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新作综览
防疫期中的抗癌信息
[2022-01-21 11:25:26]

 

防疫期中的抗癌信息

原创 杨秉辉

    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已经整整两年,我国政府以民众生命为重的防疫策略,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防疫的同时,各项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同步推进,在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中,癌症的防治当是最引人瞩目之事。
    上个月、2021年12月在广东深圳市召开的中国肿瘤早诊、早治与规范化诊疗大会暨第九届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透露的消息称: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信息,2020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456.9万,约占全球癌症发病人数的23.68%,占世界第一位;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为300.3万,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0.15%。
    我国癌症的发病人数占世界第一,这实在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充分关注的话题。当然,这个“世界第一”並不是说明癌症在我国已经泛滥,我国人口数占世界第一,凡与人口数目直接相关的事项,我国都占世界第一,比如每年吃掉的粮食世界第一,并非是我国民众吃得太多。不过,中国人口14亿、世界人口约为76亿,我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8.4%。那么,癌症的发病人数亦应占全球癌症发病人数的18.4%方为合理,而实际上是占了23.6%,这个数字似乎到是说明我国癌症确是高发。那么是说明我国民众容易生癌?恐怕也不是,癌症多见于老年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多了,癌症的发病率自然会因此增高。一些经济与科技发展滞后的国家,民众甚至于在三四十岁即因传染病或营养不良等原因而夭折,他们大都等不到癌症高发的年龄。不过也要看到:肿瘤学研究明确认为不良生活行为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因素,而我国民众吸烟、嗜酒者甚众,高盐、高脂饮食,缺少运动者甚多等等皆可能与促成我国癌症高发有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信息: 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为300.3万,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0.15%。我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8.4%,而癌症的发病率占全球的23.6%,或许还有老龄化的因素可以作部分的解释,但以占全球的23.6%的癌症发病率却有全球31.5%的癌症死亡率,则不得不考虑我国癌症的治疗效果问题了。
    上述会议中国家癌症中心显示的资料是我国癌症的5年生存率已经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目前的40.5%,10年有9个百分点的跃升是令人兴奋的,不过这个40.5%的5年生存率与一些发达国家动辄60%~70%左右的5年生存率率相比,确有很大的差距。
    这些年来我国癌症的治疗有很大的进步,据一些发达地区的癌症治疗中心的报告,在这些中心精心治疗随诊的病例、治后5年生存率,亦能达到甚至超过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如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发表了2008年至2017年10年中入院治疗的20余万例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总的5年生存率达到71.0%。只不过我国幅员廣大、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尚不平衡,以致总体来看,治疗效果尚不如人意。
    癌症的治疗效果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据国家癌症中心与清华大学学者近期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发布的研究指出:我国男性癌症患者初诊时晚期比例已占64.1%、女性占40.2%,占我国癌症死亡人数60%以上的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初诊时晚期比例已52.8%,半数以上的病例初诊时已属晚期,治疗的效果自然难以理想。
    要降低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必须从预防入手,预防了癌症的发病自然也就预防了癌症的死亡。而欲提高癌症的治后生存率则必须从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入手。无论是预防或是早诊早治,事实上都离不开国家的、社会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和民众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国家从政策、财力、物力各方面支持癌症的预防工作,如我国在30年前便将乙肝疫苗的接种列入计划免疫,有效地控制了乙肝病毒在我国的流行,事实上在很大的程度上为肝癌的预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又已经在一些省份推进人乳头状瘤疫苗的接种,以达预防宫颈癌的目的;从社会层面来说应该积极普及癌症防治知识,大力推进健康的生活行为,以减少致癌因素对人体的作用;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应该积极开展癌症筛查服务,以促进癌症的早诊、早治。
    对于广大民众来说,需要提高防癌的意识,努力实行健康的生活行为,关注癌症的早期发现,积极参加癌症的筛查。据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防治办公室近期在提供给新闻界的信息称:在政府免费提供的癌症筛查中,应参与的民众实际参与率不到40%。之所以如此,是说明民众对于防癌筛查的重视程度不够,当然也是说明了防癌知识的普及不够,以致一些民众认为此事与己无关,因为觉得患上癌症的人终究还是少数。
    不过,最近中国工程院沈洪兵院士等发表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肿瘤研究>>中的文章显示:通过对44万人的大样本信息研究发现:超过97%的人至少对一种癌症“易感”, 易感、即易于患上之意。换句话说,    对于防癌来说,人人都是需要的,无人能置身度外。沈院士的结论是从对人们的基因研究结果得出的,人们能做的事是努力实行健康的生活行为,以避免触发这些易感的基因、而避开癌症发病的风险;积极参加癌症筛查或定期的防癌检查,以便万一有癌症发生时,尚有争取治愈的机会。
    癌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且不幸的是人类对它普遍易感。幸而如今科学進步,有了一些预防、治疗的方法,尽管尚不完善,但是确实有一定的效果,聪慧如人,没有理由不加以充分利用。
    防疫不能放松,抗癌还当努力。

电孑显微镜下所见的癌细胞


   

    杨秉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多年来从事肝癌的临床研究工作,不仅在学术造诣上颇多建树,而且热心医学科学普及与健康教育工作,发表各类科普文章近千篇,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杰出人物奖,现兼任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院士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60岁开始读”科普教育丛书》顾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

 

上一篇: 健康长寿,天赋之权 下一篇: 【游记散文】 蒙马特尔高地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