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动态>>协会活动
【沙龙3】学员个人科普作品初稿交流会
[2017-07-28 13:33:34]

 

【沙龙3】学员个人科普作品初稿交流会

2017-07-27 青年科普交流

    7月20日下午2点半,上海市“青年科普文创”夏令营暨第九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提高班学员个人科普创作作品(初稿)交流会在上海市科技教育出版社举行,每个小组均派出1-2名学员代表介绍各自的科普创作作品(初稿),全体学员和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文汇报》原科技部主任、高级记者江世亮、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匡志强、科普编辑部副主任伍慧玲、学生读物编辑部编辑刘丽曼、《中学科技》编辑部编辑刘世洁、学生读物编辑部副主任卢源等六位评委老师分别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帮助学员完善作品。

    第一位分享者是第五组的张珺,她作品的题目是《瑜伽与减肥》。她的作品将目前最热门的瑜伽与减肥结合起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座的各位老师纷纷给予肯定,同时也给出了建议,包括网上有些资料并不准确,建议找专业人士认证;作品主旨建议更加明确一些;区分体重与体脂的概念,树立正确的减肥观等等。

    第二位分享的学员是第四组的李雅萍,作品题目是《害虫也是生命》。她的作品主要面向的受众是儿童,全文应用了拟人的手法。同样,她的作品也引起了诸位老师的兴趣,江老师建议作品字数可适当增加一些;刘丽曼老师则称赞其选题很好,可观察、互动的过程,有趣味性和创新性;但存在写概念的解释不够准确,因为科学性最重要,科学知识,科学理念是科普的基础。刘世洁老师则认为现在大多数孩子没有“害虫”的概念,而其文中也无表现害虫,建议其要考虑到立场的预设,引入生物圈的概念。匡志强副总编称赞其立意不错,只是没展开“害虫”,同时从人类中心向非人类中心的转变,也需要展开,文章高度也可进一步提高。匡老师甚至鼓励“修改好之后,出版社可以考虑出版”。伍慧玲老师也认为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同时建议将小种类可以融入到文中,体现戏剧冲突可更好,戏剧性的表达,如“千辛万苦”可更多,更具体一些。

    第三位分享的是第四组的张楠楠,作品题目为《圆圆奇遇记》,通过长劲鹿为主角的一个科幻故事进行科普。分享过后,刘丽曼老师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受众建议以小学生为主”。卢源老师和伍慧玲老师则建议即使是科幻的形式,也要考虑如何体会其中的科学道理,过大的脑洞(如元神出窍)不可太多;主题建议简练些,将其和故事关联。

    接下来分享的是第三组的杨玲,作品题目为《有机农场》。听完杨老师的分享,刘丽曼老师对她作品的定位提出了问题,刘老师建议由于其在中学开展十多年有机农场教学和实践的经验可以定位为教材,同时,也可以针对不同读者设计为科普读物。伍慧玲老师则很有兴趣地提问“有机农场的产量、口感等怎样?”杨玲回答“产量较低,但口感更好。”伍老师随后建议道“不能过分灌输‘如果作为科普读物,不就灌输非有机是有害的,只有有机才健康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时苏振兴老师也给出了宝贵的意见“可以拓展农耕文化,融入花语文化等。”

    第五位分享者是二组的王彬,作品题目为《午夜旅行日记之番茄的机密》。她的作品采用短篇故事集的形式讲述竞争和互利共生的植物种间关系。匡志强老师建议“叙事不要太过曲折,可以分段介绍。”卢源老师则从科学性的角度提示其共生关系有很多种,需注意科学准确性。伍慧玲老师也参与了积极的讨论,很有兴趣地提问“有没有人真正这么做过?”王彬回答“世纪花园有类似的种植,但关系更丰富。”

    第六位分享的是第二组的李妍,她带来的是《海豚湾》。她想以TED演讲的形式表达“不要过于追求利益”的主题。随后,刘世洁老师建议其关注于海豚,否则主题会太宽泛。苏振兴老师则建议,采用演讲的形式最好加上其他的因素,如PPT,视频等,不能太单调。

    接下来的分享者是来自第一组的薛纯,他作品的主题是蚊子。江世亮老师建议其最好从一个主题入手,否则面太宽,一篇文章展不开,而且主题不会突出。刘世洁老师则建议可以将此作品做成一个系列。

    最后一位分享的是来自第一组的林霞,她作品的题目是《科学成果的发散性传播——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科学传播》。匡志强老师给出的建议是主题可适当小一些,不可太大。刘丽曼老师建议其可以选取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分析。江世亮老师则更为宏观地建议“可以针对科普机构管理层考虑怎么具体实施,可以从自己单位出发。”

    经过两个多小时头脑风暴般的交流,各组学员代表的初作都非常出色,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也在交流中得到了老师和其他学员们的肯定和提议,所有学员都在创作的路上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完善出更出色的作品!

 
|文字:杨彩婷
|照片:薛纯、苏振兴
|编辑:苏振兴
 

上一篇: 人民网与 “达医晓护”合作签约仪... 下一篇: 【选修3】孙正凡: 开启徐家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