会秘书长杨多文在论坛交流中说,教学生做科普是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院士18年前推动的一项科普教育活动,也是科学教育加法的一种创新模式。杨多文认为这一模式在方法上有两个特点:它是一种专门设置的科学素质课程,“以育为主,寓教于育”,有别于常规科学课程的“寓育于教”;它采取从“教学生做科普”着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引导孩子们自主寻求科学知识,通过理解(学会怎么掌握科普知识)和表达(学会怎么讲解科普知识)自觉地“走近科学”。积五年探索,王院士团队编写了《教学生做科普——校园科普活动资源》,从科学家和一线教师的视角设计重现了活动的策划、选题、开题、展演及其辅导环节,重在实操层面的方法介绍,考虑教育基层教师的需求,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参考。
  今年是科普教育先驱者王绶琯院士诞辰100周年。杨多文提出今天科普界应学习并、推行并发展“教学生做科普”的理念和方法,当好中小学老师教学生做科普工作的参谋和助手。长三角地区科普创作联盟应该敢做推动教学生做科普方案的排头兵,不光组织一年一度的学术论坛,更要发挥平台作用,整合资源,每年促成一两项科普教育活动或者项目,以实际行动助力科学教育做加法。

 陈凡:让科幻教育助力青少年科学精神培养

  上海中学国际部教师陈凡介绍了他们“以科幻教育激发学生志趣,做好青少年科学教育‘加法’”的做法。陈凡说科幻教育因其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在激发学生对未来进行科学畅想、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成为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中学国际部的科幻课程始于2018年,至今六年级母语中文已经有覆盖科幻阅读、科幻写作、科幻故事演讲、科幻绘画等比较成熟的科幻月特色课程,辅以科幻电影赏析选修课和司南科幻社课后社团,为对科幻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搭建进一步学习交流的平台。每年学校会举行科幻颁奖典礼,邀请科幻作家、编辑进校园给学生带来科幻资讯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陈凡期待科普作家协会可以为科幻教育人才的培养牵线搭桥,让科幻教育更好地助力青少年科学精神的培养。

 杨晗之:《科学画报》图说科技,为科学教育做加法

  《科学画报》编辑部主任杨晗之应邀在论坛上介绍了创办90年的科普名刊《科学画报》如何为科学教育做加法的思路。杨晗之说以科技之美传播科技知识与精神,这一特色风格乃至出版传统,在今天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深入挖掘、自觉传承,并创新发展。为此,《科学画报》期望联合社会有识之士,期待与长三角科普作协开展合作,以“科技之美”为主题,以科学摄影、科技插画、科技漫画等形式对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进行诠释。杨晗之透露《科学画报》计划在2024年开设“科技之美”栏目,其宗旨是图说科技,以科技之美震撼人心,帮助青少年提高科学素养,激发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引导青少年走上科学爱国、自立自强的道路。

 表彰

  本次论坛还对一批优秀论文作品创作者作了表彰。

  为配合这次论坛,主办单位发起了科学教育主题征文。苏浙皖沪等地近百位科普作家来稿,从多个侧面分享了他们的理解和案例。主办方经过评审从中选出60余篇优秀论文。卞毓麟、冯伟民等科普名家对其中部分到现场的获奖论文作者颁发证书。会后将通过各省科普作协发送优秀论文证书。

  本次高峰论坛期间,承办单位之一的上海爱尔眼科医院为会议的成功举办付出巨大努力,医院派出专业团队全程做好会务及各项接待工作。期间还安排科普作家们参观医院诊疗区、国际及特需医疗部、临床研究中心及眼科研究所、国际学术会议中心等相关部门,医院完善的医疗体系、人性化的就诊流程、规范化的科室建设无不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参观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的科普作家们还对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责任,做到科学普及与医疗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聚焦人民群众科普需求,推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普作品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赞扬和肯定,也希望能在长三角地区更多地推介和推广爱尔眼科医院的科普经验。

 

上一篇: 新时期科普创作的新认识 下一篇: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