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动态>>协会活动
“科普,科学与大众沟通的桥梁”--上海市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7月11日培训活动侧记
[2021-08-02 14:59:07]

 

“科普,科学与大众沟通的桥梁”

上海市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7月11日培训活动侧记

    一、卢宝荣教授讲座:如何让公众理解科技

    7月11日上午,本届培训班的第二场讲座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协第六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卢宝荣老师,为学员们带来题为《如何让公众理解科技:论文如何转化为科普作品——以遗传学、转基因生物技术为例》的精彩报告。

    卢老师在讲座过程中展现了风趣幽默、和蔼可亲的讲学魅力,他以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新发现等三个小故事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科学普及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公众中颇有争议的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向学员们说明了科普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为何要对科研和科技新成果进行科普。卢老师紧扣转基因技术这样广受百姓关注、又有巨大争议的科学技术话题进行剖析,阐明科普创作中不仅要通俗化地讲解相关科技进展的背景知识、突出这一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迫切性,更要直截了当地指明争议问题所在,这样才有助于消除老百姓们的顾虑。整个讲授过程中,卢老师紧扣如何让公众理解科学技术主题娓娓道来,不时引用数据、穿插图片,寓教于乐,给学员们认知和视觉上的双重震撼。

    讲座中,卢老师根据多年来耕耘在教学科研及科普一线的经验,对于科普创作的要点作了概括性的阐释。他首先指出创作科普最重要是选题,科普要有“四个面向”:面向国际前沿、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的生命健康。他把一部好的科普作品应该具备的特性概括为“六性”: “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通俗性”、“艺术性”、“逻辑性”。他进而指出,科普创作者要抓好“三主”(主题、主线、主旨),并始终从读者角度思考问题,让证据充分、逻辑严谨的科普作品带动读者,从而使科普作品真正成为科学家与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随后,李祎涵、徐晓妍、蒋佳越、王珊珊等学员向卢老师提问请教,卢老师为大家一一解答。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足足延后了一个多小时,卢老师还和学员们分享了他在祖国偏远地区支援教育时拍下的感人影像。

    本次培训班班主任、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副院长苏振兴老师向卢老师表示衷心感谢,并要求学员们认真体会卢老师对科普和科普创作创新总结的规律,学以致用,提高个人和小组科普作品创作的质量。
讲座在全体愉快的大合影中圆满结束。

    二、参观华东师大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7月11日下午,学员们前往华东师大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实验室副主任武愕教授和几位研究人员一起热情接待了培训班学员。学员们通过该实验室的简要介绍与实验室的宣传片了解到,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领域内进行了长期的创新性研究,六十多年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分子光谱学与技术;(2)高分辨非线性激光光谱学与技术;(3)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1月批准筹建,2009年12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实验室筹建验收,形成了“三高”,即高分辨、高精度、高灵敏光谱科学与技术的优势和特色,是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和科研装备先进的国际一流的水平的重要研究基地。开创了显著的科学成果,其中,在1981年、1991年和2005年,实验室共有6篇论文被诺贝尔奖得主在演讲和诺贝尔基金会的公告中引用。

    随后,在武老师等的带领下,学员们参观了重点实验室的各个课题组。其中有好几间实验室是上海市市级重大专项、超限制造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如“纳米团簇光电子超快动力学测量平台”等。大家还看到了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门口小白板上留下的可爱手绘,为实验室增添了一份趣味。老师们在对每个课题组实验室的具体职能作了介绍,同时又结合日常生活大家接触到的光学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作了解读,帮助学员们进一步理解。

    这一次与尖端科技设施的“会面”让让所有参访学员备受震撼。有机会走进让人颇有神秘感的高大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直接听到实验室教授为大家解疑释惑,这样一次经历无疑令学员们开了眼界,不仅对目前最前沿的光学领域的研究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同时也更直观地感受到“科普”作为高精尖科学技术与普罗大众之间桥梁的重要性。

    三、参观华东师大生物博物馆

    参观第二站,学员们来到华东师大生物博物馆。两位热心的博物馆志愿者向大家介绍道,该馆始建于1952年,于2004年迁往闵行校区。博物馆馆藏丰富,收藏有各类生物标本约20万件,除鸟类、昆虫类、哺乳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动物等动物标本外,还包括种子、蕨类、苔藓、藻类等多种植物标本。在两位讲解员的带领下,学员们分组参观了鸟类标本和哺乳类标本。

 

 

参观从位于生物实验楼一楼的巨大的棱皮龟标本开始,能够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这些日常难以接触到的动物,大家都十分兴奋。其中最受学员们瞩目的莫过于全国仅有的三件之一的鸭嘴兽标本。作为未完全进化的哺乳动物,它有着“活化石”之称。此外,大熊猫、金丝猴、中华鲟、扬子鳄、朱鹮、太阳鸟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标本,也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讲解员生动活泼的讲解下,学员们不仅了解了如何制作标本、各类动物的特征和习性,还知道了许多标本背后的故事,很多标本的年龄甚至比学员们还大了好几轮!活动的最后,大家在博物馆门口合影留念。

这次活动不仅让大家看到了地球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神奇灵动的动物,在听讲解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很多美丽的生物物种已处在灭绝的边缘。这也让学员们看到了生态环保方面科普的紧迫性。

文字:瞿伊平、李祎涵
摄影:徐晓妍、郑骁原、童张文
 

上一篇: 上海市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 下一篇: 作品需要勤打磨,改稿原是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