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健康长寿
原创 杨秉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改善,加以政府关注民生,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为提高,民众期望寿命显著延长,我国人口结构迅速进入老龄化。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自然是乐见其成之事。不过,老年人往往多病甚至难于自理生活,又成了老龄化社会的-项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之法很明确:不但要长寿、还要健康,民众希望的是健康的长寿。
那么什么是“健康的长寿”呢?一般的理解健康就是没病,也就是不生病的老人。当然严格地说不生病也不等于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便是:“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以及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而非无病或虚弱。”而且事实上老年人也很难“百病不沾”,至少,-些生理功能退化引起的“退行性疾病”诸如:老年性骨关节炎骨质疏松、腰椎颈椎病、肌少症、前列腺肥大、老年性白内障、重听等等有时也是难免的。
最近,9月13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在北京发布了《写给中国人的健康百岁书:健康长寿专家共识》,对“健康长寿”进行了科学审视,提出健康长寿的核心标志是:“高寿+自理能力”。高寿即长寿,自不必说了。这个标志提出了一个“自理能力”的话题,通常的理解自理能力是指自理生活的能力。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5亿,其中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接近1.8亿,失能和部分失能的老年人超过4000万。此处的“失能”便是指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生活已经不能自理的老人,自然不是健康的长寿的老人。
根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组织编写健康长寿知识读本《写给中国人的健康百岁书:健康长寿专家共识》:健康长寿的老年人至少应具备五个基本特征,即高龄、自理、自主、自尊、自强。专家们认为,能否自理生活是衡量老年人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志,所以提出健康长寿的核心标志是:“高寿+自理能力”。不过,专家们也指出此处的自理能力除了自理生活外,还应包括自主决定。“自主决定”反映了一个老人的智力、心理状况的良好和协调状态,自然是健康老人的-项重要标志。
高寿並有自理生活、自主决定自己行为的能力,确实是对健康长寿的一个很好的注释。除此之外,这个专家共识里还提到了健康长寿的老人还应该自強、自尊。其实这也是-项很重要的提法,所以将其列为健康长寿的老年人应具备基本特征。我以为“自強”不是不切实际的争強好胜,自強应该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我国有些老年人常常觉得自己老了,对生活得过且过、马马胡胡,比如不再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愿望,不再注意仪容、仪表,不再关注锻炼身体了,甚至如应装的义齿、应手术的白内障、应配置的助听器之类的事也不积极考虑了。其实,积极的生活态度将会给老人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也会促进长寿。同样,“自尊”不是妄自尊大,而应该是一种律己的表现,老年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有过贡献,这是应该尊老的理由。不过,就老人自身而言,不能为老不尊。一个慈祥、谦逊的老人必定受人尊敬。所以自強、自尊,便是老年人与社会的融洽,也就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健康定义中所述的“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这次老年学会的专家共识中将自強、自尊与高寿、自理、自主並列为健康长寿老人应具备五个基本特征是有道理的。
健康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丶社会的进步,人们正逐步向这-目标靠近,将健康长寿表述得更准确些,将有利于人们认定目标,努力追求。
杨秉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多年来从事肝癌的临床研究工作,不仅在学术造诣上颇多建树,而且热心医学科学普及与健康教育工作,发表各类科普文章近千篇,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杰出人物奖,现兼任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院士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60岁开始读”科普教育丛书》顾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