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与汽车(朱盛镭)
[2010-06-14 21:22:12]

    朱盛镭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zhushenglei



    自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之后,世博会就成为全球展示各种技术创新的平台。当时伦敦世博会的交通馆里,还没有汽车,而各种工艺精良、装饰豪华的马车却自成高格。其实此前汽车早已问世,1769年法国人卡格诺就发明了第一辆蒸气汽车,随后“火车之父”特拉维斯科、美国人伊万斯、斯坦利孪生兄弟也创造过蒸气汽车的辉煌,但公路上的蒸气机终于没像用于工厂、铁路和轮船那样取得成功。电动汽车的兴衰也是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尽管这种以蓄电池为动力车辆清洁、安静、便捷,但由于充电困难,行之不远,最后也只能黯然退出。直到20年代,世界大城市的风景线依然是“香车宝马,蹄轮倥偬”。

    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德国工程师奥拓的“内燃机”完全淹没在铺天盖地的展品中。多亏一位评委慧眼能识,发现这台0.5马力的2冲程直立式汽油发动机具有惊人的热效率,奥拓发动机最终获得了世博会金奖。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奥拓发动机再度展出时,已经完善为“进气,压缩,燃烧,排放”4个冲程,人称“奥拓循环”。这是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进步。此后10年间,奥拓发动机销售3万多台,又创造了“层化喷油”等技术,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再度荣获金奖。1886年,处在事业顶峰的奥拓在一场专利权官司中败诉,德国法庭宣布撤销奥拓专利。个中原因除了欧洲专利法的漏洞和混乱,也和德国政府希望加快先进技术推广不无关系,“奥拓循环”从此成了全社会的公共财富。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本茨被公认为世界汽车业的鼻祖和元勋。这两个斯图加特的天才相距仅仅60英里却从未谋面,但都及时抓住了奥拓专利解禁的机遇。戴姆勒醉心于制造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的发动机,他的座右铭是“若非最好便一无是处”。1886年是“汽车王国”的“元年”,戴姆勒和本茨各自制造了第一辆汽车。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这对襁褓中的展品双双亮相,戴姆勒的四轮汽车基本是现成的马车安上最新的汽油发动机。本茨则重新设计了三轮汽车。

    汽车轮胎制造也成为一荣俱荣的产业。1900年巴黎世博会前夕,法国米其林轮胎公司精明预见到将会有大量汽车从欧洲各地开往巴黎,于是提前编写了“米其林指南”发放给“驾车族”,除了准确的旅行地图,还详尽标记了路途上旅馆、饭店的位置和“星级”。这本“小红书”风靡了巴黎世博会。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时年30岁的福特搭乘西去的火车,专程到芝加哥世博会开阔眼界。父亲早年参观1876年费城世博会回来后,滔滔不绝讲述着所见到的各种机器,让少年福特心旌摇曳。此时的福特已经是爱迪生电气公司工程师,并致力于研究汽车发动机。在密歇根湖畔眼花缭乱的展馆中,福特看见一辆孤零零的四轮汽车在角落里,官方的展品清单上甚至找不到它的名字,这就是汽车泰斗戴姆勒的“经典之作”。更没人知道戴姆勒也来到了芝加哥世博会。福特从里到外贪婪研究了戴姆勒汽车的每个细节,急匆匆赶回底特律家中的小作坊。1896年春天,福特制成了第一辆实验汽车。

    当140辆五花八门的汽车从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地风尘仆仆赶来参加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规模宏大的交通馆里开始有了“汽车家族”的一席之地。但那时的汽车对美国还谈不上任何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1906年米兰世博会上第一次设置了汽车专馆,标志着汽车开始“自立门户”。而汽车地位的空前提升,是在1909年西雅图举办的阿拉斯加太平洋世博会上。塔夫特总统从白宫按下“金键钮”启动世博会,这一信号同时启动了时代广场的发令枪,纽约至西雅图汽车赛成为世博会开幕式的一部分。这次斜穿美国大陆的比赛只有5辆汽车参加,福特公司的T型车夺取冠军并赢得2万美元奖金。福特的T型车让全世界汽车行业重新定位,并将美国变成了“车轮上的国家”。到1927年,T型车共生产1500多万辆,曾经占全球汽车总量56.6%,创造了单一车型产量的世界最高纪录。福特调侃说“别想超过T型车,因为前面准定还有一辆”。

    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福特夫妇和爱迪生相约来到交通馆,T型汽车的生产流水线每天下午演示3小时,每10分钟组装一辆整车并现场销售,世博会期间共生产4400辆。福特流水线对元件和程序的标准化,对技术分工的精确化,彻底改变了全社会的生产组织理念。

    1900年巴黎世博会期间,一位深谙热力学的德国工程师狄赛尔展出了一台全新的内燃机,不以汽油为燃料,而使用从花生中提炼的“柴油”;不用感应线圈点火,而让混合油汽在高压下升温到着火点自行燃烧,这便是“狄赛尔发动机”。狄赛尔的一大初衷是希望通过规模化种植油料作物取代石油。但由于从石油中提炼柴油成本更低,因此“生物柴油”并未得到发展。早期柴油机成功用于火车、轮船和大载荷卡车上,使煤炭退出了交通领域。

    1933年至1934年芝加哥世博会适逢美国经济大萧条,此时新兴的汽车工业凸显而出,成为世博会的重头戏和顶梁柱。底特律“三巨头”各自设立了规模宏大的展馆。通用汽车公司的雪佛莱流水线上,200名身穿白色制服的工人演示着汽车装配的全过程,200英尺的阳台可容纳1000多人观摩。现场买车者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零件并担任“总监制”,跟踪生产的每个环节直到最后开走。8岁女孩桃乐茜的参观券幸运中签,奖品便是生产线上的第一辆汽车。福特公司圆形展馆内,20英尺直径的巨大地球仪静静转动,标记了全世界的分厂和营销点。新款V8汽车尽领风骚,福特本人13次来到世博会和公众见面;克莱斯勒公司展馆里汽锤轰鸣,把出炉的钢坯锻造成车轴。安全玻璃生产的流程也搬进了展馆,并邀请参观者用棒球投掷汽车风挡测试强度。风洞试验显示着不同外型汽车的风阻。展馆外250英尺的环形车道上,红极一时的赛车手欧德菲尔德和他的“魔鬼车队”每天6次驾驶着克莱斯勒、普利茅斯、迪索托、道奇等新款车进行特技表演,公众可以坐在车上体验刺激。车手有时故意把车开翻以证明全钢车身的安然无恙。纳什公司则修建了一座80英尺高的玻璃塔楼,停放的16辆新车循环升降招徕观众。还有派卡德公司的镶金车、通用汽车公司的16缸大排量凯迪拉克车,菲尔斯通公司展出了轮胎生产线。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汽车成为最热议的中心话题。

    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最深远影响之一,便是汽车对道路的呼唤。通用汽车公司的“未来世界”展馆每天有近3万人冒着酷暑排队参观,著名设计师基迪斯在3300平方米展区营造了20年后的美国社会缩影。坦荡的高速公路支脉纵横,层叠的立体交通井然有序,5万辆模型汽车如鱼得水,在现代化城市乡村间川流不息。这是对美国公路发展最生动形象的建言献策,也是对未来决策最深入人心的舆论导向。20年后美国真的建成了最发达的州际高速公路网,应该记得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先见之明和启蒙之功。

    1964年纽约世博会是美国汽车的巅峰时期。底特律“三巨头”仍然充当着世博会顶梁柱。克莱斯勒馆展出了一辆空前绝后的超大汽车,长80英尺,宽50英尺,仅轮胎就有两层楼高,坐在6英尺的驾驶席上伸手够不着方向盘。人们在这辆超巨型汽车的“胯下”熙来攘往,俯仰流连,“以大为美”的社会心理展露无遗。大排量、高油耗、强动力一直是美国汽车文化的主流价值。而从废墟中站起来的欧洲人却没有如此铺张奢华的心情和普遍肥硕的体态,因此宁可选择小巧节能的车型。

    1972年,德国大众甲壳虫汽车累计产量超过福特T型车;1960年日本爱知县的丰田市与美国底特律结为姐妹城市。丰田公司当年的生产效率比底特律相差8倍,但仍勃勃雄心,从最低起点向国际汽车市场长驱大进;从1970年大阪世博会到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和2005年爱知世博会后,历史机遇又转向2010年的上海。

    中国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首次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到城市文明上,而汽车则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象征和推动力。作为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市结合世博科技行动计划,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与科技部合作开展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1017辆各类新能源车辆示范运行。这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是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营。上汽集团作为上海世博会的战略合作伙伴,为世博会提供了近千辆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内汽车业第一家规模化研发和量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上汽集团-通用汽车企业馆推出以“直达2030”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更令世人瞩目,向人类社会展现一个“零排放、零交通事故、远离对石油的依赖、远离交通堵塞、实现有趣而又时尚驾驶”的2030年美好城市交通生活。

朱盛镭 博客文章
2010-04-23
 

上一篇: 先问垃圾何处来(倪既新) 下一篇: 两岸科普交流的文缘深厚(陈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