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三十周年记
[2009-08-02 23:13:57]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三十周年记

作者 大众科技报记者  吴红雅

这是一组令人肃然起敬的数字。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在科普创作的实践中,开展科普创作研讨和交流,促进科普作品质量的提高,探索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编创了大量科普精品。仅2003~2007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发表科普文章102410多篇,编辑出版科普书籍2050多种,参展或发表科普美术、摄影作品6870多幅,科普演讲2800多场……

    在这组心血凝成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了亿万张渴望的笑脸。 

一流的城市 一流的队伍 一流的作品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三十周年记

启迪思维  看似平淡却突兀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
    这是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有谁知道,科普居然是解开这道难题的钥匙,科普创作竟然是解开这道难题金钥匙的顶端。这绝不是“坐而论道”能解开的难题,必须“做而论道”。
    市科普作协坐落在上海市南昌路,让人联想到如火燃烧的军旗。
    1978年11月,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宣告成立。2004年2月,经上海市民政局同意,更名为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以下简称“市科普作协”)。首任理事长卢于道,现任理事长褚君浩。市科普作协从事创作宣传、智力开发、科普服务、创作研讨、学术交流、人才培训,是综合性的群众科普团体,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上海各个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横跨各个系统和行业。现有15个团体会员单位和600 多名会员,聚集了上海相当一批在科学技术专业上学有建树且对科普创作情有独钟的专家、学者,从事科普创作和科普创作理论研究的作者、译者、美术和影视工作者以及编辑、记者、编导等。
    当“科学的春天”来到时,市科普作家协会的学者专家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事实:包括李约瑟本人在内,海内外许多科学家、社会学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适合西方“科学思维”扎根的土壤,一种满足于现状、不习惯追问质疑的文化不会思考“苹果为什么会砸中脑袋”。
    市科普作协深刻意识到:科普要普及的是“科学思维”。

与时俱进  呕心沥血编创忙

    启迪思维,需要大量让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科普作品。
    市科普作协发动广大会员寻求创作的切入点,以文字、音像制品,通过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以及演讲、演出、展览等载体传播科学。1986年,市科普作协组织会员搜集可借鉴的图像,选择编排汇集成《科普美术资料》,为全国科普美术创作和科普宣传提供了资料;1989年,市科普作协选编的《人••资源•环境科普漫画选》与读者见面;1990年,市科普作协组织青年作家深入工厂企业,以纪实手法描绘了10多位企业家和劳动模范,创作出版《飞翔的亮点》;1991年,为了倡导人们“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由市科普作协编写,饶忠华为主编的《科普系列丛书》陆续问世;2003年,市科普作协名誉理事长饶忠华为主编、副理事长李乔为副主编的《銀牌和金牌》反映了市科普作协建会20多年来的编创成果。
    2003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根据市科普作协名誉理事长饶忠华、副理事长贺锡廉和李立波主编的《他们解答了“十万个为什么”》连续播出了“科普名家系列访谈录”;2003年,市科普作协汇编了《科普演讲集》;2005年,市科普作协汇编的《上海科普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是上海科普事业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缩影;2005年,市科普作协组织了100多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在《十万个为什么》基础上编著了丛书《原来如此》,这套丛书被专家誉为“上海科普创作出版新的形象工程”;2006年,市科普作协副秘书长方鸿辉策划并任责任编辑参与选编的《感动人类、感动天地——郭申元科学人生》;2008年,由市科普作协策划组织、会员周戟副教授任主编的《超人机器人系列——阿力科沙漠惊魂》一经面世,便在出版界引起了轰动。
    2005年以来,市科普作协为浦东新区科协编绘了《家庭科学》系列图册《节约型家庭》《健康型家庭》《家用中医药》《基因与健康》等每部发放10万册,科学健康走进了浦东新区的千家万户。

图文并茂  由浅入深剖真像

    大型科普图片将深奥的科技让广大群众一目了然。
    2000年,市科普作协与上海科普教育展示技术中心编绘制作的大型科普画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在上海市区县和邻近城市展出;2002年,围绕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都健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市科普作协和上海科普展教中心编绘制作的大型科普知识图片展览《现代人的健康生活》由80块展板、300多幅画面、100多幅照片组成,在上海巡回展出后,进入各省市区科技展馆和城镇社区巡回展览;2003年,市科普作协与上海科普教育展示技术中心编制了一套100多幅《中国航天》科普写真图片展板。10月16日,“神舟5号”飞船成功返回的当天,在徐家汇绿地公园 “神舟天行,梦圆神州”活动展出,此后又陆续在上海科技馆和社区展出;2008年,为宣传《传染病防治法》,市科普作协将大型科普图片展《征战瘟疫》改版为防治甲、乙、丙类传染病《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并在市区和全国各地展出。
    科普美术作品开拓了群众科学思维的空间。1979年,市科普作协与上海美术家协会举办了“上海科普美术作品展览”。展出的736幅作品,作品充满活力和时代气息,宣传八大带头学科和各种科学技术知识的占60%左右。2005年,市科普作协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和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以及上海市禁毒委员会组织创作的“警钟长鸣——上海市禁赌科普漫画展”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科普漫画展”在本市各区县展出,共有80多名作者的300多件作品参展。2006年,市科普作协与市生态学会、市科学与艺术学会主办的“保护环境•生态建设•科学发展科普漫画展”,被誉为“上海科普漫画的春天”,由电脑制成150块展板,参加了2006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展览后,又参加了全国巡回展览。
    摄影艺术也是科普宣传的有效手段之一。1987年,上海首届“科普之夏”期间,市科普作协与上海照相机总厂举办了“海鸥杯科学奇观”摄影艺术大奖赛,150幅左右照片内容包括宇宙空间、生命科学、自然现象、物质结构、尖端科学和中外科学奇迹等。摄影展览还应邀赴青岛、南京、杭州、成都、西安、沈阳等20多个城市巡回展览,所到之处当地参观者排着长队等候,拓宽了广大群众的科学视觉。

  以文会友  如切如磋求纹理

    “文章天下事,得失寸心知”,市科普作协还举行了5次笔会。
    为庆祝建国35周年,市科普作协与中国科普作协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了大型科普笔会,来自京、津、江、浙及本市的科普作家、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200多人参加了笔会;1985年10月,市科普作协笔会特邀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老编辑、科普作家叶至善,同上海60余名编辑和创作人员畅谈科普编辑经验。叶至善说,社会上给他父亲叶圣陶很多荣誉,什么教育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而家父做了一生的编辑工作,只承认自己是一名编辑。要珍惜编辑这个荣誉。
    第5次笔会由市科普作协、市科委新技术处和文汇报《今日科学》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题为《高新技术——“火炬”之光》大型科普笔会,有关领导、科技工作者、科普作家以及企业家100余人出席了笔会,收到《展望微生物蛋白工程》《无机闪烁晶体与核探测技术》《人类生存依赖地球科学》等征文36篇。
    2002年,市科普作协与上海大学举办了“科普与艺术”研讨会。来自上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科普团体的30多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推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必要性”、“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和目标”、“体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表现形式”等主题,各抒己见,热烈讨论;2003年9月,市科普作协与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召开了“科普编创学术研讨会”,120多位科普专家围绕“让‘银牌’变‘金牌’”,畅谈科普编创的认识和感想;2004年3月,市科普作协在科学会堂召开了科普创作创新研讨会。
    市科普作协还专门为会员举行了新著首发式。1996年,市科普作协和上海科普出版社举行了《谈祥柏科普文集》首发式暨科普创作研讨会,《文集》收集了第二军医大学教授谈祥柏的科普创作精品150多篇20多万字,理事长陈念贻教授称赞其为“数理小品文”中的精品;2003年,市科普作协与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联袂举办了“《飞天梦》一书的出版座谈会暨首发式”,叶永烈介绍了此书的编著情况并签名赠书给本市有关中小学;2005年9月,市科普作协在科学会堂召开了“钱平雷‘科普与文学’创作思想研讨会暨《幸福相对论》首发式”,文集展现了一个科普作家的精神风采;2006年1月,《人生价值在奉献》首发式暨戚泉木创作50周年大型研讨会在南洋中学举行;2006年11月,市科普作协会同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举办了《京华纪事》《回忆往事——“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首发式暨李文祺作品研讨会。

组织征文  发现根苗好培养

    科普征文是发动广大科普爱好者进行科普创作的传统方法。
    1991年,市科普作协少儿专业委员会与少年报、上海青少年科技报、动手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等6家举办的“爱上海、爱科学”少儿科普征文活动,收到100多篇应征作品,其中有9篇征文获得优秀科普作品奖;1995年,市科普作协联合本市30多家报纸、杂志、电台共同举办“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科普征文,收到应征作品300多篇,发表了92篇,有32篇作品获得优秀征文奖,有32名作者和20名责任编辑获奖;1997年,市科普作协与上海市科委、东方电视台主办了“百集科幻动画系列片”剧本创作征集评选活动,全国22个省市的新老科幻作者寄来了应征作品101部。东方电视台还播放了根据诸志祥创作的《新黑猫警长》改编的同名动画电视片。这次征文活动成了科幻创作十几年来的一个激励点。
    1999年上海科技节期间,市科普作协同上海科普研究所联合上海30余家新闻媒体,举办了“21世纪科技畅想”科幻征文评选活动,收到来自21个省市的应征作品170多篇;2000年,由市科普作协、少年报社、上海科普研究所举办的“走向创新”少儿科学小品征文活动,收到应征作品近百篇,有17篇作品分别获得1~3等奖;由市科普作协与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承办的“科学,让生活更美好——2006上海市大中学生科普征文”和“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2007上海市大中学生科普征文”征文活动,收到科普征文856篇,有部分获奖学生后来成为了市科普作协学生会员。
    2004年和2007年,市科普作协在科学会堂召开了两次“科普编创学术年会”,收到会员应征的科普编创论文43篇,评选出14篇为一至三等奖和优秀科普论文,汇编成《科普编创文集》。从2007年起,“上海市大中学生科普征文”每年举办一次,并列入了上海市科技节的重点活动项目,旨在培养、发掘青少年科普创作人才,壮大科普创作的后备队伍。

深入浅出  院士专家显魅力

    科普创作有自己的特定语言,它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
    为进一步推动新世纪科学普及和科普创作事业的发展,2005年9月26日,经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六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一致通过决定:授予杨福家、叶叔华、汤钊猷、沈文庆、吴孟超、汪品先、张香桐、杨雄里、顾玉东、翁史烈、钱伟长、徐至展、谈家桢、嵇汝运、裴钢等15位在沪两院院士为“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荣誉会员”称号。上海市科协于2005年11月18日,在科学会堂举行了“展现科学的魅力——院士科普创作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到会为上海市科普作家市科普作协荣誉会员颁发了证书,并题词“一流城市需要一流的科普作品”。
    杨院士的主题演讲,结合世界物理年介绍了爱因斯坦科学理论的伟大贡献和20世纪的重大科学进展。他借上世纪初原子结构模型创始人卢瑟福的一句名言:“我们搞的东西很深奥呀,如果你不能让酒吧女招待员听懂你的研究,说明你自己也一窍不通”,表达了对科普的理解和要求。杨福家院士一个多小时生动有趣而内涵丰厚的演讲,将科学家及科学成就展现得生趣盎然又魅力迷人,成为优秀科普创作的最好实践和注解。
    会上,80多岁高龄的著名药物化学家嵇汝运院士以《你了解生命吗》为主题,深有感受地谈了自己对中小学生作科普报告的生动经历;手外科专家顾玉东院士以《别让手闲着,它是创新创造的摇篮》为主题,从“手,人的第二大脑”、“手,创新创造的摇篮”、“手,揭示脑的奥秘”等三个方面,把手和脑的内在联系剖析和描绘得淋漓尽致。吴孟超、徐至展等与会院士和专家、学者也谈了自己从事科普创作和演讲的体会,并与听众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在上海工作的部分两院院士参与了科普作品的创作。他们参加编写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上海教育出版社),《院士思维》(安徽教育出版社),《院士展望21世纪等》、《科学家对你说》(上海科普出版社)等书籍,参加制作的电视系列片《院士礼赞》等作品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院士、专家们的科普创作之谈,向公众展现了迷人的科学魅力。

如火传薪  莘莘学子接力棒

    未来科普创作人才就在大学校园里,就在莘莘学子中。
    2007年3月至5月,在上海市科协和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市科普作协同上海市科学传播学会联合本市14家媒体,与华东师范大学紧密配合,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了“首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组织了20余名专家参加培训的授课与辅导,该校58名同学参加了培训。市科普作协理事长杨秉辉教授、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陈积芳用丰富的图像资料和生动的语言,把同学们领进了科普创作领域;叶永烈、卞毓麟、姚诗煌、方鸿辉、李乔、徐传宏等专家的授课和辅导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此期间,市科普作协邀请了有丰富经验的8名科普编辑、记者,分批带领51名学员去有关科研单位、科技场所、民营企业等6家单位考察实习。回校后,同学们根据实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感受,写出了《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从“追星”到“追新”人生之路》等采访纪实科普作品36篇,其中《给房子穿上“南极棉”》发表在《自然与科技》杂志上;有学员分别在校报发表了《科普点燃“众生”热情——首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开班侧记》,《科普写作需“文理兼优”——访著名作家叶永烈》报道;有学员向学校的环保征文大赛投稿,获得了二等奖;有5位同学撰写了科普文章参加了由上海市科协和上海市学联主办的上海大中学生科普征文活动,分别获得大学组二等奖和三等奖,占大学组获奖数的50%。2007年9月1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结业典礼,向58位同学颁发了结业证书。在结业典礼上以科普创作培训班的名义向全市大学生发出了《挥洒青春,与科学共舞——积极参加科普创作与科技传播倡议书》。
    2009年6月,市科普作协、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举办了“2008—2009上海市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安排了有丰富经验的7名科普编辑记者,分批带领20名学员去有关科研单位、科技场所、民营企业等5家单位进行考察实习,并辅导学员写出实习后的科普作品。14位同学撰写了实习报告和采访札记,已有4篇被少年日报、上海中学生报和青少年科技报发表,2篇在文汇报和《自然与科技》杂志上刊登。8日下午,结业典礼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该校28名同学高兴地领取了由授课科普专家杨秉辉、叶永烈、卞毓麟、陈积芳、姚诗煌等12名亲笔签名的结业证书。会上,以全体学员的名义积极响应上一届培训班提出的倡议。

光荣之帆  发现未来去远航

    “一流的城市、一流的队伍、一流的作品”名至实归。
    30年来,市科普作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开展科普创作和科普宣传活动,促进科技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传播;开展科普创作研讨和交流,促进科普作品质量的提高,探索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出现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建立一流队伍、创作一流作品”的实践中,作出了显著成绩。2005年,中国科协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公众科学素养达到了10%,接近欧美先进发达国家水平。
    自1997年以来,市科普作协一直保持着市科协授予的“一星级”学会称号。近年来,市科普作协有17名会员荣获中国“科普编创学科带头人”,有18名和8名会员分别进入中国科协和上海市科协“科技专家库”,有6名会员获得“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有13名会员被评为“上海市大众科学奖”(占总数88.9%),有21名被评为“上海市大众科学奖”提名奖(占总数55.3%)。有30名会员被中国科普作家市科普作协第五次代表大会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编辑家、翻译家、美术家。
    记者感慨至深——经过广大科普工作者艰苦努力,科学已经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如今,上海市民不仅能解读“苹果为什么会砸中脑袋”,而且还能解读星球和空间“犹如高尔夫球滚过毯子一样,引力使空间弯曲”深奥命题,“李约瑟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将以创新的思维给予解释。记者看到,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正引领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引领潮流的还有上海高科技和科普的不断创新。
    普及科学思维,或许仍然是科普创作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 协会30周年庆专辑:贺词、贺信 下一篇: 协会30周年庆专辑:回顾三十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