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三十年
1978年11月28日,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2004年2月8日,经上海市民政局同意,更名为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以下简称“市科普作协”)宣告成立。其为综合性的群众科普团体,所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上海各个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横跨各个系统和行业。现有15个团体会员单位和 600 多名会员。这些会员中聚集了上海相当一批在科学技术专业上学有建树且对科普创作情有独钟的专家、学者。
30年来,市科普作协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总的来说,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出现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局面。在“建立一流队伍、创作一流精品”的实践中,作出了显著的成绩和无私的奉献。当前,正以坚韧的步伐,投入学会改革开放的洪流,奋力拼搏。
一、开展科普创作和科普宣传活动,促进科技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传播
二、开展科普创作研讨和交流,促进科普作品质量的提高,探索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三、举办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是培养科普创作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上海市科协和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市科普作协会同上海市科学传播学会联合本市14家媒体,组织20余名专家参加培训的授课与辅导,与华东师范大学紧密配合,于2007年3月至5月,在该校开办了“首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来自各个院系的58名同学参加了培训。
市科普作协理事长杨秉辉教授、上海市原副主席陈积芳高级工程师用丰富的图像资料和生动的语言,把同学们领进了科普创作领域,领进了当今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让同学们足不出校就能了解科普创作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也让同学们看到了科技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密不可分,感受到传播科学与科普创作不只是科学家的职责,每一个正在享用科学带来的恩惠的人都有责任来宣传来推动科学的进步。
叶永烈、卞毓麟、姚诗煌、方鸿辉、李乔、徐传宏等专家的授课和辅导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学们感慨:“我感觉每节课都像是第一节课”。“每次上课心情都会很激动,总希望永远都不要下课,下了课后又希望下节课快点到来。当时的心情就是像等着电影明星到来一样。”
组织科普编辑、记者与学生对话并辅导学生创作实践,这是科普创作培训班尝试的新形式。5月23日下午,特意邀请了有丰富经验的8名科普编辑、记者,分批带领51名学员去有关科研单位、科技场所、民营企业等6家单位考察实习。同学们普遍认为,这次深入生活进行采访,让学员真正的面对面地采访了那些身处第一线的科研人员。不再只是从课本上看到那些遥远的机器人保姆、星系衍生理论,神奇的机器。我们看到他们研发的程序,看到他们组装的成果,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回校后,同学们根据实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感受,写出《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从“追星”到“追新”人生之路》等采访纪实科普作品36篇,其中《给房子穿上“南极棉”》发表在《自然与科技》杂志上。
有些学员一边聆听专家教诲,一边参与社会创作实践,经受社会检验。有的分别在校报发表了《科普点燃“众生”热情——首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开班侧记》,《科普写作需“文理兼优”——访著名作家叶永烈》两篇报道;有的向学校的环保征文大赛投稿,并且获得了二等奖;有5位同学撰写了科普文章参加了由上海市科协和上海市学联共同主办的上海大中学生科普征文活动。分别获得大学组二等奖和三等奖,占大学组获奖数的50%。
2007年9月1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结业典礼,向58位同学颁发了结业证书。培训班虽落下了帷幕,但科普创作则刚刚启程,会上向学员发放了“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学生会员申请表”,市科普作协将对这些同学进行跟踪培养,为他们搭建展示科普创作才能的平台。市科普作协决定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可以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式,逐渐进入各大学校园,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目的、以开辟科普创作“基地”为目标,去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启蒙和引导大学生入门,点燃年轻一代参与科普创作的热情。为此,第二届大学生科普培训班应另选一所大学。我们期望通过努力,能在大学校园里点燃科普创作的星星之火,为上海科普作家后备队伍输送生力军,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科学传播推波助澜。
四、加强思想建设,做好协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五、几点思考和建议
2008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