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名家风范>>名家科普论坛
【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科普编辑的精神与内核——卞毓麟科普编辑思想初探(摘要)
[2016-12-27 13:01:52]
 
【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

科普编辑的精神与内核
 

——卞毓麟科普编辑思想初探(摘要)

洪星范

     卞毓麟先生是成就卓著的科普作家,但人们在论及他在科普领域的贡献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忽略他在科普出版领域的重要贡献。卞先生55岁跨入出版界,似乎早已过了事业的巅峰期,但他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策划编辑了大量科普精品,先后荣获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重大出版奖项数十项。这样的成就,在中国科普出版史上即便不是独一无二,也是极其罕见的。与此同时,他还带出了一支被誉为“科普出版黄埔军校”的科普编辑团队,筑起了一个科普出版的新高地。因此,对于这样一位科普编辑家,深入研究他的编辑思想,对于中国科普出版事业的发展和年轻科普编辑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创作型科普编辑家,卞毓麟编辑思想的基石是他的“作品观”。审稿,是编辑工作的第一台阶,判断何为优秀的科普作品,对任何一位合格的科普编辑来说,都是必须掌握也最难掌握的基本功。卞毓麟对判断优秀科普作品的标准作过系统阐述:第一,以知识为本;第二,将人类今日掌握的科学知识融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的历史过程之中;第三,既授人以结果,更阐明其方法;第四,文字规范、流畅而生动,决不盲目追求艳丽和堆砌辞藻。
     科普编辑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选择合适的作者。科普创作应主要由科学家还是科普作家承担,是科普界争论已久的一个问题。卞毓麟早在1992年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就给出了旗帜鲜明的回答: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这就是作为卞毓麟科普编辑思想重要一环的“作者观”:科普作者队伍的核心在一线科学家。由他策划编辑的大量科普图书,所选的作者几乎都是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他曾在《科普十章》一文中充满感情地写道:“我热切盼望我国多多出现一些像萨根那样视普及科学为己任的科学家,出现一批像萨根那样杰出的科学传播家。这并非要求每一位科学家都必须做得像萨根那样出色,但每个科学家都应该具备那样的理念、热情和责任感。”
     科普编辑在科学普及的过程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作为“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卞毓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在他“转行”做科普编辑的时候,许多人感到不解,甚至认为“不值”。但他认为:作为一名科普作家,一辈子恐怕也不过写几十本书,而当一名科普图书编辑,则能够使更多的科普好书面世,还能够培育新一代的优秀科普作家。卞毓麟关于科普编辑作用和地位的论述,构成了其编辑思想中的“角色观”。概而言之,科普编辑在当今科学作品的创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多数科普作品,编辑都起着“发动机”和“助推器”的作用。应该说,这种“角色观”对于当前的科普创作是有很强指导意义的。
    此外,卞毓麟还尤其强调科普编辑的“责任观”。自不待言,追求完美的“双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每一个出版人(当然也包括科普编辑)永远的“梦”。出版,作为一种产业,就经济效益而言,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至于社会效益,其出发点在于社会责任感。相对于“利润最大化”而言,这也许可以称为“责任最大化”。“责任最大化”,既是卞毓麟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每个科普编辑的要求。
卞毓麟关于科普编辑的思想、观点和经验,对于科普创作和科普出版,都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上一篇: 【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 下一篇: 【顾凡及科普作品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