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重要,却那么倒霉
[2020-03-24 10:53:26]

 

这么重要,却那么倒霉

作者:薄三郎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

    编者荐语:

    在这场空前壮烈的抗疫战中,上海广大科普作家以自己擅长的科普创作方式积极投战。为了记录,更为弘扬科普作家的担当精神,协会网站、微信公号将陆续选摘已经见诸有关微信号上的本会会员原创的科普作品,也欢迎各位科普作家提供信息和稿源。

      薄三郎

    我是一位麻醉医生。我所发布的内容,基于个人兴趣爱好,既有原创,也有摘引。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成长,一齐进步,见证一段学习历程。

    像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这样的医学大神,在医学史上可没几个。他发现了洗手的重要性,这一尽人皆知的道理似乎显而易见,并不违反大自然的任何定律。可是,洗手这件事在19世纪的欧洲可算是特立独行,违反了当时世人已知的所有定律。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让我读到塞麦尔维斯的陈年往事。2009年2月,我还只是一名医学硕士生,一股脑地关心起各类医学史。在《医学领域的名家之争》(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书里,我第一次知道了这位匈牙利医生。

    读完整个章节,我在书上标注到,“一个正确的人挑战一个错误的群体,后果自然是失败”。

    在维也纳总医院里,他发现了造成两个诊室产妇死亡率巨大差异的原因。第一诊室的医生们在解剖尸体后,很多都不洗手就去接生。而在第二诊室,大多是助产士来接生,她们可不会去接触尸体解剖。

    如果拥有一部时光穿梭机,能够回到19世纪的维也纳,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番景象。医学生个个翘首以盼,希望能够亲自解剖尸体,好好研究一番内脏器官。研究过程离不开开膛破肚,用手来摸索。很遗憾,橡胶手套还得再等七八十年才出现。

    一名刚刚上完尸体解剖课的年轻人,把沾着血或其他什么东西的双手,在自己的裤子、夹克衫上随便抹一抹,然后便连忙赶到病房。他们也会洗手,可那过程十分潦草。为了显得自己像个医生,让别人瞧见自己刚干完解剖,一副血肉糊手的样子,会显得自己有点本事,而不是二流货色。

    我是一名麻醉科医生,研究生阶段的研究主题是脓毒症,自然对塞麦尔维斯的生平和研究更加关注起来。他的名字也一直留在脑海里,不时地蹦跳出来。比如,哈佛大学的阿图·葛文德医生,就在《医生的精进》里坦然医护洗手对降低病人院内感染的重要性。

    前不久,我和几位医生一起解读了一部麻醉感控的指南,里面最先强调的就是手卫生。为了督促医护人员牢记洗手,竟然建议每个手术室门口都放上洗手液,甚至还要把提醒洗手的警报器装在医生身上。

    这些年来,不下有上百本书用塞麦尔维斯的例子,来引申阐述下面这些主题:如何基于事实透明化沟通、创新背后的隐藏真相、创新的时机选择、如何思考并识破真相、职场新人如何快速升级蜕变。

    当然,读库的优秀作者朱石生,则撰写了一套医学大神系列,其中的第4本《邪症迷思:塞麦尔维斯与产褥热》,专注于塞麦尔维斯本人,十分吸引人。

    看得出,塞麦尔维斯成了一个教科书式的案例,既是凭一人之力破除迷思的医学侦探,又是不重沟通协作的失败人物。今天,当我们读到这些材料时,难免唏嘘喟叹,甚至觉得当时的医疗界难道就是铁板一块?所有人都那么顽固和愚昧吗?可若回到当时的场景,一切都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塞麦尔维斯行事古怪,一根筋地相信自己的判断——尽管的确正确,可他拒绝别人用动物实验来验证。当别人要求他提供证据时,他反而觉得别人是在侮辱他。有位教授发表了点质疑的观点,塞麦尔维斯就在信里说:“你,教授先生,一直以来就是这场大屠杀的同谋。”他还破口大骂式地说:“这样的教授是医学界的尼禄,并将遗臭万年。”

    在当时傲慢的维也纳医学界里,没有人愿意接受塞麦尔维斯的理论。他简直就是医生群体里的麻烦制造者。有的人指责他的工作,说他完全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塞麦尔维斯的发现太伟大了,可现实却那么残酷。他没有正确地将洗手这件事,变成所有人的事情。他一个人在战斗,没有人帮助他,他似乎也不屑别人的帮助。他陷入了瓶颈,遭遇了危机。

    写好一本书,表达清楚一个观点,也十足重要。直到1941年,才有人将他的专著翻译成英文。译者评价到,“如果塞麦尔维斯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陈述观点,而不是与他人争辩的话,这本书的内容质量会比现在好两倍,而字数则会减少一半”。还有人说,“如果他能妙笔生花,也许在第一年,他的理论就会被全欧洲人认同和接受”。

    塞麦尔维斯发现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能更早地被认可,并在医院运用普及,可以拯救更多人的生命。遗憾的是,接受事实,承认真相,抛弃陈旧观点,确实很难。

    在心理学上,还专门有个名词叫做塞麦尔维斯反射。大意就是,“个体会条件反射般地否定、拒绝新证据或新知识,因其抵触现有的常规、信仰或价值观的现象”。

    穿越历史的迷雾,我们或许能学到的还有很多。比如,要善于合作,不要孤立自己;要清晰地阐述观点,采用令人信服的语气,保持谦逊的姿态......

 

与其留下谜团

不如观察记录

抗击新冠肺炎

科普作家在行动

    作者:薄禄龙,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上一篇: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辑在... 下一篇: 【写给孩子的医学科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