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枝黄花想到的(倪既新)
[2009-09-19 23:33:58]

    倪既新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nijixin

    看到一条消息说,一度深为环境之害的植物“一枝黄花”,如今已变害为宝,既成了家畜的佳肴,又省下了清除它的费用,还为农户增加了经济收入。大好的事情。

    不过,在看到“一枝黄花”这个名字时,我头脑中的第一反应仍然是早些年留下的深刻印象:外来物种入侵的典型例子。

    一枝黄花原产于北美洲加拿大,1935年被作为庭院观赏植物首次引进我国,开始在上海地区的庭院栽植。20世纪80年代,它大规模扩散至河滩、荒地、路边、农田甚至城镇绿化带。因为它对土壤、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所以在与其他物种的生存竞争中具有优势,蔓延以后对生态环境有很大危害,便很快成为我国华东地区典型的恶性杂草,成为生态学家和环保工作者的头痛课题。为了清除它,各地每年都要耗费大量人力与财力,效果却不理想。记得各种媒体也都对它“口诛笔伐”过。

    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蒋永清研究员在去农村考察时,观察到兔子爱吃一枝黄花的现象。对这偶然发现他锲而不舍,带领科研人员做了一系列深入实验,测定了一枝黄花非但无毒,而且四五月间的蛋白质含量达到羊草的3倍,确认它完全可以替代传统饲草,作为兔、羊、牛等家畜的食料,营养效果很好还成本更加低廉。真是不小的收获。

    看完消息思考一下,一枝黄花“命运”改变后的新“形象”,使自己悟到了两点启示:

    第一是,对自然界的造物,我们人类还是要尊重为先,不能以一己好恶而率性作为。譬如对这一枝黄花,觉得好看,就跨地域引进;一有危害就全面灭杀。对生物物种用“有益”和“有害”来划线区分,全以人类利益为界限标准,这显然有悖于自然规律和现代文明。再说,在自然界里,所谓对人类的“利”与“害”,其实也是没有绝对界线,两者是完全可以互相转化的。

    其次,科学上的发现,时时处处都有机会,关键在于要做有心人,要借科学的知识去观察,以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敢于颠覆原有的定义限制,勇于开拓创新的认识领域,实事求是地评价结果和收获。这样,就能运用科学使人类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

    应当说,一枝黄花的变害为宝,是科学方法的一个成功例子,也是科学精神的一个不小收获。不知道我的想法有没有道理?能不能成立?呵呵!

    (本文刊载于2009-9-18《上海科技报》)

倪既新 博客文章
2009-09-18
 

上一篇: 看八万地狱烟雾缭绕——云仙温泉(... 下一篇: 用病毒制造电池(杨先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