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士看病
[2020-03-08 18:18:19]

 

魏博士看病

原创 杨秉辉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

    一、

    人说四川人因为辣椒吃得多,脾气火爆。实际上也只是一种臆测罢了,大致上因为辣椒、很辣的辣椒大多呈红色,其色如火。而且很辣的辣椒吃时会辣得喉咙生烟、真如火烧火燎一般。于是辣椒被定性属于火。而按中医五脏与五行相配,心肝脾肺肾、金木水火土,心属火。中医说的心与现代医学中的心脏功能不同:心主神明,人的精神、脾气皆属“神明”一类,所以辣椒便与脾气挂上了钩。所以说辣椒吃多了、脾气火爆、热辣、大约由此而来。有趣的是在英语里似乎也没有“辣”这个词,说这东西很辣,叫so holt,也是以热、烫之意来代替了,倒也有点不谋而合。
    其实四川鱼米之乡、君子之国,尽多温文尔雅之士。近代以来,四川开风气之先,保路运动促成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四川成为抗战大后方,为抗战胜利供献良多。近年援疆、援藏,四川更是前站。改革开放,四川人多,全国各地跑,做生意、搞建设,到处都有四(读作“时”,拉长音)川人。他们做事勤劳、为人爽快,口碑不错。
    却说有川人刘姓妇女,随其夫沿江而下,在沿海某大城市落户,专营川湘土特产生意,业务甚是红火,自然也进账多多。刘妇虽然辣椒吃得很多,几乎无辣不欢,但为人谦和,不但四川同乡、即在邻里街坊之间亦有口皆碑。
    刘妇年过五十,一儿一女也早成人,其子大学毕业,在某地报社做记者,常出差,时而亦来探视父母,父母对其婚事多有催促,其子则多方搪塞,此事不表。一女则早已嫁于原籍某人,亦营土特产生意,翁婿二人,婿在上江、翁在下江,电讯往来、货物流通,财源茂盛、利达三江,都说改革开放好。

    二、

    刘妇相帮丈夫操持业务,得心应手,生活美满,自不在话下。只是近来常觉上腹不适,初也不以为意,其后似乎日见严重,于是就医服药,先是服些养胃丸之类,似乎並无功效。复又延某医调治:不外是党参、山药、香附、砂仁,陈皮、甘草之类,药吃了不少,似乎仍无起色。于是疑心大起,回想起二十多年前老父即因胃癌病故,莫非此病亦有遗传性?刘妇平日虽是快人快语,如今则忧心重重,话也少了不少,连吃饭也没了食欲,却真是如患了重病一般。
    于是其夫电告其子,谓是“你妈胃病严重”。儿子一听,做新闻记者的见多识广,马上回说:“赶快去做胃镜检查”。夫妇二人依言,到一家大医院,护士指点,挂上消化科的号。
接诊医师姓魏,消化病科主治医师,年纪30开外,据说已经博士毕业。魏博士梳一小分头,皮肤白净,带付眼镜,到也斯文。轮到刘妇就诊,刘妇开门见山,说要做胃镜检查,魏博士也没说什么便爽快地答应,开了单子交予刘妇。
    刘妇夫妇按章付费、约定检查时间。到时刘妇准时来查,检查顺利完成。查毕,刘妇自然要问是不是胃癌,检查医生答曰:“胃溃疡,等四天后来拿切片报告”。刘妇听说过此病,当年其父即诊断为“胃溃疡”,吃了不少药,虽说好了一段时间,最后说是胃溃疡变癌了,终于不治,心想莫非自己也要走上这条路?还要等切片报告,以前好像听人说过,是癌症才要做“切片”的啊。待再要问时,医生已经在给另一病人做检查了,只得怏怏而回。本来若是别人,查明是胃溃疡而非胃癌,应该如释重负,但刘女士不然,因为她有特定的疾病体验、心理问题。

    三、

    又数日,拿到切片报告,果然只是胃溃疡,并无其他。门诊复诊,恰巧又逢魏博士应诊,刘妇一眼就认出、就是上次同意做胃镜检查的医生,觉得这是个“好说话”的医生。于是坐了下来,开腔了:
“我告诉你唦,我爸爸那年五十几啥,五十八吧,也得了胃病,医生说啥子嘛,也是这个胃溃疡,药啊吃了好多哦,没得用唦……”
    那知此时魏博士已经开好处方,交给刘妇。只说了三个字:“去配药”,接着便叫下一位病人。
    刘妇愕然,还要再说什么,那知下一个病人陪来的家属发话了:
    “好来,好来,好配药去来,那能格噜苏”。
    刘妇无奈,依着性子真想跟这人干一场,一则是觉得这是公共场所,不好随便发作,二来最近心事重重,体力不好,心想算了,回家吃药吧。只好忍耐下来,配药回家。吃了几天,痛呢、似乎是好了一点,只是因为听说胃病不能吃刺激性的东西,因此不敢吃辣椒,弄得食欲全无,心神不定。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再去看门诊,问问清楚。
    挂号候诊,真巧,还是魏博士应诊。刘妇心想,这医生也是人,总有个人情世故吧。于是改变策略,先跟他套近乎。“套近乎”最好的法子是先问是哪里人,要是个“同乡”(同一县)就好了、甚至“大同乡”(同一省)的也好,自己从四川来这沿海城市营生,不也是靠许多回乡的帮衬吗?于是坐下来便问道:
    “医生是哪里的人?”
    魏博士在埋头看她的病历,随口答了一句:
    “老家湖南”。
    “湖南好唦,湖南人也喜欢吃辣椒的唦,我们家有地到的湖南辣椒醤,下回给你带来嘛,不值钱的……”   刘妇反应好快,同乡攀不上,攀个吃辣椒的亲也好,心想就辣椒的话题谈下去,刚好要问他能不能吃辣椒的事。
    那知魏博士也快,又已经开好了处方,交给刘妇,说:“去配药”
    接下来又叫下一个了,这回这“下一个”是位老者,颇有风度,看“前一个”还没走,便只立在门口等着。
    刘女士正要再说什么,魏博士抬头一看,说话了:
    “你可以走了”。
    刘妇一看又没戏了,赶紧揀要紧的说:
    “医生,我可以吃辣椒吗”
    魏博士在正因为这病人说什么湖南人要吃辣椒,要送他辣椒酱的事烦,便随口答到:
    “随便”。
    说罢,就站了起来,是“送客”的意思了。刘妇只好拿了处方走人了。心里在回味这“随便”二字是能吃呢、还是不能吃?拿起处方一看、认得,不还是上次的那些药吗,心想这医生明显是在敷衍我,真不负责任。想到这里,对这医生原有的一点好感尽失,药也不配了,就要回家。

    四、

    走到医院门口,刘妇忽然看到有个“门诊接待室”。四川人脾气来了,便一脚闯了进去,看见一个穿白大褂的坐在那里,估计是个干部,便用普通话说道:
    “你们的医生真不负责,我来看病,他看也不看我,我的话还没说完,他的方子就开出来了。”
    干部听了好言抚慰,看了看她手上的处方,劝她还是把药配了,治病要紧,又记下医生的姓名,答应“批评教育”。刘女士这才消了点气,配药回家了。
    门诊接待室还真认真,接待记录的信息传到各相关部门。内科主任看到了魏博士被投诉,随拨通了魏的电话,魏博士怎么也没想到他会被投诉。下面便是内科主任和魏博士的一段对话:
    “你怎么对病人看也不看一眼?”
    “啊,哎呀,她患的是胃病,胃镜也看过了”。本来应该说“胃镜也做过了”,但面对主任的询问、魏博士不敢怠慢,因为投诉是说他没看病人,便说“胃镜也看过了”,说时还在语调上强调了这个“看”字。
    “怎么病人话也没说完,你就开好处方了?”
    “主任,我开的是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阻滞剂,不错呀”。湖南人也有点性子,振振有词。
    主任一想,看来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请楚了。便告诉博士:对病人要有耐心。

    过了一个月,内科的例行学术活动,主任亲自出马,讲题是:“医学模式的转化: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杨医生曰:

    这是一个在实际工作中很是常见的事例,固然医生太忙,病人又噜苏,但事情的本质是“见物不见人”,医生只看“病”,不看“病人”。病是没看错,但病人没看好。这个病人有她特殊的经验:胃溃疡治不好会变胃癌;有她特殊的问题:究竟还能不能吃辣椒?博士並没有给她解决。说实在话,心理障碍不解决,症状就难彻底消除,即使她的胃溃疡愈合了,她还会疑心有问题。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学者恩格尔就提出医学模式应该从单纯的“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关注病人的心理状况、社会背景,应该是医者应有之义。

     原载:杨秉辉著:《财务科长范得“痔”》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杨秉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多年来从事肝癌的临床研究工作,不仅在学术造诣上颇多建树,而且热心医学科学普及与健康教育工作,发表各类科普文章近千篇,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杰出人物奖,现兼任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院士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60岁开始读”科普教育丛书》顾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

 

上一篇: 【小品文】魔鬼的自白书-... 下一篇: 【故事新编】伯夷叔齐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