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届理事长杨秉辉教授
[2009-02-26 12:12:36]

    1997年8月的一天,在上海科学会堂里,市科协组织的“大众科学奖”的专业评选组5名专家,面对三个市级学会分别上报的有关杨秉辉教授一叠过硬的业绩材料,一致同意推荐这位科普工作者为第二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第一候选人;全市也约有1000人次通过声讯热线电话,推荐他为“大众奖”获得者。最后,他一鸣中的,以最高选票当选。 
    杨秉辉教授是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著名的肝癌学科专家。
  “不被病人接受也是枉然” 
   
杨秉辉教授不仅是位遐尔闻名的肝肿瘤专家,而且还是位上海和邻近省市家喻户晓的优秀科普工作者。按他的话来说:“我从宣传几滴血开始,慢慢进入科普领域。”谈起几滴血,杨教授动情地侃起了他与同事们寻觅发现早期肝癌简易检验方法的故事。 
    1970年代初期,报界传来了苏联莫斯科生化研究所阿贝聿夫博士的发现:当妇女怀孕时,人体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甲胎蛋白。一旦胎儿分娩以后,人体中再也没有这种蛋白产生了。然而,当人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会产生这种蛋白。杨教授对这则简单的报道如获至宝,他与同事们立即利用甲胎蛋白的特定生成条件来作发现早期肝癌的临床检验标准。经过无数个日以继夜的奋斗,终于获得成功。而这种检验,仅仅只要在受检者指上取得几滴血样即可进行。
    但在人们“谈癌色变”的情况下,仅凭手指上刺出的几滴血来检查确诊得癌症与否,许许多多人都投来怀疑的目光。由此也引发了杨教授的一段辛酸的往事——当他与同事们去肝癌高发区的江苏启东进行普查,一些农民对凭几滴血就被确定为早期肝癌患者怎么也不相信,说什么“吃得下,睡得香,怎么可能有病!”还骂杨教授一行医生是在咒他们。任凭医生反复解释早期肝癌症状不明显,通过切除可以即时治愈等科学道理,这些患者就是不配合治疗。数月后,这些被确诊为早期肝癌的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症状,患者开始求医,但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杨教授感慨地说:“我深深体会到,科学技术再发达,若不通过宣传让公众了解也是枉然。同样,一个医生纵然有高超的医术,不能将防病治病的知识让病人接受也是枉然。”从此,杨秉辉教授开始致力于将深奥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名词变成普通老百姓听得懂、易接受的語言和文字向群众宣传。他的付出更多了,同时也贏得了广大群众的愛戴。 
    上海焦化厂有个姓朱的工人,检查出患有早期肝癌,绝望地回乡去等死。杨教授知道后,,一连去了三封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这位工人详细解释肝在人体中的作用和早期肝癌手术治疗的道理,并介绍一些患者经手术治愈后的实例。他的一片至诚的心,终于感动了这位工人,他来到中山医院。对杨教授说:“杨医生,我这一百多斤就托给您了。”经手术治疗后,5年过去了,10年过去了,15年过去了,这位工人还活着,而且活得很好。不久前,这位退休回乡当上乡镇企业厂长的朱某回到上海,还特意前来看望已当上院长的杨医生。事实上,有数不清的病人通过杨教授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劝导,打消了顾虑,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挽回了自己的生命。
    醇厚亲切的男中音传到了千家万户
    近些年来每逢星期天的中午,上海及其邻近省市的听众,只要打开收音机,调至波段990千赫的医药科普节目,耳边总会响起醇厚而亲切的男中音,深入浅出地讲解着医学防病知识,为听众解答疑惑。13年了,这个声音自从在电波传出以后,每次一个内容,力求准确、新鲜、通俗,从没间断过。有一次讲解人在中央党校学习,上海就派人赴京,请当地电台协助录音,赶回上海播放。这位男中音就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医学顾问”“名医坐堂”的业余节目主持人之一的杨秉辉教授。即便是从来不曾接触过医学的人,也不论是老人还是儿童,听了他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都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医疗保健知识。有许多家庭的老人和孩子,每周必听杨教授的这档医学科普节目,有的边听边作笔记。有的还录音传験别人补听。有一次,在中山医院的职工食堂里,杨教授还接受了一位职工子女的拜访。原来这位职工的儿子与爷爷是“名医坐堂”节目的常客,电波里听熟了杨教授的声音,但从未见过面,不知他是何模样。这次,孙子受爷爷之托,借食堂就餐的机会,让妈妈带他来拜见院长杨教授。还有一次,杨院长去一位职工家慰问,隔壁邻居是位盲人,听说杨教授来了,连忙让人搀扶着来“见”杨院长,并问:“您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杨医生吗?感谢您为我们传来了防病保健知识。”可见他的空中科普宣传已给群众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13年来,这位电台“医学顾问”“名医坐堂”的业余主持人拥有大批热心听众,从四面八方写来的信涌向中山医院。杨教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仅亲自回复听从来信就达一万多封。一位邮递员带着钦佩的口吻说,杨院长大概是上海滩上的医生中拥有最多病人朋友的一位。来信中有求医问药的,有倾吐苦恼的,更多的是向不见面的杨医生表示感激之情的。那些素不相识的病人在得到杨教授的帮助后,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杨教授是一位上海最大、最知名医院的领导,在繁忙的业务工作中,能对普通陌生病员的来信予以重视,是非常让人感动的。
    “时间不够用,实在不够用” 
    中山医院是上海市文明单位,并且“五连冠”,也是首批通过的三级甲等医院。全院拥有1000余张病床和2000余名职工。杨秉瓫辉教授担任着这家集医疗、教育、科研等任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的院长,还担任着上海医科大学中山临床医学院的院长、博士生导师,操心程度可想而知。他坚持每周查房、门诊;还带着两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硕士研究生;科研硕果累累,学术专著甚丰。他参与研究的“小肝癌的诊断和治疗”课题获国家进步一等奖;一手策划的“健康教育纳凉晚会”,每年夏季都受到群众欢迎,倡议开设的“健康教育处方”,创建的“医务人员科普奖励”制度,都在院内外获得好评。前几年,一度有人把从事科普创作贬为“不务正业”,或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儿科”,而杨秉辉教授却不以为然。他认为科普创作与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技术只有让公众了解,才能产生巨大力量,所以科学工作者也应该是个科普宣传者。因此,他自己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将其视为社会作奉献的另一个天地,几乎每晚在科普创作田园中笔耕不辍,一直忙到半夜才入睡。成百篇的科普文章和近30种科普书籍,多半是在台灯的陪伴下完成的。他创作的科教电影《肝癌治疗的曙光》,摄制后在全国上映,对我国的防癌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他创作的《大战“癌中王”》《发展中的化学抗癌疗法》等科普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和省市级的优秀科普作品奖。他还以《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为题自评《一个世界性的疾病——肝硬化》(发表于1992年第4期《大众医学》),参加“上海医学科普作品评论会”,这一独特的创举,为评论活动增添了新的特色。杨秉辉的科普作品历来就在深入浅出上下功夫。他主编的科普书籍,对一些参与撰稿的作者要求是很严格的。最近他手头上正在主编的《走出健康生活的误区》迟迟未能脱稿,就是有些文章在他看来尚未达到要求。 
    杨秉辉教授一天劳累下来,太辛苦了。有时夫人劝他早点休息,而他总是说:“时间不够用,实在不够用。”是的,他的时间确实是不够用的,目前他手头上在编的医学科普书籍就有好几本。杨秉辉教授为了科普事业,总是闲不住。 

(刊载《科学生活》1998年第7期)
 

 

上一篇: 先驱——纪念首届理事长卢于道教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