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动态>>协会活动
上海科协大讲坛2019年诺奖解读活动 | 解读物理学奖,关注浩瀚宇宙
[2019-12-05 18:30:34]

 

    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华东师范大学、新华网“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科协大讲坛”承办的“解读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活动于11月30日下午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学生发展空间光华书院报告厅举行,近200余名华师大及周边高校师生和科普作协会员参加了今年诺奖解读的第二场报告会。

    今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名科学家。来自美国的詹姆斯·皮布尔斯因宇宙学理论研究获奖,来自瑞士的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因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获奖。

    本场解读报告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研究员沈志强主持。

    沈志强说,宇宙学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在过去,宇宙学更多被视为一种假说,但如今成为了一门真正可以被测量的精密科学。本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为人类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詹姆斯·皮布尔斯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理论宇宙学家,这表明了人们对宇宙学研究成果的肯定。

    本场解读活动的主讲嘉宾、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王斌作《宇宙浩瀚,求索不息》主题演讲,对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成果进行解读。

    王斌介绍,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半颁发给皮布尔斯教授,表彰他在物理宇宙学理论方面的贡献。另外一半颁发给两位在系外行星列领域所做出杰出贡献的物理学家。得益于观测技术的发展,马约尔和奎洛兹借助“恒星视向运动速度法”在太阳系外的银河系里找到了一颗行星,这颗行星围绕一颗名为飞马座51的类太阳恒星运行,这项发现对系外行星结构的诞生提供了样本,为揭示行星形成的奥秘提供了更多证据,同时也为人类探索宇宙中的其他生命带来希望。

    王斌说皮布尔斯预测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告诉我们38万年时候宇宙是什么模样,包括宇宙的结构怎么一步一步的形成,奠定了大爆炸宇宙学的科学地位。这就是他的贡献。另外他对宇宙结构形成、宇宙加速膨胀的理解等课题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建立了物理宇宙学的理论框架,使宇宙学研究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今年物理学奖一半是表彰研究系外行星,一半是褒奖物理宇宙学研究,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王斌认为,他们的共性就是对引力研究。系外行星、行星都是围绕着类太阳恒星运动,而运动的力最终都是来自引力。因此可以说引力是主宰宇宙演化的主因。


 

    本场活动解读嘉宾、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王焘认为,皮布尔斯等科学家们的基础研究工作使得宇宙学迅速成长起来。“如果没有理论的帮助,我想人们不能马上将微波背景辐射与宇宙原初大爆炸的状态联系起来,这也使得宇宙学变成了基于实验的科学,推动了其实验的发展。”

    互动环节中,现场参加讲座的老师与同学积极提问,提出引力波带来的改变、外星人的寻找方式、课题的方向应如何选定、对系外行星科研的预估等问题,嘉宾们耐心地进行解答。

    对于同学们普遍存在的对科研方向选择感到迷茫的问题,沈志强教授和王焘副教授回应道,科学发现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诺奖获奖者的成功不仅仅来源于新奇的想法和灵感的迸发,更源自于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与执着坚定的工匠精神。

    交流中,王斌教授也向大学生提出了几条建议:多厉害的科学家都不可能是全才,多处了解、专精一处即可;好的研究要善于“浑水”摸鱼,如果循着他人的老路研究,发现的不过是早已为人所知的事实,而在未知的部分“摸鱼”才可能有更大的创新空间。

    讲座结束后来自华东师大光华书院物理专业的大二学生陈继南说:“通过本次活动可以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获奖的科学家们的研究历程,让我意识到,虽然科研成果的产出需要靠一点点‘运气’,但这是科研中刻苦求索的一部分。”

    本场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是上海科协大讲坛系列“2019科学类诺奖解读活动”的第二场,今年首场解读是11月24日举办的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第三场化学奖解读将于12月14日下午在南昌路57号科学会堂海洋能厅举行。欢迎更多的本会会员参与这一协会承办的科普品牌活动。

 

文案 |  新华网  吴雨洁  孙溢阳

图片 | 尹强  徐婉晴  叶诗妍

排版 | 赵新越

编辑 | 韦柳静 江世亮

上一篇: 在农科院科普基地听科普专家谈科普... 下一篇: “科普特效电影创作与实践”主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