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动态>>协会活动
【选修2】郝晓霞:科普纪录片摄制分享会
[2017-08-08 11:08:46]

 

 

 

【选修2】郝晓霞:科普纪录片摄制分享会

2017-08-07 青年科普交流

精彩故事 共同分享

01
嘉宾简介

    郝晓霞,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编导,第八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她加入《中国珍稀物种》摄制组,在分集《中国大鲵》《扬子鳄》《震旦鸦雀》《文昌鱼》中任导演之一,在《岩羊》《川金丝猴》《松江鲈鱼》《藏狐》影片中任第一导演。数次登高原、进沙漠、乘船出海、深入原始森林,拍摄纪录了大量珍贵镜头,部分镜头为国内外首次摄录。曾分获“日本野生动物电影节自然教育奖大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科普节目大奖”“中国科教影视科蕾奖一等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作品”“四川国际纪录片节自然环境类最佳短片奖”等。

02
《藏狐》欣赏

    2017年7月26日一大早,艳阳高照,热浪袭人,我们上海市“青年科普文创”夏令营暨第九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提高班的学员们,迈着轻快地脚步来到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里。上午9点,我们与期待已久的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编导、第八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郝晓霞老师在逸夫楼会议室相聚一堂,分享科普纪录片摄制的故事。

郝老师说:

    “提到动物记录片,大家的第一反映是Discovery,BBC之类的——关于生命、地球,还包括雅克贝汉的《海洋》,我国最早的一部纪录片是《美丽中国》,但是很可惜,也是与BBC合作拍摄的。它是由一部分人文和一部分动物结合而成的,我国的动物纪录片一直是很稀少的。”

    郝老师给大家播放了她作为导演拍摄的纪录片《藏狐》片段,一幅幅壮美的高原景色,一张张藏狐“囧”字脸的萌照,还有优美的音乐和有趣的“情节”,引得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欣赏。

03
精彩故事

    随后,郝老师向学员们分享了拍摄这些精彩纪录片背后的酸甜苦辣故事。
    她提到,当她们开始拍摄这些片子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来质疑的,甚至在她们自己的团队中,老的队员们对于新人的加入也是不看好的,都在背后打赌她们能够坚持多久才会离开。但是就是这帮新人们为了拍好它们,上过高原,下过大海,钻过森林,爬过沙漠,能够去到的地方,几乎都有他们的足迹,如今能够坚持到现在的新人,成为老师坐在这里笑着跟我们调侃“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她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拍摄纪录片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轻松。

●任务艰巨,迎难而上

    在拍摄《藏狐》的期间,郝老师和她的团队最先遇到的困难就是高原反应:看似一马平川的大草原,哪怕是只有50米的距离,走过去也是相当艰难的。当时的他们,在缺氧的情况下,有男生连步子都抬不起来,更不要提郝老师是个女孩子了!又因为藏狐是食肉动物,而食肉动物由于单位面积数量相对于食草动物十分稀少,所以具有极强的领地意识,要在那么大范围的荒原上找到一只藏狐,很难。当初郝老师当时看到这个任务,她的内心就十分地抗拒,没想到这个任务最后落在她头上,虽然几乎崩溃得差点哭出来,但她和她的团队还是接受了任务,迎难而上。当他们去咨询该片科学顾问专家——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研究过藏狐的的王正寰老师、刘群秀等老师时,才发现他们说出来的藏狐活跃期(活动相对频繁和强烈的时间段)都是不一样的,甚至他们对于什么时候交配啊,什么时候产仔啊,洞穴在哪里啊,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而且一般冬天的时候,科研人员都没有上到青藏高原上去,手头的资料很少,关于藏狐的视频,只有《美丽中国》中不到一分钟的捕猎,关于藏狐,这便是仅有的资料了。可见,拍摄《藏狐》的困难真是始料未及。

●生活艰辛,疾病威胁

    其次遇到的便是食物的问题,吃饭时都是脸盆装着端上来,初来乍到的他们在惊讶之余,吃起来都十分地秀气,饭也盛得比较少,后来总是吃不饱的他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这里是荒野,是个“拼体力”生存的世界,千万不要不好意思!后来他们学乖啦,每次饭点都如同饿狼扑食,以至于藏民都没有吃饱。此次高原之行还有最可怕的包虫病(echinococcosis),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人畜传播的疾病,水源的稀少使得这种疾病越发的肆无忌惮,而摄制团队上去以后就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一是在本就缺氧的情况下,带上口罩;二是吃对自己的身体有一定损害的打虫药。由于上去的时候得知在卫生站工作的科长,年仅三十几岁就因为包虫病去世了。我们只能选择后者更为保险。

    最后是电的问题,所有的拍摄器材都是需要充电的,可是草原上的电是不稳定的,时不时地就会没电,所以只能驱车去很远的镇上,或许你会觉得手机充不充电好像也无所谓,但是一个团队那么多人,外界联系不到你,在草原上失联是一件很惶恐的事情,万一发生了什么不可预知的意外,那么你连求救的机会都没有,草原上的人有多么的稀少:你开了几十公里的路,看见的人你两只手都可以数清楚,看见人你的内心会感到十分地喜悦,与陌生人有一种亲近感,无关乎地域、语言。

    听了郝老师介绍拍摄《藏狐》纪录片背后的这些艰辛故事,学员们深受感动,对郝老师的敬佩之情更进一步。大家还就感兴趣的问题与郝老师进行了交流,不知不觉已近中午,大家在依依不舍中合影留念,结束了这次活动。

学员感悟

    之前一直都觉得拍纪录片很好玩,也很简单,以为会有简易的相机能够使得拍摄者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和接触野外的小动物,然而通过今天的观影和老师的介绍,我知晓了这其中的不易。老师如今坐在会议厅与我们这样“谈笑风生”,是通过多少的耐心,与韧性来捕捉、记录藏狐的点点滴滴!老师说,她很幸运,有喇嘛的祝福。可是我觉得每一个幸运都是上天给予勤恳勇敢的人的恩赐,让我们感恩大自然,对土地充满敬意。

——李妍(第2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


    做觉得对的事情,这是我今天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能够找到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并且坚定的走下去,那人生便有了意义。郝老师就是一个成功的践行者。作为一个纪录片的导演,她要比其他导演有着更坚定的决心,更充足的勇气,以及对道路更加执着的追求。她总是说她很幸运,但是如果换一个人,那个幸运的结果也许就只是一张相片罢了……

——曾宇峰(第2组,上海睿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以前看纪录片常会觉得没有看到尽兴,今天听老师介绍才知道其中的困难重重,开始敬佩这些科普工作者,更加钦佩郝老师的坚持和努力。这些纪录片不仅让大众学到相关知识,而且还可以为科学家们的观点提供证据和新的发现,希望中国优秀纪录片越来越多。

——宇娟(第2组,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


    谁说女子不如男,郝老师用她的勇气、毅力与慧智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之美妙,她的作品可以说是传世之作!她的精神激励在坐的我们克服困难,为科普文创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努力!人生短暂,只要努力过,就无憾今生。

——纪元(第1组,张江集团学校教师)

    听完郝老师娓娓道来拍摄过程中的种种趣事,感叹精彩人生的同时更被她们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所折服!生活中哪有易事,但凭孤勇。科普不易,坚持是最有意义的意义!

——张南南(第4组,上海市虹桥中学教师)


    我曾经听过一个问题:如果只保护一个物种,你会选择熊猫还是蜜蜂?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曾说,自然的链条无论击打哪一环,第十或者第十万都将令它断裂。保护濒危物种,不只是保护这一个物种,更重要的是保护它的生态环境。郝老师说《藏狐》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这是在《扬子鳄》《中国大鲵》等纪录片中所难以见到的。或许我们应该思考,当家养的濒危动物大量繁殖却失去了群体独特性时,保护濒危物种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邢辰(第4组,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编辑)

上一篇: 【讲座1】杨秉辉:科普创作概论 下一篇: 【参观7】上飞公司大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