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新作综览
【医学科普小说】老子出关 续《故事新编》
[2021-03-08 10:44:34]

 

【医学科普小说】

老子出关 续《故事新编》

原创 杨秉辉

一、

    孔子来拜访过两次,老子便觉得他该走了,他的学生庚桑楚问其所以,说是:他若继续待在这里会让孔子不方便。
    老子骑着青牛到了函谷关,才走到城下,便被探子发现,报了关官,关官名关尹喜,过来一看,认得是图书馆的老聃馆长,十分恭敬,说是听说外面有时疫流行,老先生若无要事还是以“宅”在家里为好。老子哪里肯听,还是执意要走。关尹喜甚觉为难:老先生是知名人士,若从他这里出去,万一感染时疫不好交待。于是生一缓兵之计,说是他本人以及关上下属对他的学问无比敬仰,这次既然来了,无论如何总要请他到关上住几天,还要请他做做讲座。老子知道这是推托不了的,只好依了他们,到得关上,尹喜开了大厅来招待他,临窗一望,但见关外俱是黄土高坡,当中一条车道夹在峭壁之间,天色苍茫,黄尘滾滾。老子心中不免有了几分踌躇,但是觉得还是以走为好。
    吃了饽饽、喝了开水、讲了课,被送侧房内休息。第二天老子正准备要走,却来了听众代表账房先生,说是他的国语不标准,陕西腔太重又夹了湖南口音,他们也没听懂,只好请他编一份讲义留下来,以便好好学习。老子拗不过他,只好答应下来,忙了一天总算完了稿,交了差。第三天早晨老子还是说要走。关尹喜对他说:“昨晚拿住一个贩私盐的从流沙那边来,说是那边最近有瘟疫流行,恐怕也没人来听您老先生的课了,您老先生过去岂不是白跑一趟。而且这瘟疫还会传染,万一传给先生怎生了得。”
    “何谓传染?”
    “便是先生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老子不为所动,还是决心要走。
    关官没法,只好拿一个充公的白布袋子装了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算是这回在关上讲学的讲课费,交给了老子,而且说明因为他年纪大了,所以特别优待,多给五个饽饽。
    老子拿了饽饽,骑上青牛作别而去,关官等人在关口目送,直到人和牛都被黄尘遮掩,什么都看不见为止。

二、

    老子晓行夜宿,足足走了两天,饽饽吃掉了6个。夕阳西下,晚霞的余光映照着流沙的城头,老子到底年纪大了,感觉甚是疲倦,很想快点进城找个客栈住下来休息,无奈这青牛也是倦了,却怎么也快不了,老子只好“无为”起来,任其自然了。
    离城不远了,路到是宽畅了些,不过却似乎听到了一些嘤嘤哭泣之声,这时天色又暗了下来,这气氛更是凄戚。老子这才想起临走时关尹喜说过这地方有瘟疫流行死了不少人,看来确是事实了。不过,对于生死、老子认为:气聚而生、气散而死,生为有形气无形,故无中生有、有归于无,生死有无皆自然法则,也是不必过于悲伤的。
    正念及此,突然路旁转出两个人来拦住了去路,定眼一看皆白衣白帽,料是出丧之人。再细看时却见二人以白巾遮面,老子奇了,心想或是遇到了响马,但二人手中並无刀杖,但问姓名、从何而来?並不要索钱财,方稍心定。
    “老夫李耳,从函谷关来。”
    二人听了全无反应,与在“内地”但闻李耳或老聃大名,马上肃然起敬大不相同。
    “来此作甚?来寻何人?”
    彼时学者周游列国,多由各国君王或地方长官接待。老子声名远播,桃李满天下,所到之处官民多翘首以待,处处有学生张罗安排,像今天这样的冏境到是少有的了。当然,这次出来确实也太冒失了点,连庚桑楚也没带在身边,而是让他回家吃雁鹅去了。
    “准备来此讲学。”老子只好这么回答了
    “哪个单位接待,有无邀请信?”
    “由图书馆接待,没有邀请函件。”老子想只好找同行帮忙了。
    二人看老子道骨仙风的模样,说是来图书馆讲学的,谅必是位大学者,不敢怠慢,其中一人赶紧跑去报告了关官。
    关官也用白布遮面,过来一看,认出是国家图书舘的前馆长老聃,口称老师,恭敬有加,自报家门:姓伊名乐,是把守此关的总兵,並马上要请老师去他的公事房休息。这边两白衣人也拿出白布遮住老子口鼻,老子感到不大舒适,不过老子遇事不争、为人随和,既然所见之人皆是如此,也只好忍耐下来。到得关官公事房,关官说起十多年前听过老师的讲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至今受用匪浅……
    老子问起此地情形,伊乐告曰:“此地突发瘟疫,染病者发热、咳嗽,病重者不治而亡,並殃及家人鄰里。一时人心惶惶。皇上命大学士伍连德主灭疫之事,地方官民悉听调遣。伍氏曰此疾由病毒引起,此毒随气息入肺,故人发热咳嗽。查遍《内经》、《素问》、《金匮》诸籍皆无记述,故常药罔效,唯以白布遮口鼻可免。”
    老子想起确曾闻有伍连德其人,甚聪慧、能通番语。不过自己饱览群书,岂止《内经》、《素问》、《金匮》这些医书中未见记载,即《诗》、《书》、《礼》、《乐》、《周易》、《春秋》、《左传》之中亦无“病毒”之说。便道:“是也,道可道、非常道也。”老子理解:病毒可以致病亦是“道”、即是自然规律,以往未闻,如今显现是“非常道”。
    接下来说到正题了:伊乐劝他别过关去了,如今非常时期,也不会有什么人来听他的讲座的。再说脸上遮着白布做讲座也不方便,而且万一传染此疾,年纪大了,抵抗力差,大大的不妙。而且从这边过去的几个州县也都有此瘟疫流行,老师明天还是原路返回吧。
    老子本想坚持进去,遂问起此地图书书馆的章节、章馆长可好,伊乐答曰:
    “章馆长染疫,药石无效,已于前日病故,留下孤儿寡母,令人凄凄然。”
    闻及此讯老子只才断了过关进城的念头。当晚就在关上留了一宿,第二天仍回函谷关去,临行时伊乐又让厨子烙了5个炊饼送给老子作为路上充饥之用,並再三说明待疫情过后一定邀请先生过来讲学云云。

三、

    老子原路返回,如此又走了两天,傍晚时分函谷关城楼已经在望,正盘算着是到关上休息、还是直接回家去,突然路旁走出两人拦住牛头,定眼看时却也是白袍、白帽,面遮白布,正惊异间,那人却道:“老馆长,奈(你)回来哉,来么好哉,言在(现在)该面(那边)过来格(的人),统统(全部)要隔离七七四十九天,啊弗(不)是格,隔离两个礼拜。”原来此人是账房先生从苏州带来的小厮,防疫期间人手不够,临时借用作检查来往之人。因为上次老子讲课时为壮声色,也曾被叫来听讲座,故认得是老馆长。
    老子也听不懂他的苏白,只知道他不让走,正说话间,关尹喜闻声赶来,睑上也罩着白布,见着老子连忙施礼说道:“老馆长走后次日,即接着府台大人公文,为防疫情扩散,凡自流沙一路过来之商客人等一律需隔离一十四日,若验证无病,方允入关。所以老馆长亦得在此隔离一十四日。上峰命令,不敢有违,只得委屈先生了。不过先生是当代名人,学生可安排VIP隔离室,供先生使用。”
    关尹喜的国语到是标准,只是什么“疫情扩散”、“隔离两个礼拜”、“维耳也庇”等等老子也不甚了了,但知是让他在这关上住两个礼拜,想想也罢,免得一人在家起炊不便,便也欣然同意了。
    关尹喜送他去VIP隔离室,其实即是他老人家上次出关前住过的那一间,只是门上贴了一个“VIP隔离室”的红纸条罢了。老子一生淡泊名利,对这些並不介意,到是在做学问方面毫不含糊。
    “何谓疫情扩散?”老子问道
    “传染之病由甲地传至乙地之谓。”尹喜答
    “如何传染?”
    “如此次之疫由病毒引起,甲地之人如体内载有病毒、来乙地,病毒逸出,复进入乙地之人体内,乙地人亦病,即疫情扩散。”
    “如何止之?”
    “将甲地所来之人隔离,不使接触乙地之人。”
    “何谓隔离?”
    “即使居一室之中,不可外出活动,凡饮食之类皆由专人送达。”
    “如此需多久?”
    “此毒侵入人体,两礼拜之内必发病,若至十四日仍无病者,则可推知其体内无毒,即可放行。”
    “啊,思也精妙。”老子摇头晃脑,表示赞许。
    老子对于隔离到也无所谓,便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木头。

四、

    不意到了次日老子却是咳嗽、气喘起来,全身不适,关上的书记官这几天权充护理,便用白布遮了口鼻前来探视,一摸额头、“滾烫”,乃告关官:“来末尴尬哉(这下糟了),老头子发寒热哉。”
    关尹喜听罢大吃一惊,这下把这瘟疫传到函谷关来了,深深后悔当初没有坚决禁止他出关,否则不会有此麻烦。老聃又是本地知名人氏,要是染疫而亡,地方上也有责任,如今只好延医诊治,别无他法,遂命遍访名医。
    书记官领命访得一人姓张名机、字仲景,长医术,恰好近日云游到此,便请他到关上来为老子诊治。诊罢,谓乃是外感风寒、并风寒夹热之症,以麻杏石甘汤主之,凡七日当愈。
    “阿会是病毒肺炎?”书记官问道
    “非也。”张仲景接着说:
    “吾闻关外有病毒之疾,亦见发热咳嗽,但同症並非同病,老馆长之症适用此古方,良医须辨症施治,方能奏效。”
    书记官未必听懂他的高论,不过老子到是听懂了:“道可道、非常道”,世事都有规律,但规律並非一层不变,治病亦需审时度势,先辨其症再施药石。
    服了麻杏石甘汤,果然一日不多、一天不少,七日而愈。
    老子仍旧每天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木头。
    又过了七日,书记官来说:“奈(你)好回去哉,关长勒浪(在)外头开会去哉,格点门子(这点东西)关长关照送把奈(送给你)哉。”说罢拿出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面放了些胡萝卜、番茄,说是西域出产,常吃可以提高免疫力云云。
    巡捕牵来青牛,跟书记两人只一抬,便将老子放在了牛背上,那牛通人性的,便迈步载着老子回府去了。
    老子出关,的确出也出了,但是却什么也没做又回来了。老子想这算是出关了呢还是没出?一直想到家门口,似乎也仍未想明白。

图片丁聪作:鲁迅小说描图    
采自: 鲁迅小说全编  漓江出版社  广西桂林  1996年


      

    杨秉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多年来从事肝癌的临床研究工作,不仅在学术造诣上颇多建树,而且热心医学科学普及与健康教育工作,发表各类科普文章近千篇,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杰出人物奖,现兼任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院士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60岁开始读”科普教育丛书》顾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

 

上一篇: 叶永烈老师与我们的两代编辑情 下一篇: 老人应更关注营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