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盛镭 朱盛镭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zhushenglei
《汽车百科全书》,汽车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开本:16开,定价: 180.00元。
《汽车百科全书》适时记录中国和世界各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全面介绍中国和世界各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充分展示中国及世界汽车制造企业的实力,系统地普及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汽车百科全书》精心组织了包括一汽集团、东风汽车、上汽集团、中汽研、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几十家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工作。全体编写者秉承“《全书》坚持‘精心设计、精炼内容、精美图片、精良制作’的编纂思路”,以百科条目的形式,文图并茂地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部高质量的汽车科普读物。
《汽车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顾问:何光远 邵奇惠;主任:张小虞;副主任:付于武;
《汽车百科全书》各分支编写组:
汽车综合 主 编 张正智
副主编 刘雨亭
汽车结构 主 编 林 逸
副主编 施国标
汽车制造 主 编 朱伟成
汽车运用 主 编 曹正清
汽车营销 主 编 李江天 赵丽丽 张洪庆
汽车文化 主 编 陈因达
副主编 朱盛镭
名人名车 主 编 陈因达
副主编 朱盛镭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汽车综合”、“汽车结构”、“汽车制造”、“汽车运用”、“汽车营销”、“汽车文化”、“名人名厂名车”及汽车领域大事年表八大部分,共1000多个条目,选配1000余幅图照。为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基本内容侧重介绍乘用车。限于出版时间等因素,对2008年以舌的全球汽车业界的变化未及全面反映。全书图文混排,全彩印制。全书按分类编排,书前有按条目汉拼顺序编排的目录,书后附条目的汉字笔画顺序编排的索引以及按汉拼顺序编排的内容索引,以方便不同类型读者检索。
附:《论汽车文化》(作者:朱盛镭,发表于《汽车百科全书》)
论汽车文化
汽车是世界唯一兼有零部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综合性、高科技、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作为支柱产业,汽车是连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纽带,不仅直接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其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渗入到广泛的学科领域,波及大量的相关工业和相关部门,诱发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出现,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合纵连横的产业链,成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就是这样凝聚着一百多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成果,和谐地将科技和艺术相统一,积淀成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底蕴。汽车文化以汽车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演绎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法规、准则、观念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发展进程的文化形态。既然汽车是特定环境、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一种交通工具,因此,它也只可能是这一时期文化的缩影和载体。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学术领域对于汽车文化的精神内涵有不同的诠释:
——经济学家:汽车产业体系超越了国籍、人种和疆界,实现了各种生产和消费资源的快速流动,开创了无国界经营时代。
——社会学家:拥有汽车已被全球普遍视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标志。
——文化学家:摇滚乐在世界范围的流行是因为各国年轻人都习惯了汽车的快速和喧闹。
——历史学家:汽车发展的过程就是实现现代化和现代化走向全球的过程。
——科学家:汽车是网络的流动节点,汽车是改变世界,推动全球化的机器。
——政治学家:汽车尾气污染,造就了真正的全球政治。
——未来学家:通讯手段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运用迟早会将地球村的居民统一起来。
目前,关于汽车文化的定义还比较模糊。一般认为,广义上的汽车文化就是反映“汽车改变世界”和“世界改变汽车”的大文化。
汽车文化的演绎同全球化进程一样,是矛盾的统一体,是合理的悖论。如果从各国情况看,汽车产业演变是从分散走向集中,它将早期各国分散的作坊制作,集聚成少数垄断的超级汽车集团,转变为基于全球平台生产的规模经济产业。如果从世界角度看,汽车工业演变又是从单极化走向多极化,它将原先由一国主宰的单一市场格局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并正形成一个多极化的全球汽车市场。
汽车文化主要体现于汽车产业侧向影响及其扩散效应。汽车进入社会、进入家庭,加快和提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节奏和效率,伴随而来的汽车文化也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管理的变革。20世纪20年代,美国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创造了规模生产方式和多样化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创“精益生产方式”。这几项工业管理革命,改变了几乎所有工业中一切形态,包括生产组织和管理组织以及传统观念。敏捷生产管理方式推进,将进一步导致汽车产业全价值链的变革。
——公路网形成。汽车与其它交通工具相比,具有“远距差效益”、“时差效益”、和“运输质量差效益”的特点,因此得到广泛使用。为发展汽车运输业,世界各国都加速开发公路网络。二次大战后以后则更是高速公路时代,高速公路网几乎穿透了世界大部分城市和城镇。汽车为促进地区和工业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组团式城市群的形成更是汽车的效应。组团式城市群有利于城市空间放大,而城市空间放大有利于汽车使用环境的改善,导致汽车流通速度加大,有利于汽车需求进一步增大。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成为汽车市场消费的主体。
——汽车服务贸易及后市场。汽车工业每一个环节,从市场、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直至后勤都超出了国家范围,由此而产生的贸易、法律、环保及产业经济影响远远超过了汽车工业本身。同时,与汽车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后市场迅速发展,在发达国家已发展形成成熟的二手车置换、保险、信贷、维修、保养、租赁、物流、贸易和回收利用等业务。
——新生事物。汽车的普及,为人类社会生活创造出了许多新生事物,汽车艺术、汽车影院、汽车广告、汽车模特、汽车展会、汽车体育、汽车旅游、汽车旅馆、汽车餐厅、汽车社区、卫星城、乡间别墅及汽车银行等已渗透到发达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改造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进而改变城市结构、乡村结构和就业结构,改变人们的区域概念、住地选择、消费结构、商业模式、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活动节奏、知识结构以及文化习俗。汽车的使用是个性权利的延伸和个人主动性的象征,汽车创造了崭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内容,整个社会的文化理念、心理素质、道德因素都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
汽车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当发展中国家正翘首企盼它带来方便和荣耀时,在发达国家,人们已对它造成的负面影响深感困惑。与所有文化形态一样,汽车文化也有其负面性,人类以主宰者身份创造了这种文化形态,最终却可能沦为它的奴隶:
——城市拥挤。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世界各大城市的交通堵塞现象越来越严重。
——交通事故。车祸成为社会人口非自然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据WHO统计,全世界每45秒就有1人因车祸死亡,每2秒就有1人受伤。
——资源消耗。道路和停车场的修筑占用了大量土地。汽车以消耗汽油和柴油为主的方式,日益受到社会严重关注。
——环境污染。汽车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温室效应和电磁波辐射成为各国政府亟须解决的公害问题。
——数字化的冰冷。过于考虑空气动力学和大量依赖计算机辅助进行研发,汽车造型日趋完美精细,但却出现雷同化和同质化。汽车现代化手段研发,已让人们倍感数字化时代的冰冷。
狭义上的汽车文化,则是产品和工具的文化,即人类实现自主-移动(AUTO-MOBILE)的文化。在既定的使用条件下,人们生活要求更多的变化、更好的移动性以及更多的功能,汽车已不再局限于交通工具,而是人们移动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将继续决定汽车的内涵,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不断涌现。 基于产品设计的汽车文化必须体现以人为本,解决人、车、环境的关系:
——人的本身:移动--情感、个性、渴求
——人与产品:移动--安全、舒适、便利
——人与环境:移动--环保、能源、社会
汽车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同地域的人对于汽车造型和颜色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汽车使用偏好:美国人的奢侈、豪放、创新,英国人的古典、保守、华贵,日本人的纤巧、精明、儒雅,德国人的沉稳、含蓄、严谨,法国人的浪漫,意大利人的富于想象以及中国人的内敛、官本位都可在汽车文化中一览无余。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严峻挑战,未来也是“世界改变汽车”的新技术革命时代。在这个时代,高度成熟的汽车产品将转变为建立在新型轻质材料、新型能源基础上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以石油为依存的传统汽车产业必将成为一个以新能源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
——汽车发展趋势。21世纪的汽车发展趋势是个性化、人性化、本土化、系列化、模块化、轻量化、小型化、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
——“交叉型”汽车是未来潮流。生活的精彩,使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新车型出现导致汽车分类的交叉和模糊。为满足人们不同使用目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人数的要求,“交叉型(Crossover)”汽车是未来潮流。
——智能运输系统。智能运输系统(ITS)是集卫星、数据通讯、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全新高科技系统,通过人、车、道路的密切配合和和谐统一来提高综合交通的运输效率。“智能汽车”概念出现,是让车辆“学会”预防事故,缓解交通压力。
——飞行汽车。城市交通日益拥挤,泊车位置越来越少,噪音空气污染趋于恶化,人们需要一种更高速、更安全、更灵活、更自由的交通工具;随着技术的进步,低空领域的开放,未来将出现陆空两用的飞行汽车。
只有最大限度开拓人类的智慧,深入发掘人的内在需求,充分吸收、利用现代科技和新材料,同时以全新观念和长远目光来兼顾资源生态、社会环境,汽车文化才不会成为“夕阳文明”。
朱盛镭 博客文章
201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