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积芳博客链接:http://blog.eastday.com/chjfang
科普,是一件注定要务实勤奋、来不得虚头的事情。九十多年前,在美国留学的科普志士发起成立《科学社》时,就宣言:为科学做开路小工。这是深深知晓科普使命的人,理解并自愿实践的承诺。能先读为快,浏览了《李正兴文集》,我以为:李正兴就是一名忠诚为科学开路的小工。
我认识李正兴,是在2002年,他组织召开“纪念全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25周年”会议上。那时,他是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的秘书长,请来国内的科普创作大家,相聚上海,抒发感怀。他忙前忙后,不辞辛苦,踏实而有凝聚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以后的十个年头里,我因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分管科普工作,与李正兴有更多的交往,更了解了他是科普事业上热情执着、思维活跃、认真务实的协会干部:而这次初读他的文集,更了解了他是功底扎实、笔耕勤奋、涉猎广泛的科普作家。这洋洋二十二万字的文集,是他三十多年奉献科普、不断学习、精耕细作的可观成果。这一结集,真让人不得不对李正兴先生,油然而生敬意。甘做小工,而必成显赫;自强自奋,而必有天成也。我以为,李正兴先生的科普生涯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工作品格,是值得我们科普工作者学习的。
这么多篇文章的汇成,是与李正兴先生热情执着地从事科普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上海,有着科技的优势,又是科学普及的重镇。李正兴对科普事业的源头——科普创作,有着坚韧的追求。在三十多年的协会工作的时间里,始终与科普同呼吸同甘苦。他不重名不重利,一直默默无闻地在这个“开路小工”的岗位上,为追随科学技术宽阔大路的伸展,关心着科普的拓展。
他思考的题目,比如探索科普创作的突破点,科普活动的有效手段,从创新是科普创作之魂谈起,建一流队伍、出一流精品,培养科普创作人才必须从大学生着手,试论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协科普工作新高度……都是上海科普创作的重大题目,他认真思索,并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去争取更好的结果。科普创作队伍如何年轻化?他不但写了文章,而且积极去组织“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这时候,他年逾七十,不担任秘书长了,而工作的劲头不减,联系大学,组织生源,安排师资,好像还是年轻小伙,很多前来参加培训的大学生也为之感动。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成为被全国科普界的一件广为赞誉的事情。这与李正兴的努力有极大的关系。
从文集里看到,他不仅勤于思索,还涉猎广泛。他写到到科普创作很多方面的重要话题。比如:科普是科学的“丝绸之路”,强强联手编写大型科普丛书,重振科幻雄风的新起点,科普可否让企业运作,学会是科普的主力军,与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海因莱因座谈,有感于科教电影重登本市影院,抵御邪教对人们心灵的侵害,唤起全社会对科学的理解与重视……等等。因而,李正兴是一名三十多年在科普创作协会工作的骨干,他勤奋写作汇成的文集,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上海科普创作发展较全面的客观记录,读来觉得珍贵。
文集记录了三十多位科学家、领导、专家、记者、学会和基层干部等人物,都是李正兴亲自面对面交往并相处过的,笔触描述之处,真实、亲切、细致,十分难得。他写到钱伟长院士,科普先辈高士其、贾祖璋教授;市科协副主席高孝冲;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谈祥柏教授;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历任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饶忠华、卢于道、陈念贻、杨秉辉教授、诸君浩院士;许多名人做科普,如漫画大师张乐平、农艺师吴小青、科普美术家蔡康非、顾世鸿、蔡兵创造玻璃彩印版画;科学老报人姚诗煌、科技记者李文祺、科普编辑方鸿辉;科普作家王国忠、卞毓麟、雷宗友、徐传宏;还有学会协会和基层干部叶其琪、朱成名、邵兰星等,都写得真实生动,写出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普情结,写出他们对科普的奉献和勤奋,其中也饱含着李正兴对他们的深厚感情。这是上海这个城市拥有或联络着的为科普无怨无悔而劳作的小工队伍,也是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开路的精粹队伍。
文集还包括:与科普工作有关的游记、诗歌、书评、科幻作品等,丰富多彩,有很好的可读性。我相信,文集出版后会受到科普工作者的欢迎,而且对有志于投身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的青年作者,是一本有领引作用的好书。
陈积芳 博客文章
201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