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芳30多岁时,是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专门负责编纂少儿自然科学图书)的一名编辑。她经手编辑的都是科普读物。
1958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全国人民一样经历了一场令人难忘的“大跃进”,编辑们也从只讲速度、不讲质量的图书生产上停下来,思考只有注重质量才是唯一的正道。1959年,第三编辑室就着手准备为高小、初中学生编一套自然科学“百科”式的回答各种问题的书,以突破教科书和课堂教学的框框。编辑室的同志们常常讨论这套“百科”丛书的编写思路。此时,曹燕芳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喋喋不休的问题: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从天上的星星月亮,到地上的楼房汽车,孩子们看见什么,就缠着她问什么,还常常要打破砂锅问到底。1958年那会儿,曹燕芳真被家中小儿女给问烦了。现在她一寻思:“干脆就出本回答问题的书,一问一答,让孩子们自己看!”
书名叫什么好呢?苏联著名科学文艺作家伊林曾写过一本科普读物,书的扉页上印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基百龄的一首小诗:七千个在哪里,五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书在译成中文时就定名为《十万个为什么》。那本书用文学的笔调,带领读者在室内旅行,从水龙头到书橱到大衣柜,提出一个个“为什么”。大家把几十个题目琢磨了一遍,还是觉得叫《十万个为什么》最好。这不是借用吗?当时,曹燕芳等人坚定地说:“借用就借用呗,只要合适就行!”《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就算确定下来了。
一开始,曹燕芳直接找到上海一所师范学校,请了7位老师来写。大家本以为组稿很简单,谁知一写就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老师们才把稿子交来,将近6万字。大家一看就发愁了,所有的问题还是顺着教科书上的知识提的,内容也不过是教科书的延伸,就连写作的语言也是教科书式的,枯燥干巴。编辑室决定推翻重来,重新物色文笔生动的作者。
1960年下半年,他们印好了一万份问卷,上面的问题很简单,请你提一些你想知道的“为什么”。先让孩子们提问。直到今天,曹燕芳依然记得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现在猴子还能不能变成人?有的小孩为什么会长白头发?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路边的大树的下半截为什么要刷成白色?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这些来自小脑袋瓜的问题,让编辑们惊喜万分。原来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饶有趣味的问题,可惜只有孩子们的眼睛才能发现,大人们早就熟视无睹了。
曹燕芳在科普读物的编辑中,结识了许多年轻的作者,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有的是内容可以,但文笔不行;有的是文笔可以,但内容不行。这些不足之处,都是在她的耐心帮助和指导下,逐步改变过来的。她并不计较作者的资历,注重创作才能,她可谓是一位慧眼金睛,惜爱科普人才的大编辑。
在写《十万个为什么》时,她通过一篇篇短小精悍的千字文,使读者们长知识、广见闻、增加科学素养。同时,也逐渐磨练了作者的文风和笔法。初版本最初出版5卷,共947个“为什么”,叶永烈写了326个“为什么”,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叶永烈说:我19岁写出《碳的一家》、20岁写出《十万个为什么》,这些年轻时的科普创作,毕竟锻炼了笔头,为我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1年“六一”节,当《十万个为什么》(五册一套)第一版上市的时候,很快便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反响之大出乎曹燕芳和编辑室的预料。曹燕芳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初,她碰上过好几位大学毕业生,人家对她充满感激,说都是读《十万个为什么》受到启迪,在恢复高考时考上了大学。
后来,曹燕芳成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