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新作综览
【医学科普小说】 郑老师的辩证思维
[2017-03-31 10:48:09]

 

【医学科普小说】

郑老师的辩证思维
 

杨秉辉

    郑老师名学范,河南南阳人。南阳乃诸葛孔明故里,据说彼乡之人皆聪慧过人,南阳人士亦颇引以为自豪云。
    郑老师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即任职于省立中学。代数、几何、三角,数学教了一辈学,桃李滿天下,甚至某国家领导人、某科学院士中学时亦曾受业于郑老师名下。彼等回乡或公务或省亲之时,亦多有问候老师之事,使郑老师颇感欣慰,以为不虚此生。
    郑老师身材修长、皮肤白净,有浅度近视,戴一副无框眼镜,研究数学教学之外,喜欢读些中外古典名著,讲话略带河南口音,呈一派温文尔雅的知识人士形象。据说年轻时亦颇为女性同事瞩目,追求者不乏其人。
    郑老师平日对健康之事亦颇关注,阅读内容亦涉及健康科普,故多年来饮食有节,並不吸烟,但喜饮些酒,不过亦不过量,因许多讲健康的书中常有“少量饮酒有益健康”之说,郑老师信之。此外,郑老师亦信“生命在于运动”之说,时常作些健身运动,诸如慢跑与太极拳之类。故虽六十开外,依然身手利索,且无“三高”之事,人皆羡慕。
    郑老师退休后应省教育局之聘,担任一本《数学教学研究》杂志的副主编,除每日忙于审稿之外,还不时被抽调担任教学质量检查之事,故亦颇忙碌。

    一年春节之时,郑师母蒸了许多包子,春节过后仍有多余,虽未变质,但日久干硬,师母节约,不忍弃之,复蒸能食。
    一日郑老师临时得到通知:下午有教学质量考核会议。因此中午进食匆匆,包子尚未及蒸透即行入口,及下咽,郑老师忽觉胸口有微阻之感,好在还有番茄鸡蛋汤佐餐,喝了两口汤下去,即无任何不适。
郑老师是细心之人,晚餐時注意,並无此感觉,复两日,进食时皆无任何不适。但郑老师大约得益于教数学、思维慎密,忽悟:下咽之不适或与食物之硬度有关,故试之以烙饼,果有不适,若喝水,症状即消,若不喝水,症状持续数分钟亦可消除。
    郑老师河南人士,曾闻本省北部太行山区有食管癌高发之事,並知食管癌之症状乃是吞咽受阻,严重時甚至滴水难下。故对近日之事分外关注,其时因特网尚未普及,郑老师遂至市立图书舘查找资料。,书上称食管癌之早期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郑老师颇具思辨能力,因想,若已呈“进行性”吞咽困难又岂是早期症状?自己目前之症状发生于进食之時,应与食管有关,进食干硬之物有微阻感,应属吞咽困难之列。不过无论是否为食管癌,似乎皆应检查。于是即去省立医院门诊,接诊的是一位年轻的医生,见郑老师是位知识人士,到也客气,问道有何不适。
    “最近觉得吃比较硬的东西时这儿不舒服。”郑老师指了指胸口。
    “有多久啦?”
    “最近四、五天吧,时有时无”。
    “喝水没问题吧?”
    “没问题,只要是软一点的东西就没问题,硬的不行,我试验过。”
    “东西咽下去时痛吗?”
    “有一点,不严重。”
    “再看看吧,应该没有问题吧。” 年轻医生似乎准备结束这次谈话了。
    “会不会是食管癌?”郑老师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怀疑。
    “不会的、不会的,你不要多虑。”
    这年轻医生也看过不少食管癌的病人,大多是有几个月“进行性吞咽困难”的症状,才辗转来诊的。他听郑老师说吞咽时不舒服才有几天,而且时有时无,並不确定,这病人还自己“试验过”,看来是个多虑之人,或许亦属“恐癌症”之列,故劝病人不要多虑,也是为医之道。
    郑老师对这医生“多虑”之说並不认可,不过郑老师是有修养之人,觉得不便与医生争论,便称谢退出诊室。

    诊病不得要领,郑老师疑团未解。次日便去另一家市立医院门诊,接诊的是一位中年医师,且亦是省立中学的毕业生,见是老师来诊,起身相迎,其情甚恭。
    “郑老师多年未见,还记得我吗?我是八三届三班的李兴家,我的数学学的不好”。
    郑老师依稀觉得确是有过这么个学生,笑了笑:“你现在不挺好吗?”
    接下来的谈话也大致如前。郑老师也提出是不是会有食管癌的怀疑。
     “不会的、不会的,食道癌的早期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李医师安慰老师,而且书上也确是这么说的。
    “‘进行性’吞咽困难是发展的过程,我这会不会是初起的表现呢?”面对自己过去的学生,郑老师没了顾虑,坚持说了自己的想法。
    李兴家对“初起的表现”的说法无法否定,心中暗暗敬佩老师思维的缜密。于是给郑老师安排了食管镜检查。
    食管镜检查结果确实在食管中、下段相交之处见一隆起之物,灰白色、呈花菜之状,其上有溃疡,取作病理切片检查。数日后得报告,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
    郑老师对此诊断早有思想准备,相信早诊、早治必有良效,遂随即入院手术。术后病理检查显示食管癌肿块直径约1.5cm,尚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所有淋巴结皆阴性(即无癌转移)。手术后恢复顺利,一周后出院,一月后即能正常进食,三月后复又忙于审稿之事如初。
    其后每半年复查一次,皆正常。一次与李兴家医师谈及此病之缘由,李医师提到与常饮酒亦或有关,郑老师从善如流,就此戒了酒。
    郑老师64岁作了食管癌手术,术后还继续做了几年杂志编审工作,並将自己一生的教学经验撰写了一本《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在70岁那年出版,供年轻教师参考。
    郑老师食管癌术后16年,健在。李兴家医师已升任市立医院的副院长了,联络同学要为郑老师庆贺80大寿。郑老师力辞未果,当日寿宴之上郑老师见众学生俱有作为,甚以为慰,为感谢李院长邀集同学为其祝寿,郑老师又说起16年前之手术、多赖李院长主持等语。众生皆谓郑老师是天赐其福,李副院长对此事记忆深刻,告众同学:此福实是郑老师自己争取而得,郑老师的科学思维也令其终身难忘。
    李副院长动情地说:“我们学习医学之始,便被告知:‘病人是我们的老师’,但终无深切体会。教数学的郑老师是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的老师,生了病的郑老师还确实真是我们为他治病的医生的老师……”

    杨医生说:
    多年前,在防癌宣传中确有“癌症的十大信号”之说,是提醒民众若出现这些“信号”,便应考虑有癌症的可能,应即进行查治。其中关于食管癌的“信号” 便是:“进行性呑咽困难”。在许多书籍中写到食管癌的症状时亦是 “进行性呑咽困难”。 此说沿用多年,很少有人质疑。实则若已“进行性呑咽困难” ,必已並非早期食管癌 。诚如郑老师所说:“进行性呑咽困难应是疾病发展的过程”,而非早期症状,食管癌的早期症状应是:与进食相关的胸骨后不适。
    郑老师的思辨能力来自其科学的思想方法 。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不仅在于提高科学知识,还在于提高科学的思想方法
 

上一篇: 【顾小姐的百草园】是真的吗?梅须... 下一篇: 侬讲个上海闲话正宗伐?自博馆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