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自行车(倪既新)
[2010-06-28 22:33:26]

    倪既新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nijixin

    应当说,在上海世博会上是无处没有新奇,到处可见先进科技的。但是,游走在世博园里,几次使我怦然心动的,却是一样司空见惯甚至可谓“过时”的东西——自行车,而全力强调和烘托它们的,竟是发达富饶的北欧国家丹麦。

    最早引发我注意这些自行车,还是在世博会试运行期间。那时,丹麦国家馆还未布置就绪,小美人鱼雕像被通体蒙着红绸,旁边的深池也还没有注水,而将施工现场与好奇观众隔离的围栏,就是首尾相连的一大圈自行车。虽然之前我就听说,丹麦馆将以自行车作为入馆观众代步和体验的工具,但目睹这一切时仍不免意外和惊奇。因为毕竟,自行车太普通了,在我们这个曾经号称“自行车王国”的地方,如今人们普遍追慕的是私家轿车,如果谁还骑自行车赶路,那就是背时和穷酸的自我昭告了。但从丹麦馆的整体布局来看,小美人鱼显然只是点缀,真正的主角展品却是自行车。

    世博会正式开幕之后,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我发现还有一个更是全力赞誉和推广自行车的所在,那就是欧登塞案例馆,它也属于丹麦,主题直书“自行车的复活”。

    接待我的是一位修长的丹麦姑娘,中文名叫喜娜,这馆的亲善大使,欧登塞就是她的故乡。喜娜小时候跟父母来北京旅游,迷上了中国文化,哥本哈根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来上海学习中文,所以她能用达意的汉语向我介绍她心爱的自行车。

    喜娜坚持要领我去看一幅欧登塞大地图。指着上面罩盖全市的红色线路,她不乏自豪地说,这就是她家乡的自行车专用道路网。作为丹麦的第三大城市,欧登塞也曾汽车拥堵空气污染,为之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鼓励自行车的措施来舒解交通:开辟专用车道、装置特别路灯、兴建地下交叉、划定汽车禁行区域,甚至依据自行车速度来调整红绿灯频率,全面保障骑车人的安全。于是,自行车在欧登塞“复活”并流行起来了。

    “平均下来,欧登塞每人每天要骑车5到10公里,不算少吧?骑自行车在我们那里是时髦的事情。女孩子晚上赴约会,穿着裙子高跟鞋也骑自行车,那是最酷的!”喜娜很有点自得夸耀的神色。

    我身边有一辆带个大方车斗的三轮车,制作得十分精致美观,样子很像我们这里的黄鱼车,只不过位置方向是相反的。喜娜深带情感地抚着它的把手对我说,她做医生的哥哥有两个孩子,每天早上,他就是用与这一模一样的三轮车送孩子上学的。她走过去拍拍塑料车斗:“孩子就坐在这里面,你看有保险带的,下雨天上面可以装雨蓬。我哥哥还在车斗前面挂了好看的艺术品做装饰……哦,丹麦王子也有两个孩子,他也是骑着这种车自己送他们上学的。所以自行车在丹麦很流行。”

    喜娜环顾着展览场地上陈列的各种自行车,用郑重的语调向我特别说明:在丹麦,骑自行车出行并不是因为买不起汽车,那更不关乎人的身份;大家认定的只是自行车零碳环保、有益健康,又使人相处亲和,所以才满怀热情地推广它。



“丹麦王子也是骑着这种自行车每天早上自己送两个孩子上学的。”喜娜说……         倪既新  摄

   我知道,除了丹麦,欧洲另外一些现代化国家,以及伦敦、巴黎、马德里等大城市,也在积极推广自行车,致力于个人交通工具由“四轮”向“两轮”回归。在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门口,在德国的慕尼黑街头,我都亲眼见过人力三轮车排队候客的场景。而这样的三轮车我们这里早以落后为名将它们淘汰了。可不,我们正到处加快城市改建,使路网更适合私家轿车猛增的需求,将汽车道开拓得尽可能多和宽,同时逼自行车尽量回避与退场。这说起来,真有点坊间所谓的“我们刚吃上肉,他们却又吃野菜了”的戏谑。

    但是丹麦人认为,低碳城市有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居民主要依靠公共交通或自行车出行,其中蕴含的“绿色思维”,就是对美好生活与和谐环境挚爱的精神理念。

    历史证明,每届世博会都给人类带来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但愿,上海世博会后,这丹麦送来的绿色理念,也会启迪和促使我们让自行车在身边复活与繁衍。我们并不拒绝汽车,只是,对人口众多、能源匮乏、城市空间狭窄的中国而言,自行车委实是最适合的个人短途交通工具了。我们选择自行车,就是选择健康、环保和简约的生活理念。

    我站立的圆形场地上有个形式鲜明的图案,喜娜解释说,这是欧登塞出生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笑脸剪纸画像。安徒生笔下的小美人鱼是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他的剪纸笑脸则是幸福喜悦的表达。我真希望,由自行车复活而完善的绿色世界,能让人人都有安徒生剪纸样的灿烂笑脸……

2010-5-22

    (本文刊载于2010年7月号《科学画报》)

倪既新 博客文章
2010-06-27
 

上一篇: 童话般美丽梦幻的俄罗斯馆(陈积芳... 下一篇: 将碑文写在天地之间(倪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