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核读本和家庭药箱(倪既新)
[2011-04-02 19:55:59]

    倪既新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nijixin

   近来,由日本地震引发的许多事件和话题,一直是人们提及与议论的重要内容。可不,一位朋友见面就抱怨说,眼下市场上缺乏为核辐射释疑解惑的科普书籍:“譬如,解释碘盐为什么不能防核辐射等问题的书,我一本都没有找到!”

    我听了不由脱口而出:“编书和出书的人哪预料得到,会有‘碘盐防辐射’的传言而预先编好了科普书籍等着辟谣的呢?”

    针对突发的灾难性事变,确实需要及时为民众提供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予以指导,但科普读物无论怎么抓紧编辑出版,总是马后炮。要对各种派生事件早就了事如神的做好细致的针对性解答,那也不是科普能够承担的责职。知识是无涯且不断更新的,我们了解新知识的半径越大,接触到的未知领域就越广。要科普为一切不可预测的灾害事先准备好富有针对性的知识读本,那是不现实的,这正如家庭药箱不可能备全所有疾病的最新防治药品一样。要真正做到能冷静理智地面对突发灾难,规避伤害免入误区,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就像增强健康才是防病之本,而这也是科普的真正目的。

    譬如,懂得物理原理的人,就知道核辐射的特性、影响范围和污染传播途径;熟悉了地理,就知道中国是个矿盐非常丰富的国家,即使海水全部不能制盐了,也不致影响生活消费;如果具备化学知识,那就能判断盐中的碘是不是起得了防核辐射的作用……这就是说,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就足以让人认清该不该去抢购食盐。推而广之,也就能正确应对生活中遇到的绝大多数突发事件了。谣言止于智者,智者就是因有科学文化素养而具备识别能力的人。但这素养是科学文化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临时抱佛脚”买一本书找答案,那是达不到的。所以科普的本意,决非仅是提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救处方。

    再说,科普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广泛多样的,除了书籍报刊,还有科普场馆、影视节目、网络信息等等,可惜平时人们没有足够的留意和重视它们。上海目前已建成了40家专题性科技场馆和200个科普教育基地,但利用它们来主动扩大自己知识领域的人还不多。譬如有个消防博物馆,里面有一系列高科技互动的多媒体展项,能模拟生成虚拟火场,让参观者了解“神秘的火”,体验火灾逃生过程,掌握正确的火场逃生方法。这个博物馆2007年就开馆了,可是等到11.15大火以后,才有又较多人去关注和参观。

    所以,“核辐射与碘盐”折射的问题,如果除了抱怨缺少有针对性的科普读物之外,全社会能由此而认识到科普的深远意义,更加重视它,以避免出现下一次类似的混乱与迷途,那倒真是将坏事变成好事了!                                                           

    (本文刊载于2011-4-1《上海科技报》)

倪既新 博客文章
2011-04-01
 

上一篇: 科学是功利的(张诗忠) 下一篇: 火星找水的历史(李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