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新作综览
【医学科普小说】 老胡画钟
[2018-08-20 10:18:25]

 

【医学科普小说】 

老胡画钟

 杨秉辉      

 

老胡是个好同志,退休前在县医院里做个勤杂工,准确地说应是后勤部门的清洁工,负责门诊部的清洁工作。县医院的规模不大,门诊部是一座两层楼的半新不旧的房子,楼上楼下总共有三、四十间房子。不过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口腔到也各科齐全,放射科、化验室、中西药房一个不少。这些年国家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与日俱增,加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推广,郊区农民有病也多赶到县医院来诊治,所以门诊病人数量不断增加,这给门诊部的清洁工作带来更多的压力。老胡二话不说,带着两个小青年把个门诊部弄得干干净净。

清洁工的工作除了打扫卫生外,医院规定的就只是保证职工和病人的开水供应一项。但事实上老胡是个“闲不住”:诊室里的椅子坏了找老胡、窗帘拉不动了找老胡、小护士一箱盐水瓶搬不动了叫老胡、有病人吐了叫老胡……老胡的家属在乡下,他常年以院为家,就住在门诊部底楼的一个小房间里,每天早晨门诊部开门、晚上关门熄灯、检查门窗、防火防盗等等也自动地归了他负责。胡师傅几十年如一日,先进工作者的奖状拿了不少。

这年胡师傅60岁要退休了,县医院的同事依依不舍,为他开了个欢送会,院长、书记、门诊部的主任还和他一起聚了个餐,门诊部的主任又找了个车送他回乡。

老胡的家离县城大约40公里,家里有三间瓦房、一个小院子、几分自留地。老伴小他几岁,是个“里外一把手”的强人。老胡有一儿、一女,他这儿子从小读书用功,读到高中山毕业,大概是常去县医院看他爸的缘故,对医学有了兴趣,居然考进了省里的医学院,毕业还就留在了省立医院做了个内科医生,跟个护士结婚成家,生了个儿子都进小学了。女儿中专毕业,在县里的一个药厂里做会计,嫁了厂里的一个技术员,生了个女儿也已经进了小学,说来有趣,这一家人都与医药有缘。老胡父母早年亡故,妻子那边唯岳母尚在,高寿90,犹能操持家务,跟他大舅子一起生活。总而言之,老胡退休下来,生活有所保障,全无负担。

老胡的老伴觉得结婚几十年,老胡基本上是一人在县里生活、挣钱养家,真不容易,现在退休回家了,她理应好好照顾他的生活,好在现在经济好转,衣食不愁。她能做的是一切家务、自留地的农活全不劳老胡动手,老胡只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即可。

 

                    

 

 

老胡退休回家,老伴天天有鱼、有肉相待,每顿饭还有“小酒”。不过个把月下来,老胡觉得这样下去、他在县医院里听医生说的,怕要“得高血压”。于是便对老伴说了,饮食还还需以清淡为主,酒呢,老胡到无异议,原来许多年来老胡独自一人在外,自是寂寞,于是养成个每晚独酌的习惯,往往一把花生米或是几块豆腐干,便可下二两白酒。老伴以往一人在家,农村人节约惯了的,也並非天天鱼肉,于是也就从了老胡的意见,只是酒不但晚上、中午也是准备了的了。

老胡读过小学,识些字,能看看报,以前门诊部阅报栏的报纸每天也是由他更换的,每天晚上看看换下来的报纸或是听听收音机是唯一的消遣,现在退休回家报纸没看了,只剩下来听收音机一项了。退休前两年女儿给他买过一个手机,但也只是用来打电话,别的用途一概不会。家里到是有个电视机的,不过除了地方戏曲的节目外,其他娱乐节目大多也无兴趣。左邻右舍的年轻人都到外面发展去了,留下的七老八十的,活动能力都已不大,跟老胡年纪差不多的有几个,不过老胡几十年在县城里生活,生活环境和接触的事物不同,和他们似乎也谈不到一块儿来。还有件糟糕的事是老胡几十年独自一人在医院里“闲不住”,一些休闲的活动,诸如打牌、钓鱼之类,甚至下象棋,他都不会,在这些方面不如他的农村邻居们。

老胡从一个“闲不住”突然变得无所事事,实在觉得不习惯。跟儿子通个电话,说了没事做也难过。儿子说这叫“退休综合征”,时上长点慢慢适应了便好。老胡没法,只好在家吃饭、睡觉、看电视,冬天晒太阳,夏天乘风凉……

几年下来老胡到是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生活,只是人是胖了不少。

又过了几年,老胡看上去老了不少。

再过了几年老胡电视也不怎么看了,吃饭胃口也小了,也不愿意出门走走了,因为出门碰到邻居,别人跟他打招呼,他会想不起来他是谁了,邻居们觉得老胡“架子大来”。

渐渐地老伴发现老胡的记性是越来越差了,“前脚做的事后脚忘记”。

老胡为人忠厚老实,本来平时话就不多,这两年说话就更少了,有时说的话还有点让人莫名其妙,比如一天吃晚饭时,老伴给他倒了一杯酒,他喝了,还想再喝一杯,说是:

“把那个……叫什么……圆子,再来点唦”

“要吃什么圆子?哦,汤团,明早(明天)做,明早做。”他老伴说

“不是,不是。”老胡这个“酒”字就是想不起来,想到了甜酒酿、说的却是酒酿圆子(江南地区民众喜吃的酒酿中混有糯米小圆子的一种甜品),他见老伴不解,只好拿酒杯示意,要加酒喝。

这种词不达意的事情起越来越多了,他老伴只叹惜:“老糊涂了、老胡涂了”。

有一天早晨,老伴已经做好早饭,迟迟地不见老胡起来吃饭,再一看老胡把个棉裤当棉祆,在那里努力地穿、但怎么也穿不上哩。他老伴一看心里一沉:坏了,老胡脑子坏了!

当天晚上他老伴安排好老胡上床睡了,便打电话给女儿,告诉女儿:你爸脑子坏了。母女两个商量的事是要不要告诉在省里做医生的哥哥,她女儿决定自己先过来看看。隔了一天便是周末,女儿带了外孙女,还拎了两盒她爸平时喜欢的松仁枣泥芝麻饼,下乡来看她爸了。

女儿到时快近中午了,她妈在灶间做饭,老胡坐在小院子里晒太阳。女儿敲门,老胡开门一看却问道:“你找谁啊?”

“爸爸是我啊,秀芳啊”。又叫她女儿:“快叫外公啊”。

“外公、外公。”小女孩欢快地叫着

 “这是玲玲啊,你不是最喜欢她的吗?”

老胡似乎努力地想,但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便道:

“玲玲是谁啊?”

老伴出来了,“妈、外婆”母女齐声叫着。老胡还愣在那里想:这玲玲是谁啊?一会儿又一想:一个大人、一个小孩,哪个叫玲玲啊?

女儿、外孙女儿不认识了,开门的时候看见路边有一块砖头到拾了回来,还小心翼翼地拿抹布擦了擦,放到自己的床下边去了。

女儿跟她妈商量下来,这事是一定要告诉在省里做医生的哥哥了。于是饭后便给她哥打了电话:

“阿哥啊,伲爷(我爸)脑子坏特勒(坏了),人也弗(不)认得了,侬(你)快点回来看看,那能办(怎么办)啦。”

 

                                      

 

 

过了几天,做医生的哥哥回来了,一看果然情况不妙。

第二天妹妹也带着玲玲来了,本来一家人团聚是开心的事,但爸爸病成这样,大家心里好像都压着一决大石头。

吃罢午饭,医生哥哥拿出几张纸、一支笔,说是让他爸画钟。

老胡还没反应,玲玲到抢在前面了:

“舅舅,我来画、我来画。”

舅舅笑了笑,说好吧。先画9点半、再画113刻,玲玲一会儿就完成了。

玲玲很得意,母女两个很不解。

老胡只在旁边儍笑,儿子把笔交到他手上,鼓励他画,题目是10点一刻。

老胡在县医院里做了几乎一辈子的清洁工,有个在有省医院里做医生的儿子,内心是很自豪的。此刻这种细腻的感情似乎也模胡了,不过“服从领导、听指挥”习惯成自然了,便按儿子的指挥做了。

老胡拿了笔在一张纸上努力地画圆圈,到是画成了,虽然不圆,不过不用圆规,画家也难画得很圆。医生儿子说:只要大致像个圆就可以得一分。下一步是把112标在钟面上,玲玲是把12693先在“钟面上”上、下、左、右标上,然后再补齐的,老胡没有这个思路,他先把12345并列写在圆圈里,玲玲马上提醒他:

“外公写错了,外公写错了。”

老胡这才想起这些数字是要排成圆圈的,于是重写,总算是写成一圈了,但是,是从12点钟方位写起的,而且前松后紧,他儿子说免強算得一分吧。接下来是要画长、短两针,表示时间是10点一刻,老胡怎么也不理觧这两根针应该在圆心相交,玲玲提醒他也没用,老胡针没画对,10点一刻当然也标不出来了,老胡笑了笑,放下手中的笔,到一边抽烟去了,但是却忘了火柴放哪儿了,想了一想,还是想不出,便道:

“我的自来水哪里去了?”

他儿子以为是他爸想起他的“自来水笔”,便将刚才画图的笔递给他,他不要。他妈到猜到了,说是:

“伊(他)要‘自来火’,吃(吸)香烟”,便递了火柴给他,原来这种词不达意的情况已经常常发生了。

妹妹问她哥哥这画钟的试验能说明什么问题?她哥道:

“这是一种判定老年痴呆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先要画成圆形的钟面、准确标上112数字、再画出长短两根在圆心相交的针、並将针指向为比如10点一刻或12点半之类要求的时间。能画出圆圈的得1分,标出12个数字也可得1分,能画出长短两根在圆心相交的针、並正确指向要求的时间的得2分,若针画对了、但时间指错的只能得1分。4分为滿分,为正常,若3分则有痴呆的可能了,若界只能得1分、2分则表示痴呆已经严重了”。

“格末,伲爷(那么,我爸)只有2分了,哪能办呢(怎么办呢)?”

 


 

 

哥哥本想说:这病没有好办法治的。但终究病人是自己的爸爸,似乎不便由他嘴里说出没法治的话。愣了一下,说是:明天我带他去省里的医院,请精神科的专家看看再说吧。

母子二人带了老胡到了省立医院,做了几项检查,又请了精神科的主任看了,确诊是阿尔茨海默病,即通常之所谓老年痴呆。儿子当着妈妈的面请教主任如何治疗,主任明确说明只能由家属在生活多予照顾……

 

                                               

 

 

儿子要留爸爸、妈妈在省城里住下,以便照顾。但他妈看着做医生护士的儿子、媳妇工作的忙碌,生活条件的局促,决定仍然回到乡下去。还是那句话:老胡大半辈子一个人生活,如今需要照顾,是她的责任。

儿子送爸爸、妈妈回来,跟妹妹做了交待。妹妹明白了,这个病如今还没法治,重点在预防。妹妹脑子好,突然问她哥,这病会遗传吗?她哥说,不会的,这个不是遗传性疾病。不过,我们也得注意预防才好。

“那么怎么预防呢?”妹妹问

“关键是要有健康的生活行为,合理的饮食:包括充份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少脂肪、少盐、少糖的饮食;最好不抽烟、少喝酒……”

“伲爷喝酒太多。”妹妹插话了

“要多活动,不但要锻炼身体,还尤其要多动脑子: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与人交流,多看书学习。”

“是那够(是的),伲爷退休后这七八年,就是吃饭、睏觉(睡觉),看看电视了。基本上不动脑子了。”

妹妹忽然又想起她婆婆现在“记性”也不好了。

“阿会(会不会)也是老年痴呆了?”妹妹问

“对老年痴呆,确实要早期发现,不过一般老人都较容易忘事,但一般较轻,不会影响生活。而且还有两点不同:老年人容易忘记近期的事,久远的重要的事到记得,这叫做‘近事遗忘’,而老年痴呆的人则近事、远事一齐忘记;老年人忘记事情,别人提醒一下,马上想起,老年痴呆的人则怎么提醒也想不起来”。

哥哥接看说:“老年痴呆不仅是忘记事情,病人的智力下降,计算能力、判断能力、方(向)位(置)的识别能力也都不行了。”

“伲娘讲:一趟看见爷捺(拿)棉裤当棉襖穿,穿来穿去穿不进。”

“老年痴呆的人还会有人格上的改变。”

“啥叫人格上的改变?”

“就是为人处世的行为方面的变化,比如变得蛮横无礼、不爱清洁、瞎疑心、捡拾收藏无用的东西等等。”

“唉……”

妹妹不胜唏嘘,表示:一定协助妈妈照顾好爸爸,让他安度余生。

 

上一篇: 老人与台阶 下一篇: 【游记散文】小中见大的静安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