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科普编创的领军人物
——读《王国忠文集》有感
李正兴
2010年4月2日上午,我与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以下简称“上海科普作协”)副理事长李乔,前往华东医院看望曾经担任上海科普作协二至四届副理事长的王国忠先生。83岁的王老因前列腺病重而住院,当时进食困难,只能靠断断续续进点流汁或输液来维持生命。当见到我们时,他用疲弱的手激动地握住我们的手。临别时,他把我招到身边,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请到我家去一次,我有书要送给协会,是我的文集,刚出版的,有80万字。”
当我拿到由今日出版社出版的《王国忠文集》后,一口气阅读了三四个小时。读着读着,我的脑海里油然生出一种感觉:文集的作者虽不是文化界、科技界的大家,但在科普界却是中国少儿科普编创的领军人物。读着读着,文集的作者在我们少儿科普领域所做出的杰出成就和奉献精神,犹如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在我的脑海中映现。
《十万个为什么》的第一完成人
“在大自然的原野上,有多少条通往大自然知识高峰的小路,我将沿着这条小路,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做个有用的人。”这是广大青少年读者对《十万个为什么》科普读物的共同心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自1961年以来,共计出版了1000 多万套,1 亿多册。该书能始终保持着它无限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有许多创新点:以文为主,插图恰当,是“知识老人”式的小百科全书;紧扣着自然科学中的“为什么”问题,有别于其他少儿读物;以科学小品为文本,既能单篇独立成章,又可使整套书有知识连贯性;笔法流畅,生动形象,使读者爱不释手;科学家们参与撰写和审定,确保科学的先进性和准确性;知识密度高,信息量大,基础知识全面、完整。
然而,在那动乱的年代里,王国忠先生却曾因主持编写的这套书被指是“大毒草”、是“修正主义黑线”而受到了批判,在出版社和出版系统大字报铺天盖地地批,又推向社会,到上海杂技场批,但都没有被批倒。
1970年,王国忠先生受当时出版社革委会要求主持修订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版,这一版他违心地删去了不少基础知识的内容和生动有趣的文字,失去了第二版的特色,而且被迫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地用了大量毛主席语录。对这次不成功的修订,每当他翻阅这套书时,总有一种内疚的心情。
王国忠先生对这套书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当时他是少年儿童出版社知识编辑室主任,出这套书是由他负责的,他理当是这套书的主编。然而在内部,对“谁是这套书的主编”这一问题一直存在异议,当时书封上又没有署名,无法查证。因此,1998年我在起草参加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论文《科普活动的有效手段》中,谈到《十万个为什么》却无法说王先生是该书的主编,只能根据有关资料,称王国忠先生是该选题的主要策划者,是该套书的第一完成人。
“为适应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界注意幼儿早期教育的潮流,可以编写一套《幼儿十万个为什么》”。1986年秋,当王国忠先生在太湖之滨趁编审一套儿童读物之机,与从事儿童科普工作几十年的郑延慧、詹以勤、盛如梅谈起这个设想时,大家一拍即合。然后他即进入了总体构思,建议这套书要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应有别的书没有的新意;题目应该直接来自幼儿的提问和生活,着眼点应坚持注重对幼儿的智力开发。编写《幼儿十万个为什么》,要精益求精使之受到广大幼儿和他们的家长、老师所喜爱。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当时从17个省市近百个幼儿园征集到了近5000个题目,为编写这套书提供了依据。
在制定具体的编写计划时,王国忠先生又对这套书进行了独特的设计:在内容上,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和品德、性格的培养;既要有自然知识,又要有社会知识。在写法上,既要充分注意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要活泼、生动、有趣,力求用幼儿易于理解的生活语言讲述知识,又要有助于幼儿形成若干最初步的科学概念。书中的“提示”是专门为老师和家长写的,文字虽少,但凝集了有关当代幼儿教育和幼儿心理科学的一些新概念、新理论,传递了这方面研究前沿的若干信息。
1989年5月,王国忠领衔主编的《幼儿十万个为什么》(15分册)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它的出版,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延伸,也了却了王国忠先生对少儿科普的一桩心愿。
现代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着,构成了一个前所未见的高新技术领域。唤起了少年朋友的强烈求知兴趣,他们渴望能获得最新的科学知识,跟踪高新技术发展的浪潮,迎接21世纪的科技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又导致王国忠先生在《十万个为什么》出版30年后主编《新编十万个为什么》的出发点。
王国忠先生考虑到这套书应体现一个“新”字。它首先表现在分册的设置上,要有新的领域。这套书设置了基础科学和现代技术两大部分,共20个分卷。在这些分卷中,半数以上属于当代新科学新技术领域。这套书的“新”,还体现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水平;观点新,不搞学术探讨上的“一面倒”;角度新,提出和回答问题避免“炒冷饭”。
王国忠先生邀请中国科普研究所的郑延慧参与合作,编辑出版这套书,并得到20余位分卷主编的支持。1992年1月,由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这套王国忠领衔主编的《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它的出版,也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延伸,是了却了王国忠先生对少儿科普的又一桩心愿。
中国少儿科普编创的领头人
中国少儿科普编创有一个精干的团队,王国忠先生就是这个团队的领头人。他曾经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少儿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是上海科普作协分管少儿科普编创工作的副理事长。在他周围有一批骨干力量,北京有郑延慧、詹以勤、郭以实等;上海有曹燕芳、盛如梅、张伯文、黄廷元、姚遐、陈伟新、姚惠祺等。我因与他们有过长期的交往和多次的合作,这些一生投入少儿科普的资深编辑和科普作家,为少儿科普的执著和奉献精神是值得我敬佩的。
为了研究和探讨建国30多年来我国少儿科普读物的创作经验,有利于科普作者和编辑开阔思路,提高创作和编辑水平,以进一步繁荣科普创作、提高质量;也为了给广大少年和儿童提供一本包括各方面内容的科普佳作,由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主选,由王国忠带领郑延慧、郭以实、盛如梅具体选编出版了《少年科普佳作选》和《儿童科普佳作选》。
为选编这两本选集,他们阅读了建国以来各方面推荐的大量少儿科普作品近700篇,大约400万字的文稿。最后有207篇作品选入这两本佳作选,作者基本上不重复。这说明,30多年来少儿科普作品的质量之高、涉及内容之广、作者队伍之强大,是十分可喜的。它们也为少年儿童读者丰富知识、启迪思想、增进智慧、开阔视野,提供了科学食粮。佳作选中的科技史故事和科学家故事,绝大多数都是描写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的,向读者展示了科学家怎样逐步克服困难和寻求正确方法的过程。选集中的“科学考察故事”“科学家故事”等栏目中,有不少作品都体现了对少年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为读者提供打开科学技术大门的金钥匙。入选的作品,不仅有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重点环绕着知识的获得、问题的突破,向读者展现了作为科学工作者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他们独特的科学思路,非常有利于读者从中获得科学思想的启迪。
王国忠先生设计的少儿科普作品非常注意写作方法和写作形式,他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作品创作的方法和形式要多样化。王先生还十分强调少儿科普作品一定要体现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不仅要注意和他们的知识基础相适应,还要注意适应他们的思维能力。《佳作选》每一组作品的前面要求附有作品小析,以起导读作用。
《儿童科普佳作选》1984年4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少年科普佳作选》1984年5月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996年6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少儿委员会在江苏姜堰召开第七次学术年会。王国忠先生考虑到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庆,又是人类告别20世纪、迈进新世纪的前夕,他在自己主持的学术年会上提议,编辑一套50年少儿科普优秀作品选集留给21世纪的人们。这个提议得到了少儿委员会的响应,于是他着手准备。当年12月,他在北京见到大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周常林先生,讨论了这套文库的出版问题。出于对少儿科普事业的热爱和历史责任感,周社长表示大象出版社将组织精干的力量完成这项重点图书工程。有了出版社作为后盾,王先生对主编这套书的劲头就更大了。经历了三个寒暑的运转,这套500万字、3000多幅插图的《中国少儿科普50年精品文库》(10卷本)终于编完了。
记得在编写这套书的初期,我们上海科普作协曾在他的主持下,专门召开一次动员会,把在沪参与分册主编的会员集中在一起,明确编写的指导思想:尽力收集50年来能收集到的属本卷内容的作品,严格审阅、挑选;注意每一时代阶段的代表性作品和代表性作家,并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入选的作品应介绍科学知识的切入、描述、阐释、比拟和举例等,均应通俗易懂、切合少年儿童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心理。
这套由王国忠、郑延慧担任总主编的、每卷由一两位熟悉少儿科普历史的资深编辑或专家担任主编的《中国少儿科普50年精品文库》10卷本,于1999年1月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王国忠先生还与盛如梅、曹燕芳联手主编了一套《中国儿童百科》丛书。这套丛书是专门为小学中低年级的小朋友编写的。它的特点是:以小读者为中心来观察、探索、讲解周围的知识。书名采用了《多彩的生活》《有趣的活动》《奥妙的自然》《百态的生物》《传世的发明》,使小读者觉得很亲切;讲解的知识以中国的内容为主,或者说有中国特色,书里的知识都是新的,有时代气息的;用字用句活泼生动,适合小朋友阅读,全书充满了故事性和趣味性,画图活泼、优美,有儿童图书的特点。这套书1999年8月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少儿科普理论与创作相融的践行者
王国忠先生《文集》的第一部分是“论文”,约占文集的1/5,其中大多数都是论述少儿科普的,说明他科普编创理论的成果多么可观。他在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少儿委员会主任期间,主持召开学术研讨会或学术年会就达七次之多。并多次参加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综合学术年会。1986年12月,他在“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上,宣读的论文是《破茧而出》。1987年9月,参加“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综合学术年会”的论文是《十字路口的思索》。
王国忠先生在大学里学的是农业,但对其他学科也怀有浓厚兴趣。自走出学校大门60多年来,大半是从事少儿科普编辑、科普创作和科普理论研究。早在1957年,《儿童文学研究》就发表了他的作品《科学文艺读物创作中的一些问题》。以后,他又陆续在报刊发表了《谈儿童科学文艺》《论少年儿童科学文艺读物》《繁荣儿童科学文艺创作》《把青少年引入科学技术的宫殿》《科普的乳汁哺育着科学巨人成长》《断层出现之后——论少儿科幻创作的现状及前景》等数十篇。
王国忠先生不仅是一位资深的科普编辑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2004年,他首批荣获中国“科普编创学科带头人”称号,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二次、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
他创作的科普作品体裁多样,散文、随笔有《狗熊式读书方法》《立足创作,提高质量》《<十万个为什么>的曲折历程》等;科学幻想小说有《黑龙号失踪》《火星探险记》《未来的燃料》等;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科学小品有《海龙王发怒》《飞到南方去》《花盆里的那棵小松树》等;序、前言、跋有《<科技语文>序》《<青山夕照书法集>前言》《<我与艺术家的交往>跋》等;游记有《西天目山消夏记》《俄罗斯之旅》《喜忧参半、苦乐并存云南游》等数百篇。其中,科学幻想小说《未来的燃料》荣获上海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儿童科普佳作选》荣获第二届上海优秀科普作品科普书籍一等奖。
王国忠先生是我们上海科普作协的老领导,几十年来,一直鼓励和支持着我这个协会的专职工作者。这篇有感,竟来不及请老领导审阅。在我脱稿的前一天,王国忠先生已离开了人世。这篇有感竟成了我们对这位繁荣中国少儿科普作出杰出贡献的元老的缅怀。他的业绩,他的风采,他的音容笑貌,我们将会不时地想起。
2010年5月6日
(作者:李正兴,系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原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现为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