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洗手一次,生日快乐唱两回
原创 薄禄龙(薄三郎)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
如果能打开谷歌搜索页面,你会发现点特别的东西。点开页面中央的doodle是一段50秒的视频,讲的是洗手这件事。原来,谷歌是在纪念曾宣导洗手好处、被誉为感染控制之父的匈牙利医师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1818.07.01~1865.08.15)。
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渐熄,却在欧洲等地区肆虐正狂,谷歌首页宣传洗手的意义自然是不一般。可为什么一定是今天?这既不是他的生辰,又不是离世之日,3月20日对他有什么意义呢?
要知道,1847年的今天,也是星期五。正是这一天,塞麦尔维斯再度入职维也纳总医院,获得产科助理讲师的资格。正是从那一天起,塞医生开启了悲剧性的一生。
让我们穿越173年的时光,回到当年的情境吧。
在19世纪初,维也纳总医院在欧洲堪称一流,床位多,规模大,领世界之先。那也是医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哈维血液循环和维萨里解剖学的鼓舞下,实证主义盛行,医生们热衷于开展尸体解剖,来寻找疾病的原因。
19岁的塞麦尔维斯,意气风发,个性随和,也算是俊朗青年。他本就读于维也纳大学的法律系。可在旁听一堂解剖课后,便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自己更像是大彻大悟一般,觉得医学才是自己的归宿。
1844年,在经过6年学习后,他毕业了,需要找一份工作。他认识一位学长,已是法医学教授的科勒奇卡。这位兄台刀法娴熟,可塞麦尔维斯拜师学艺未成,只能另寻机会。就这样,塞麦尔维斯误打误撞进入产科。
两人就此作别。不过,科勒奇卡三年后英年离世。也正是他的死,成就了塞麦尔维斯这一生最伟大的发现。这是后话了。
这家医院的产科,病区可不小,分为第一诊区和第二诊区。医院按照单双日决定产妇住进哪个诊区。坐诊没多久,他就遇到了一件怪事。有一天,有位孕妇扑通跪下,寻死觅活地说自己不想住进第一诊区。原来,第一诊区的产妇死亡率是第二诊区的三到五倍,死因是产褥热。
年轻的塞大夫,是个很讲原则的人。他还是讲这名孕妇收入第一诊区。善于观察的他,还是与同事说起这件事。没想到,同事见怪不怪地说,“可能是瘴气作怪吧”。
当时的欧洲,几乎每家医院都要面对产褥热这个难题。生产对女性是不折不扣的鬼门关。有位英国大夫,还曾发出这样的高见:为了降低死亡率,医院应该定期推倒重建。
可是,塞医生就此开启了对产褥热的执着追索,也开启了他悲剧性的一生。
他像个福尔摩斯,执拗于产褥热的病因,仔细比较着两个产科诊区的不同。乳汁迷路、瘴气、病区通风、排毒不畅、血容量过多、季节、个体差异......这些当年流行的说法,他都考虑过了。一样的病房,一样的技术,一样的用药,似乎所有原因都排除了,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产褥热的发生率如此不同呢?
乳汁迷路导致产褥热这个观点,就来自产科主任、学术大拿克雷恩。自从当上主任后,产科的产褥热增长了好几倍,而且发生率一直没有回落。人们也曾私下嘀咕,可能是这个主任的问题。
年轻气盛的塞大夫,像是对着了魔。在公开场合还曾让主任克雷恩难堪,直言不讳地说产褥热的原因肯定不是乳汁迷路。没干几个月,他就被停职了。
阴差阳错,世事难料。半年过后,也就是1847年的3月20日,塞医生再次接手产科助理讲师。这一天,他刚结束度假,来到医院就听闻一则噩耗,正当盛年的法医学教授科勒奇卡一周前去世。
塞医生受不了这个刺激,赶紧跑去调查死因。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原来,科勒奇卡的手指被划破一个伤口,出现感染、红肿,最后扩散全身,一命呜呼。尸检报告单上写着:脓毒症。
这一刻,往事回涌,全在心头。塞大夫想起那些自己曾解剖过尸体,一个清晰的思路呈现在眼前:产褥热不是女性特有的疾病,它也是一种脓毒症,只是恰好发生在产妇身上罢了。
有了这个洞见,他再次思索第一和第二诊区的差别时,答案开始清晰可见。
在第一诊区,病理解剖室就在产房旁边,通过一个短短的走廊相连。医生通常一大早先去做尸检,研究头一天死亡病人的病因。等完成这些工作后,才去产房检查产妇,进行接生。
与第二诊区不同的是,第一诊区有教学任务,实习生也会参与尸检。医生和实习生也会洗手,却十分潦草,甚至就是擦擦血迹了事。在第二病区,那里甚少瞧见医生,只有助产士,而助产士却不参与尸检过程。
他准确地判断出了导致产褥热的真正病源,那就是医生的双手。于是,在他自己掌管的病房里,他开始实施这项政策:在产房入口,医生和实习生必须用次氯酸钙溶液洗手,还要用刷子刷洗手指缝,才可以去碰触产妇。
此后数年,塞医生一直研究洗手和产褥热的关系,可一直没写正儿八经的论文,直到离世前几年才写了一本专著,语言却很不学术。
真是造化弄人呀。他很努力,可不善于沟通。他一辈子都在承受冷眼,就连死亡原因也和科勒奇卡类似,死于脓毒症——他研究了一辈子的疾病。
而今,这位曾名不见经传的妇产科医生,一位曾被无数人嘲笑侮辱的医生,不仅挽救了数百万母亲的性命,也为现代医学的最伟大发明奠定了基础。在死后,他的成就才逐渐被世人认可。
(上图摘自《邪症迷思:塞麦尔维斯与产褥热》一书)
而今,标准的洗手方法,一年级小学生都懂。这种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成为保持身体健康的众多习惯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合理地佩戴口罩,勤加洗手,成为每个普通人都能做好的抗疫大法。
当然,洗手不能随便。在使用洗手液或搓肥皂后,按照标准洗手法(六或七步)进行。洗手时间要多长呢?答案是,唱两首生日快乐歌的时间。
读到这,你终于看懂标题了吧。
本文作者薄禄龙为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