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新作综览
肺里何来“磨玻璃”?
[2018-10-15 11:15:46]

 

肺里何来“磨玻璃”?

杨秉辉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民众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加关注。遇有疾病時,对于诊断治疗的情况亦希望能尽量地了解,这自然也是人之常情。我国医务行政部门顺应民意,对各类医疗文件主张由病人自行管理。这样,大量的医学术语便进入民众视野,常让民众不知所云,有时还会产生歧义。
    近期在一些大中型城市居民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陌生的医学名词为“磨玻璃样结节”,被一些民众简称为“磨玻璃”。“磨玻璃”是个什么病?无法望文生义,很让人不解。由于这词多见于以筛查肺癌为目的的低剂量螺旋CT的检查报告中,所以不少民众便以为这“磨玻璃”便是肺癌的代名词了。
    什么是“磨玻璃样结节”呢?先说“结节”吧,“结节”含聚集之意,一般指其质感或密度与周围组织不同的、较小的肿块,如手可摸到的皮下脂肪结节、超声波发现的甲状腺结节等等。尽管这些结节绝大多数皆为良性病灶,但由于肿瘤亦多以结节为最早之表现,长大到一定的程度才称之为“肿块”。故对于结节,除比较明确的皮下脂肪结节等外,大多需要密切观察,以防其变。
    “磨玻璃样结节”则为CT专用术语,是因CT之工作原理是:当X线透过人体时,遇到不同的组织,其透过率不同,比如肺组织里含大量空气,X线透过甚多,骨骼含钙甚丰,X线不易透过,将X线透过的多少以数字细分,再将这些数字经计算计转换成从黑到白的不同深度的信息,用以构成画面。医师便可从应该白的地方发现黑或深些、应该黑的地方见到白或是浅些来发现异常,再从异常部位的大小、外形、深浅度、血液供应是否丰富等来判定其可能的质。“磨玻璃样结节”是描述肺部CT检查时在肺部发现的既不黑、也不白的影子,换句话说这里能透过一些X线,但不及其他部分的肺透过的多,就好似一块半透明的磨玻璃,因为这种影子边缘大多清晰成一小块状,所以便称之为“磨玻璃样结节”。
    “磨玻璃样结节”是医学诊断领域里的“新生事物”,因为以往的胸部X线拍片,较难发现直径在10毫米以下的病灶,直径在10毫米以上的病灶,多数已经可以按其密度、边缘及血管征象给出定性诊断的意见,毋需強调其“磨玻璃”的特点,或只泛称其为“低密度病灶”。在CT、尤其是低剂量螺旋CT用于“正常人”筛查之后,才越来越多地发现这种直径只几毫米、内部均匀、外周光滑,半透X线、一时无从定性的小结节。于是便给这些小结节定名为“磨玻璃样结节”。因此可以理解这“磨玻璃样结节”是一种诊断不明的权宜之计的说法。
    当然医学界对此也並非一无所知。基本的看法是:若是这“磨玻璃样结节”直径小于4毫米的,称之为“粟粒状结节”,或可不必介意,来年复查即可。若直径在5至9毫米的称为“微结节”, 10毫米及以上的称为“小结节”,应依其大小及有无患肺癌的风险:如吸烟、特殊的环境污染、肺部疾病史、家族肺癌史等情况决定3或6个月复查一次。如在复查中发现其逐步增大、结节内部变得不均匀、结节出现新生血管、周围血管受挤压或推移等情况则宜考虑手术切除,因出现此类情况或表示有癌变之可能。换句话说这“磨玻璃样结节”确实也有肺癌的可能性。
    不过也需要说明的是:在“磨玻璃样结节”中最后发展为肺癌的机率並不高。国外有人追踪调查一批直径在10毫米以下的“磨玻璃样结节”三年,结果45%的人结节消失或缩小了,缩小了自然应该可以排除癌的可能性了;40%的人无变化,看来癌的可能性也不大了:只有15%被确诊为癌,而且其中多为“原位”腺癌。原位,即仍局限于发生癌变的上皮部位之意,此种仍在原位的癌,手术切除应即可根治,其实,这也就是用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的目的所在。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磨玻璃样结节”绝大多数並不是癌,而且越小其“不是癌”的机率越高。但确实也不能掉以轻心,定期复查以观其变,是应有的态度。

 

上一篇: 你还记得他写过多少个为什么吗?叶... 下一篇: 【医学科普小说】 单老板与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