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新作综览
【游记散文】波罗的海三国惊鸿一瞥
[2022-01-26 11:07:49]

 

【游记散文】

波罗的海三国惊鸿一瞥

原创 杨秉辉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自欧洲大陆东北伸向西南,将挪威海的一部分分隔了出来,加上日得兰半岛由南向北伸延,与斯堪的纳半岛几乎相接,其间的厄勒海峡最窄处宽仅4公里,于是这部分海域便成了欧洲的内海,名曰波罗的海。波罗的海东岸为芬兰、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诸国。芬兰是圣诞老人的故乡,它的诺基亚手机曾风靡一时。俄罗斯是旧游之地,其他三国实在知之不多,他们以前都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一切内政、外交都听“老大哥”的吩咐,在联合国他们也都占有一席,但似乎从未有过与俄罗斯相左意见的历史。苏联解体、东欧骤变之后,他们似乎仍无多声息,可能习惯了“安静的小弟”的角色。

    爱沙尼亚

    塔林:世界文化遗产之城

    五月中旬的一天,自上海浦东机场乘汉莎航空公司飞机向西飞行11小时许抵达德国中部的法兰克福,转机再向北飞行2小时许,于当日深夜,抵达爱沙尼亚共和国首都塔林。我们一行顺利通关,当地导游接着、送入宾馆休息,当夜无话。
    爱沙尼亚是我们将要访问的波罗的海东岸三国中最北面的国家。面积42500平方公里、人口135万。其居民与另两国不同,並非斯拉夫人而与芬兰人同宗,多信基督教。经济上除渔业、种植业外、油页岩开采与加工占重要地位。
    塔林为爱沙尼亚首都,位于北部沿海,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隔海相望,有人口40余万。
    塔林老城为北欧地区保存完好之中世纪古城。城门之右侧即是一座表面已经斑驳的圆形古堡,城门上方有着条顿骑士团的徽记,表示该城曾为条顿骑士团所有。塔林老城内有高塔、城堡24座,不过,塔林之名並非“塔多如林”之意。塔林之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的1154年,其城初为丹麦人所建,塔林一名即来自丹麦语、为“丹麦城堡”之意。入得城来果然古意盎然、一派古风扑面而来:路面多为大鹅卵石舖成,房舍多为三、四层,以山墙一侧面街,形状、色彩各异。街上清洁、整齐,车辆极少、行人不多,故甚为安静。1997年塔林老城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整个城市享此殊荣者、除捷克之布拉格与此城外无他。
    塔林老城之市政厅建于13世纪,为一栋哥特式建筑,有尖塔、高达65米,为塔林之地标。塔林城市之保护神托马斯的雕像自1530年起即耸立于市政厅塔楼顶端,忠实地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城市。市政厅广场的一角、廊下有一小门,有一老妇人坐在门口售票,花3欧元、便可入内登塔眺望古城,我们估计体力不济而未登塔。广场上倒是人头拥动,四周多有咖啡座,中老年人、以男性为多,悠闲地喝着咖啡。我等匆匆过客,自无此雅趣。我转至市政厅广场的一条后街,择一角度作市政厅高塔之速写画一幅,亦算有点收获。
    塔林老城尚有托姆必阿城堡、布拉科雅广场、奧列维斯特大教堂等名胜古迹可看,可惜导游催促上车要赶赴130公里之外的帕尔努市观光,只好作罢了。

塔林老城门

塔林市政厅后街

    帕尔努的偶遇

    自塔林乘车南下,车行两小时许到达爱沙尼亚南部帕尔努省首府帕尔努市。帕市人口4万,号称爱沙尼亚第5大城。旅行社安排到此地,估计是为住宿该地、以便次日再南下拉脱维亚之便,因该地实无“光”可观。
    爱沙尼亚全境在北纬58度以北,以纬度论,比我国最北的黑龙江漠河地区还高,故虽在5月中旬,气温仍低,同行之人多有着羽绒服者。到达帕尔努之时又逢下雨,雨水寒风之中,众人跟着导游要完成旅行社行程表上给出的节目,有参观伊丽莎白教堂及泥浴两项。看了伊丽莎白教堂、不过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小教堂而已,众人兴趣索然。导游指街边一建筑、称安德拉剧院,此前该处本为一酒店,1918年爱沙尼亚独立宣言即发布于此。为纪念此事在剧院前小广场上建一“阳台”,即当年宣布独立时酒店阳台之状,以为纪念。另一街道之尽头有一旅店、即导游所指可观泥浴之处,泥浴即取当地所产之一种泥土涂敷全身、然后冲洗,可以护肤美容云云。然通向该旅店之路被封闭,我们乘坐之大巴绕行一圈仍不能近,远远观望见有众多车辆拥塞一处,初疑为发生交通事故。即近,见皆为摩托车排列成行,车手呼朋唤友,皆面带喜色,是日为周末,谅为车友之聚会。
    泥浴本无可看之处,车友聚会到也难逢,于是众人欣欣然下车抢镜头了。但見整条街上皆是摩托车,每4、5辆一排,首尾相接,绵延5、600米,匡算下来可能有车近千辆,车型不一、新旧不等,车手男女、老幼咸集、雨衣、头盔各不相同,皆在雨中待命而发。泥浴旅店前之小广场上,有摩托车广告及扩音器播放音乐,估计是车商赞助了此项活动。约下午4时许,车队前闸门一开,顿时车辆发动,“特、特…”一阵轰鸣,随着路边观众的欢呼,众车疾驶而去。排在前列的多新车、壮汉,最后跟着的就有些旧车、老弱了,有一老者居然头带军用钢盔、驾着旁边带有车斗的三轮摩托相随,並挥手向路边之人致意,“重在参与”罢了。周末之日、寒风细雨之中,若在国人,必以窗下品茗为乐事。西方人好动,竟以此为消遣之法,同行诸人看罢,也就以为不虚帕尔努之行了。
    看罢车友聚会,绵绵细雨之中,进入宾舘休息。不意推开窗户竟有美景如画,作速写一幅,更觉不虚此行了。

帕尔努的雨景

 帕尔努车友会

帕尔努旅馆的窗外景色

    拉脱维亚

    波罗的海的心脏:里加

    拉脱维亚共和国居爱沙尼亚之南,占地64600平方公里,人口236万,拉脱维亚族占50%、俄罗斯族占30%,居民多信基督教路得宗。农牧业较为发达。首都里加人口80万,临波罗的海里加湾,居波罗的海东南部海岸线之中部,有波罗的海心脏之称。
    自帕尔努乘车南行约180公里抵达里加。里加老城居道加瓦河右岸,已有800多年历史。古城内卵石舖地,楼高三、五层,历久弥新,十分整洁。车辆甚少、行人不多,一派安静祥和之态。
    里加老城之屋顶多红色,其屋之尖顶上多有风信鸡为一特色,将鉄制之公鸡置于屋顶之上,为兴起于13世纪之一种民间习俗,其意大致如我国之“辟邪”。其后逐步演变,今皆将鸡之左右分别涂成金、黑两色,立于可转动之轴上,作为风向标之用。欧洲其城市亦有使用者,蓋源出于此。
    里加老城可参观处为圣彼得大教堂及与其隔街相望的多姆大教堂,两教堂都有相当长的建造期与反复修建之历史,故皆融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拜占庭等多种建筑风格为一体。前者主体为巴洛克风格,有高达123米之尖塔。后者则有东正教寺院形式之高塔,高达90米,蔚为壮观,据称为波罗的海沿岸之最大教堂。其中有1884年制的大型管风琴,以木材与钖铅合金制成,可演奏巴赫、海顿、贝多芬之名曲云云。因限于参观时间未能入内目睹真容。里加城堡亦称骑士城堡,是在十字军东征时所建城堡遗址处拓建而成,有高大的圆形炮楼,今已改作少年宮与博物舘用。门前广场有花圃及众多出售纪念品之摊贩,花圃旁有一少女端坐,神态安祥,弹奏一种小型的类似我国筝一样的不知名的乐器。
    转出骑士城堡,在一条后街上有“三兄弟屋”,其实即是三栋並排而立的三、四层楼高、宽窄不一、形状大致相同的灰色房屋而已,尚不及爱沙尼亚塔林的一条街上据说为对应此处而命名的“三姐妹屋”之多姿。三兄弟屋前有一中年男士在吹奏萨克斯,见到我们一行,便取出一本乐谱奏起“义勇军进行曲”来。此地华人尚少光顾,此人竟能准确判断我们一行为中国人,也算颇有眼力了。众人听罢皆报以掌声,有同行者赠以硬币与之合影。国外的街头艺人,多以路人欣赏他的表演为乐,他的琴盒张开,亦接受赠予,有赠予者、不论多少,皆颔首致谢,从他们的穿着、举止来看,谅其基本生活必有社会保障,而非仅靠卖艺为生。
    本拟再前去看自由纪念碑,却又遇封路,原来是日为周日,上午有市民马拉松长跑之事,但见男男女女、三三两两跑步而过,大约也是“重在参与”,选手努力坚持,路旁之人抱以掌声。自由纪念碑只能远眺了,以照相机镜头将其拉近,可见是一青铜女神耸立基座之上、双手高举三颗金星之碑,据说是为纪念1918年拉脱维亚独立而建。
    里加新城有城市运河,据说到处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有“欧洲美人”之誉。可惜时间有限,我等一行在里加老城一瞥之后又登车继续南下了。

里加街景

弹琴的女孩

    立陶宛

    狼:维尔纽斯

    立陶宛共和国在拉脱维亚以南、波罗的海东岸,面积65300平方公里、人口350万,主要为立陶宛人,多信天主教。农牧业发达,盛产泥炭。
    维尔纽斯位于立陶宛中部地区,人口约50万,为立陶宛之首都。相传立陶宛大公行猎至此,梦有一公狼战胜群狼在此嗥叫,以为吉兆,遂在此筑城,名维尔纽斯,即立陶宛语狼之意。1323年定为都城至今已近700年。
    我们从里加乘车南下,约300公里抵达维尔纽斯,途中草原、山林美不胜收,大量油菜花染得田野一片嫩黄,看来犹如我国南方春天的田野,十分眼熟。我国的油菜花以3月为盛,至5月中旬花期已过。正是“若问春归何处?不意却在立陶宛”。
    我们参观之处为维尔纽斯老城,老城虽有数百年之历史,但在我的主观感觉上似较爱沙尼亚的塔林、拉脱维亚的里加的老城新颖、似乎更接近西欧发达国家现代化小城。
    维尔尼亚河畔的圣安娜教堂建于16世纪,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之精品,教堂並不大,但造型玲珑剔透、雕刻精致细腻,教堂顶端的塔楼高耸挺拔,主塔四周还有若干小塔簇拥,呈众星伴月之势,其塔之轮廓线条极其优美,若在夕阳余辉之下观之,将令人有“如临仙境”之感。教堂院内有花圃,鲜花与圣女雕塑相映,不由你不心生虔诚。据说当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时路过此处,见之深爱,谓是:“我若为巨人,必携回置于巴黎圣母院之侧”云。
    有人说到外国旅游就是看教堂,这话也不假,在现代文明兴起之前,欧洲各地的教堂是一个地区人们精神信仰的中心,也是文化的中心。在维尔纽斯除了参观圣安娜教堂外,还参观了圣伯纳丁教堂、黎明教堂、维尔纽斯大教堂等,当然多为在教堂外拍照、摄影而已。黎明教堂内供奉维尔纽斯圣母像,亦称黑圣母像,据说最是灵验。
    维尔尼亚河並不宽,河中流水潺潺,两岸杂花生树。过一小桥,见一小区,区内主体建筑为一栋颇有些像我国“筒子楼”的三层楼房,栏杆上亦有些鲜花,但总体上显得败落。导游告知:“此处为‘对岸共和国’之境”。众人奇之。导游谓是此为一些艺术家与流浪汉聚居之处,它们自己宣称在此成立了“对岸共和国”,並有议会与总统,不过“没人睬他们”。艺术家们沉醉于艺术,思维有时会天马行空,异于常人,流浪汉中亦多有思维怪异者,两者有此举並不意外。
    维尔纽斯城中有一不高的山丘,其上有一名卡济米洛斯的古堡,其红色八角形塔楼被视为维尔纽斯的地标性建筑,出常见于介绍立陶宛风光之图片中。
    在维尔纽斯还参观了维尔纽斯大学,该校亦是波罗的海地区古老的大学之一。不过既未进他的教室听课,与未与他的教授晤谈,所谓参观、也只是校园观光罢了。

维尔纽斯大教堂

维尔纽斯大学一角

黄昏中的圣安娜教堂

对岸共和国

  三天之间到了波罗的海三国四城,印象之一是美丽:欧洲的古典建筑形与色皆美,加以整洁、安静,给人赏心悦目之感。二是安祥:可能我们参观的都是老城之故,车辆甚少,人们衣着整齐,生活悠闲。尽管他们或许並不富有,但是看来大约都有着基本的生活保障,祝愿他们。

原载: 杨秉辉著:<< 惊鴻一瞥十八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附记: 本文开头说: 苏联解体、东欧骤变之后,他们似乎仍无多声息,可能习惯了“安静的小弟”的角色。不过,最近这立陶宛国却于外交方面悍然与我国作难,结果被我国反制。我曾偶阅历史,80多年之前,日寇侵华,国民政府曾要求国联出面干涉。该国不知出于何故,即曾投票反对国联主持正义,而为日寇张目。这蕞尔小国似乎有些毛病?
 


    

    杨秉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多年来从事肝癌的临床研究工作,不仅在学术造诣上颇多建树,而且热心医学科学普及与健康教育工作,发表各类科普文章近千篇,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杰出人物奖,现兼任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院士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60岁开始读”科普教育丛书》顾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

上一篇: 花之随笔 下一篇: 【医学科普小说】费老师之胸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