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新作综览
夜幕下的“中国画”
[2017-01-25 11:39:10]

 

【作品集萃·来稿选登】

 夜幕下的“中国画”

  钱平雷

    最近我与我的几位同事应邓展鹏先生之邀出席由英国屋宇装备工程师学会香港分会在上海举行的照明科技研讨会。会议的报告是用中、英文为会议用语,其中专程从英国赶来的苏菲女士的2个报告自然采用英语。从香港来的钟教授,开场白用普通话,但一旦转入正题报告就用英语了,估计其中用许多专业术语,他也不知道汉语是怎么称呼的。只有最后一个来自上海某设计院的杨赟博士介绍上海顾村的一个以“龙”命名的文化园区项目的照明技术,才是用的普通话演讲的。估计这类研讨会由于语言的原因,对一半以上的与会者对会议内容的理解,是打折扣的。虽然我粗通英语,但是有关照明的专业术语,我也是陌生的,当第一个报告的苏菲女士演讲时,尽管她的英语发音无可挑剔,但由于我不认识那几个在PPT上反复出现的英语词汇,所以我大概连一半的内容都不知道她在讲什么。当时我只能低下头用手机查字典了,当诸如compatible, visual等词汇在学术报告里表示“兼容”、“视觉”的意思被我意会时,后来再来听钟教授的报告就 “一马平川”几乎全听明白了,我还有可能不时为那几位英语水平不能听懂的同事“翻译”几句,让他们知道大概在讲什么东西了。然而“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当杨博士用中文做报告时,就轮到苏菲们一知半解了,他们只能是依靠PPT的画面,再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功底在那里“蒙”了。
    在完全听懂杨博士报告后,会议就结束了,我们几个都对杨博士如何运用照明泛光技术在夜幕下“画”出由古典楼阁和江南民居组合而成的风景国画,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由衷的赞赏,因为这项照明工程确实是设计者结合了中国传统的诗词和国画的文化艺术的原理和手法进行构思,再利用现代的科技和器材所“画”出来的美丽画面。同事们都鼓动我,将杨博士的报告内容用科普散文的形式写出来,让更多的微友也能分享,这倒给我出了一道难题。看到最后的效果画面,确实赏心悦目,但如要说明,既要涉及到太多的古建筑和照明技术的专业术语,又要懂得诗词的意境和国画的技法,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况且,由于我的座位靠后原因,也没有拍到PPT理想的照片。不过按照我的个性,内心是很想将其表达出来的,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尝试一下,试着撰写一篇文理“兼容”的文章。
    杨博士介绍的位于上海宝山顾村的文化中心的主题建筑是一座建在10米高台基上的40多米高文昌阁”,文化中心之所以用“龙”作为主题,是寓意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意思。用以活动和展览的用房是一组采用江南民居风格——带有山墙和马头墙的白墙黛瓦的多层建筑,围绕在“文昌阁”的周围,用白色的墙壁配上黑色的人字形瓦片盖在顶部的围墙,将文化中心围成院落。当杨博士接受任务时,这些建筑已经基本建好,脚手架也已拆除。现在需要他们用灯光来渲染夜景。但当时对他们的要求是在安装照明设备的过程中,如果再次搭建脚手架不许弄破一片瓦。文化中心的前方是交通繁忙的宝安公路,它的背面是一群高层住宅。因此,对于前方的观看效果是显示楼阁的豪华高贵的气质,而从背后高层建筑的人们看过来是一幅淡雅的江南水墨风景画的效果。这确实是一项无论从策划、设计,还是到施工、安装都是很困难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建设者具备高超的工程建筑的本领,更需要的是设计者具备比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而这些杨博士他们都做到了,这大概就是被海外关注,被邀请前来作学术报告的原因。
    杨博士他们是这样处理这项工程的,我也只能大概地把情况介绍一下,因为我只是当场听了一次报告而已,请读者谅解。杨博士们首先用了两句诗词来对江南建筑的文化特征做了归纳:“质朴而又鲜明的群体意向——水墨画一般的色彩和层次,凝练而又生动的局部细节——粉墙黛瓦,反宇向阳——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即在建造房屋时,在末跨的桁架上安置生头木结构,让屋面依纵轴方向两端翘起,使得建筑主体的屋顶向上凹起。
    他又用了白居易的诗句“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并将其转化为水墨丹青,再现江南民居古朴典雅,溢彩流光的建筑风格——“青色的砖、小片的黛瓦、马头墙,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屋脊),回廊挂落,雕刻精美,流檐翘角,宏伟壮观”由建筑构件组合而成的诗情画意,来表示他准备“以光影之韵,呈丹青之魂。承古韵之美,扬文化之神”的创意。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他打算通过照明的技术来表现国画的精髓,以此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文化美的魅力。
    在解决了创意的思路后,接着进入技术的层面。他利用中国画的技法来寻找这些建筑的构件中,哪些应该用照明灯光来勾勒出它们的形状或者烘托出建筑的特征。他从著名画家吴冠中国画中得到了启发,他运用“黑白反向处理”的手法,即类似以前黑白照片进行反拍所得到的底片。以夜幕为画面的背景,显示出在白天处于阴暗部位的构件,然后用“白描”的技法,将其勾勒出来,作为将来布置灯光的对象。并用明朝文人袁可立的《观海市》中的词句“飞檐列栋,丹垩粉黛” ——即“楼栋瓦檐,色彩鲜明”的意思,作为这个建筑照明色彩期望达到的水准。
    根据我有限的记忆,杨博士除了用LED条形或点状灯光照明把建筑的屋顶的屋脊、屋檐和马头墙、普通山墙以及主要梁柱构件的形状“勾勒”出来外。他把重点放在大屋顶的飞檐斗拱和民居式建筑及其台基的大块墙面的泛光处理上。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使屋顶成为中国古代汉族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常用到“飞檐斗拱”一词,是飞檐翘角和支撑它的斗拱的合称。飞檐是汉族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仿佛是一种气将屋檐向上托举,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 
    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组合,它由四种构件组成——拱、翘、昂、斗。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一般的读者在读到这里时,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集中了太多的古建筑的术语,但一旦看到实物,也就一目了然了。我想还是采取“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办法来对待这段文字吧!对于外行只要知道所谓飞檐翘角就是中国式宫殿楼阁的大屋顶四个翘起来角建筑构件;对于想进一步了解的读者来说,斗拱就是它的底下支撑翘角的哪些一层层横向斗形的构件和在其上面向外挑出另一构件的组合件的名称。杨博士就在白天处于翘角下方的阴暗部位下了较大的功夫,安装了各种隐蔽的照明灯具,使它们在夜间大放异彩,凸显出飞檐斗拱结构的结构特征和轮廓。让观赏者的视觉中,产生一种视觉冲击的效果。突出了大屋顶对于楼阁建筑本体带来了庄严高大凝重形象的烘托作用。在屋顶瓦片凹下去的部位,除了排雨水功能,他也通过安装支架,架空安装了灯具,这样既能排水,又能泛光,在白天10米外还看不出有灯具安置在里面。另外,对于顺着瓦片往下屋檐排泄雨水的滴水瓦呈波浪状檐口,杨博士运用条形LED灯带,将其曲线勾勒出来,增添了屋顶的美感。
    杨博士对于民居式展厅和10高台基的四周的大片的墙壁,主要还是应用泛光灯,由下往上放射散光来达到墙面柔和的色彩淡雅的效果,主要办法就是根据墙体原来的颜色,如展览馆的白色墙体,浆砌片石贴面的黄色台基边墙,都需要采用不同颜色的泛光灯来往上散射。如果白色墙体上还有窗户镶嵌,那么就不能简单地由下往上泛光,在窗户处还要运用其它照明手法,凸显窗子的特点。对于白色的围墙,因为顶端也有人字形的黛瓦覆盖,也是江南建筑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既要采用泛光手法,也要用条形LED灯带凸显顶端呈波浪形黑色瓦片的特征。毕竟是“工程项目”,在不许弄破既有建筑一块瓦片的“紧箍咒”的条件下设计和施工,作为建设者确实除了上述文化艺术水平的要求外,还要运用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师的脑筋,对如何“插”进去的照明设施,以及如何安全施工,需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说这项工程是传统人文艺术与现代工程技术结合的典范,应该实至名归。他们的努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因此才有杨博士今天的报告。
    不要说他们是具体操作者,就是我这个旁听者乃至你这位读者,写完或者读完这篇文章,都觉得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然如果到实地看到这幅美丽“夜幕中的中国画”,为之赞美而感叹时,也会觉得与建设者的艰辛相比,我们付出的辛苦,实在是微不足道了。当然,他们除了艰辛,更多的是成功者的幸福和喜悦。

评议 
    徐和芬:瓦片的灯在安装时,要求白天几乎看不到灯,又不能影响雨水和杂物通过, 所以都是用支架上架在瓦片,白天在10米开外根本就看不到安装的LED灯。
    张星玲:写出了杨博士的全部解说设计构思。通过慢慢地细看使我们对这方面的专业有点了解了!

 

上一篇: 科普在读者渴望的第一时间——卞毓... 下一篇: 褚君浩院士专栏丨新时代,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