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潮:展开想象的翅膀 点燃中华民族的科学梦想
[2014-11-07 14:23:25]

    来源:人民网(2014-11-06)>时政

    想象是人所独有的最高层次心理活动。想象是所有发明创造的基石,是一切科技进步的摇篮;想象也是人类各种梦想和理想的源泉。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富有想象力的民族之一。从盘古开天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到《山海经》的“刑天”、《西游记》的“筋斗云”“风火轮”,从屈原《天问》的173问,到李白的“长江之水天上来”、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从老子想象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到康有为想象的“大同”极乐世界。这些非凡想象中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科学梦想,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美国音乐家凯奇就是从中国《易经》的“一无所有”中得到灵感,创作了无声名作《4分33秒》,被评价为二战后最具冲击力的音乐家。但是近代以来,反动的封建专制统治日益扼杀中华民族的想象力,中国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世界科技革命机遇,直到陷入社会落后、民众愚昧、国家要灭亡的最危险境地。经过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9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技强国之路。民族的创新力来源于民众的想象力,当代的中华民族应该是最有想象力的民族。科普创作工作者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帮助中国青少年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秀科普作品点燃中华民族的科学梦想。
    赞赏创意,鼓励想象。好的科普作品既要遵循科学原理,尊重科学事实,又要解放思想创意,突破思维陈式,挑战现有认识。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第一次想象人类畅游深海,“鹦鹉螺号”为潜艇的发明提供了许多原始创意。
    贴近生活,触发想象。科普创作要放开作者的想象,引起读者思维的自由驰骋,需要设计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想象空间,引导读者自然想象。高士其笔下的菌儿、叶永烈笔下的小灵通、《神奇校车》的弗瑞丝老师,孩子们一看就懂,跟着主人公自然进入了想象的世界。
    善于提问,启迪想象。想象多数是从提问开始的。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科普作品既要教给读者知识,更要教会读者提问。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想象,理解艰深的量子物理。
    我们应该想一想,10年、20年、50年之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人类能不能在太空居住?会不会以一种新的形态生存?人类有三大基本活动:生命繁衍,生产劳动,以认知、情感、意向为主要内容的意识活动。在这三个领域中,生命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一种新的临界状态,不仅将改变我们的社会,也将改变我们人类的基本活动形态。未来科技发展会使人的这三大活动变成什么样子?生孩子还要不要“十月怀胎”,劳动还分不分体力脑力,学生还要不要死记硬背,品尝美味还要不要山珍海鲜,打仗还要不要冲锋陷阵?像刚才两位中学生正研究的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可能更具根本性。50年后、100年后、500年后,自然人与人造人相比,谁更优更强?现在,“机器人”的机械能力、运算能力、记忆能力已超过人类,逻辑推理能力、经验学习能力正在追赶人类,情感能力、想象能力也正在开发设计,将来有一天机器人会不会成为人的后代?好莱坞的许多大片已经在做这个题材。

   (本文摘自李源潮2014年11月4日与科普作家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来源:人民日报(2014-11-05)第04版 要闻

    今年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35周年。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北京与科普创作工作者代表座谈,希望科普创作工作者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科学梦,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科普作品。

    座谈会上,中国科协负责人介绍了科普创作的情况,几代科普作家代表和学生创作者代表积极发言。大家表示,要把握大好机遇,围绕祖国需要、人民需求积极开展科普创作,为提升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

    李源潮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他说,科普创作是播种科学的事业,要把青少年作为服务的第一对象,让孩子们的目光看到人类进步的最前沿,树立追求科学、追求进步的志向。展开想象的翅膀,赞赏创意、贴近生活、善于质疑,鼓励、触发、启迪青少年的想象力,点燃中华民族的科学梦想。运用形象化、人格化、故事化、情感化等创作方法,提高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人们追求科学的源动力。

    李源潮说,希望科普创作工作者把握科普传播信息化、网络化、声光化、互动式趋势,多到科学家中去、到科技一线去、到青少年中间去熟悉对象、寻找灵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科学梦奋力创作,在中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留下这一代科普工作者的足迹。
 

上一篇: 上海科协大讲坛暑期院士系列科普讲... 下一篇: 2014中国科学摄影高层论坛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