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来稿选登
传播医学科普的新窗口
[2016-06-12 10:38:53]

 


传播医学科普的新窗口

——电视纪实片《急诊室故事》凸现科普价值和社会效应
 
作者:李正兴

    大型急救纪实真人秀《急诊室故事》电视片,自2014年12月在东方卫视开播以来,各地电视台于不同时段转播,引起观众的热烈好评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部电视片荣获2014年度国家广电总局“创新创优节目”称号,在2015年上海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国际电视节系列电视纪录片大奖。这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第一次拿到这个大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认为:“《急诊室故事》以电视季播栏目的形式呈现的一个尝试。这是中国电视的一场革命,是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为探讨这档电视片在医学科普中的地位,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医学会科普分会、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六院”)共同邀请科普专家、编导、医务工作者及观众代表等50余人,于2015年6月25日下午在上海科学会堂,就《急诊室故事》的科普价值和社会效应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地研讨。与会者一致赞同电视纪实片《急诊室故事》是传播医学科普的新窗口,凸现了科普的真正价值。
 

    真人真事,并非掩饰作秀   

    这里的《急诊室故事》并非是38集的电视连续剧,而是由东方卫视与恒顿传媒联合制作,聚焦上海最大急性创伤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率先在2014年底推出的第一季10集观察式急救真人真事电视纪实片。
    78个远程遥控固定摄像头、66路无线麦克风,同时现场全方位录像、收音。每天24小时连续65天,跟踪直击常人视角无法触及的急诊室一线真实故事,纪录生死关头的人生百态与悲欢离合。可谓开山之河、领行业之先锋。
    六院的急诊室,接近“原汁原味”地被“挪进”了东方卫视的《急诊室故事》,成为全国首档大型急救纪实真人秀节目。其实将它称为“真人秀”并不合适。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苗棣认为:“‘秀’是表演,做得再好的真人秀,也是真人假事,在假事中表现出人性的真实;而《急诊室故事》是真人真事,更高一个层次。”
    《急诊室故事》没有剧本,没有演员,也没有掩饰,而用最真实、最原始的方式,最温暖的镜头,直击中国的医疗现状,力求让观众亲眼目睹生命被抢救的每一个瞬间。在每集60分钟左右的故事中,所有出现在镜头面前的人是医生、护士、病人及病人亲属等,都是普通百姓。在拍摄过程中,导演组绝不会干涉拍摄对象的任何活动或交谈。急诊室的呈现,仿佛截取了社会的某个横截面做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生百态。它既有纪实感,又有常规新闻很难呈现的真情。向社会公众展示医疗救治的真实、“神秘”。
    《急诊室故事》近200人的节目组人员敢于直面摄像机镜头,他们用真心和专业安抚每一个受伤的灵魂,捕捉着人们真正关心的社会事件。他们希望用行动向社会证明自己是一支真实、充满爱的专业的团队。节目组一周拍摄840小时素材,最后浓缩成1集60分钟,故事的选择片比是840∶1。节目组人员的技艺和艰辛可见一斑。

    互知互信,促进医患和谐

    就医难、医患矛盾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和敏感话题之一,医患间、病人与亲友间的各种情感迸发也是节目呈现的关键内容。医院里的急诊,生死往往只在一瞬间。患者和家属急迫的求治心情和对诊治流程、医疗常识等的认知匮乏很容易会造成医患间不必要的误解。
    六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封启明坦言:“实际上99%的医生和护士是优秀的,99%的病人和家属是好的。但为什么99%好的中国人却碰撞出了那么多的医患不和谐?主要在于病人、家属与医护人员,都缺乏信任与沟通的培训,缺乏面临死亡、面临突发事件的心理培训。”在医院看来,医疗纪实类节目或许可以被当作是一次培训。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著名健康教育家、原上海中山医院院长杨秉辉教授认为:“医学为人服务需要人情味。现在的医学教育,只教授学生细菌、病毒、细胞、药理,很少教学生社会是什么样的、病人心态是怎么样的。医生不应该是纯粹的科学家,应该是提倡医学人文精神,这一点是目前中国医学教育欠缺的地方。”《急诊室故事》的众多镜头显示,不管病人或其家属一次一次提出无理要求,医生总是耐心向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诊治流程,治疗方案,要求病人家属在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生命时,应尽快决断。体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也使人们领悟:医生是尽职业道德在操作,全力抢救病人生命。病人要有一个自我约束,一定要信赖医生。尊重医生就是珍惜生命。
    《急诊室故事》出现了“患者家属举起板凳砸向医生”的画面,导演郭娜认为:“医患关系恶化的背后是全社会的信任缺失和关怀缺失。”画面中保留了这组画面,折射医患矛盾。医院规定,发生冲突时,不管受到多大委屈,医生不能还手,只能默默离开。让观众感到做医生不容易。画面中还有一组镜头:急诊室的保安强行拦阻病人家属闯入抢救室而引起吵闹。这位保安说得好:“如果不跟我吵,那病人家属会跟医生吵,如果跟医生吵,医生就没法救其他病人了。那还是跟我吵吧。”这是和解医患关系的责任心和无私感人的行动。
    《急诊室故事》告诉人们,不必纠缠医患之间究竟孰对孰错?正如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处王彤处长所言:“处理好医患关系,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这是社会的拐点所在。”六院党委书记方秉华说:“我们希望节目能向社会公众展示医疗救治的真实,进一步推动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互知互信,促进医患和谐。”
    《急诊室故事》有句 “陪伴的还有我们”。这句感人肺腑的话把病人和医生的关系拉近了,病人及其家属都真心的感悟:“医生就是我的朋友,医生就是我们的家人。”体现了 “人间自有真情在”。也验证了《急诊室故事》的主题:“生命有痛,有你真好”。

    凸现科普价值和社会效应

《急诊室故事》用“故事”还原“科学” ,通过镜头对救治过程真情的“叙述”,清晰完整地展现了一幅医院的“清明上河图”,无心插柳地开创了医学科普的新窗口。总导演王昕轶说:“11月份去到六院就是拍一个节目,当我真正24小时守在医院中,我被震撼了,被科普了。”他看到了医生借助高新技术操作的医术,看到了抢救诊治的全过程,看到了医护人员的真诚与艰辛,看到了救死扶伤精神……通过医患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救治过程的纪录,将医生想表达的信息简单、通俗地传达给患者家属,这就是医学科普。这种电视艺术作品给予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是医疗类节目矫正电视节目泛娱乐化趋势的良药。
    《急诊室故事》在电视台播放以后,很多观众有追着看的冲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老头老太在小区里、公园里都在议论这个故事,称它是没有任何添加剂、全透明的一道艺术大餐。徐汇区田林街道的许多居民说这个电视剧既纪实又朴实,觉得这种科普跟上课不一样,它内容丰富、情感真实、跌宕起伏、起死回生,看时心都被连在一起了。杨秉辉教授说得好:“医学科技再发达,若不让公众了解,也是枉然。一个医生纵然有高超的医术,不能将防病治病的知识让病人接受也是枉然。”《急诊室故事》的医生做到了这一点,有的为了让病人及其亲属接受治病知识甚至是苦口婆心。故事中最大的科普价值是让老百姓看到了医生、医护工作者是怎么样工作的?医院是怎么样运转的。有位观众反映:“我愿意看这种接地气,真实,能让人看到社会百态人间善恶生活美丑的真人真事!惊心动魄看得我好紧张,看了挺感动,产生一种信念:进医院就应该信任医生。”片中有泪水,有温馨,也有悲伤。请听:“当巨大的痛苦向你袭来时,一切你平时在意的钱、职位都会消失,你只会希望你的亲人陪伴在你的身旁,陪伴你的还有我们。”这段话外音让人明白生命的可贵,从而共同为生命加油,更应好好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
    《急诊室故事》每一集还专门安排一档小贴士“急诊医生说”,诸如让你懂得对肌肉急性扭伤的急救知识。肌肉急性扭伤时,在损伤处形成血肿,不可以热敷,以免增加局部充血,加重肿胀;反复揉搓过度刺激也会使扭伤部位疼痛加重。应该立即采用冷敷,从而使血管收缩,肿痛减轻。等等。
    《急诊室故事》的科普价值,正是通过拍摄纪录,真实地把珍惜生命的信条传递给观众,以真实触摸生命的温度,使人们对“生命” 重新思考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有多大的社会意义,有多大的科普价值,都来自于它的真实。
    《急诊室故事》带着对生命的敬意和爱意讲故事,无心插柳地开创了医学科普的新窗口;互知互信促进了医护与患者、家属的医患和谐;“生死攸关” 让人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使更多病人和观众对医疗、医生、医务人员有更深的理解。急诊室这个小舞台,演示着中国的大社会,借助领先的科技手段和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救治,传递社会正能量,凸现了科普的社会价值。
期待下一部,第二季《急诊室故事》早日与观众见面。
 

 

上一篇: 养花人的憧憬和希望 (上) 下一篇: 游泳是最有效的长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