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科普交流的文缘深厚(陈积芳)
[2010-06-08 21:35:55]

    陈积芳博客链接http://blog.eastday.com/chjfang

两岸科普交流的文缘深厚
――我所认识的张之傑教授





台湾元智大学校园

    在两岸交流交往日趋正常密切的形势下,2010年5月21日至30日,《海峡两岸科普论坛》在台湾中坜元智大学举行。大陆科普代表团由福建省科协牵头组团,叶顺煌主席任团长,北京、上海、云南、湖北、安徽等省市64名领导、专家和科普工作者参加;上海有15位科普工作者与会。期间,两岸学者教授交流热烈,各抒己见,气氛友好;在台中教育大学、高雄科技大学、科技工艺馆、科技教育馆的访问交流,都是发言踊跃,时间不够,收获颇丰。



已有40年之久的台湾《科学月刊》的发起人之一,林孝信教授



上海的部分科普专家代表:方鸿辉、李乔、卞毓麟、项先尧、李立波、姚诗煌、达世新



《海峡两岸科普论坛》全体代表合影

    笔者从自己收获的方面,谈点体会: 
    两岸科普的文化渊源深厚,大陆“科普”两字被引进台湾。说来也很有趣,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两岸在不少的题目上有相当的隔阂。而科技和科普的发展与交流,却有不约而同的互认,大概是科学理性在起作用吧。 
    曾担任过台湾《科学》月刊总编辑的张之傑教授,这次论坛主办方安排我俩,共同主持一个专题讨论会:《科普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五年前,在上海市科协 “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的活动时,接待台湾的专家,我就认识了张之傑教授。他是学生物科学的。 



2010年5月,博主与张之傑教授在台湾元智大学《海峡两岸科普论坛》上,共同主持专题讨论会。

    那年在席间交流时,他以台湾岛上很常见的黄蝶为内容,吟诗一首《蝴蝶》:“君且暂为蛹,我亦栖天涯。明年春三月,携手看黄花。”无独有偶,我2003年秋天访问台湾时,在北投的春天酒店,写过一首小诗《蜻蜓》:“秋冷上残荷,温泉舞女巫。江南蜻蜓影,相约来北投。” 当时,我们用科学会堂的便笺,写下自己的诗,交换后拿在手里合影留念。

 

2005年7月,博主与台湾张之傑教授在上海科学会堂《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年》,互赠诗歌。

    真没想到五年后,会在台湾元智大学《海峡两岸科普论坛》上与张之傑教授重逢。我在论坛的大会上,演讲到《上海的科普创作的回顾与展望》的最后,放映出与张教授合影的照片,并说:“他的诗写台湾的蝴蝶,我写江南的蜻蜓,今天在中坜再会。”会场里许多代表发出了笑声,可见两岸科普界的友好之一斑。 
    这次再遇,进一步了解到张之傑教授是台湾的一位资深望重的科普专家,还是引进大陆“科普”名词到台湾、并被社会上认同流行的第一人。这真是两岸科普交流的鲜为人知的佳话。 
    科普在台湾,已经是一个流行名词,甚至可说是个流行的概念。许多人不假思索,都会对科普采取高度赞许的立场,但是对于何谓“科普”,科普的意涵与表达方式,就常是与大陆表述不同。台湾理工科知识分子传达科学知识,也富有责任心和热情。对台湾而言,科学普及和通俗化一直被视为是现代化重要的任务之一。不仅台湾如此,中国大陆也有心致力于此。张之傑教授认为,尽管学者与民众曾反复讨论过,但对于“科学普及”究竟应该采取哪一种说法,一直没有清楚地表达。实有必要就时下流行的“科普”概念做更深层的探讨。而目前采用极多的“科普”一词,却是来自中国大陆。 
    张之傑说,大陆创造的种种术语,有的会令他觉得有些不习惯。但是[科普]这个术语,却使他思索了两年,最后竟然接受了它,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事。张之傑认为,科普是“科学普及”一词的简称。大陆为了推动现代化,遂大力倡导科普,甚至将科普称为一种学问――“科普学”,以期唤起民众,提高国民科学水平。最后,张之傑决定采用“科普”这个名词,在台湾推广应用。他甚至还在北京向专家请教,“科普”这个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前苏联的俄语词汇中,采用过来的。 
    他说:大陆所谓的科普,就是台湾俗称的通俗科学(工作),或科学社教(工作)。但是“科普”这个词,远较台湾所用的两个词语意广阔,念起来也比台湾所用的两个词生动。经过两年多思考,笔者决定扬弃沿用已久的“通俗科学”而取“科普”。这个决定,使笔者扮演的角色之一,通俗科学工作者,变成了科普工作者。
    在这方面,张之傑的看法是:科普本身有定的对象性。并非特定的科普作品适合给所有人看。有的科普作品是写给儿童看的,有的是写给大人看的,有的甚至是写给同行看的,对象都不相同。例如史蒂芬•霍金所著的《时间简史》,也是一本科普调物,但读者假如不是对现代物理有相当造诣,根本看不懂,即使看也看不出门道来。学生物学的张之傑说,他自己曾经认真看了好几遍,还是看不出名堂来。而这些论述,被记载在《台湾科学社群40年风云---记录六、七十年代理工知识分子与〈科学月刊〉》一书中。
    回到上海的当天,就收到张之傑教授的电子邮件。 
   “积芳兄: 再次重逢,甚为高兴。今晚聚餐,我因故不克参加,已托请科学月刊副总编辑曾耀寰博士带上拙作两册,乞请指正。22日所赠两书,黑天鹅日记雅洁可爱,已用于记事。《俄罗斯与全球化》系专书,待研读。之傑 2010.5.29” 
     我也立即回复了邮件。
    “张教授: 你好!的确是,再次重逢,甚為高興。这次相遇,正是让人会相信科学以外的“缘分”。我已收到你的两册书。很喜欢,读后感会待后报告。那天,告别酒会,我也读一首小诗,如下: 《惜别台北》:校园松柏郁郁青,凤凰花开艳又红。七省专家聚宝岛,科普论坛谈兴浓。惜别五八金门酒,喜看同胞亲情融。共有科学新月圆,期盼再沐海峡风。       积芳 2010.5.30” 
    这些天,我有空就拿起张之傑教授赠送给我的科普读物《自然札记》,读来文笔清新流畅。他写道:“自序—是回忆,也是自然史。小时候台湾的自然环境还没破坏,在大自然的陪伴下长大。后来学生物,对大自然的认知加深。这样说吧,札记中凡是亲身经历、发生在台湾的,都可视为台湾的自然史,这或许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他真是一位思想敏锐、勤奋多产的科普作家。

    作者简介:张之傑,笔名章杰、张百器、张乐音、章无忌等。“资深编辑人”,业余研究科学史与美术史,民间宗教、民间文学、西藏文学、并兼任大学教职。喜爱写作,各类代表作:《生命》(科普)、《走出实验室)(杂文)、《寂静的河堤》(散文)、《绿蜻蜓》(科幻)、《江湖行》(武侠)、《西藏文学精选》(西藏文学)、《画说科学》(科学史、美术史)、《名人的话》(童书)、《世界屋脊》(翻译)等。主编书刊以《环华百科全书》、《百科大辞典》两巨作为代表。

陈积芳 博客文章
2010-06-08
 

上一篇: 世博会与汽车(朱盛镭) 下一篇: 养生保健岂能娱乐化?(许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