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功利的(张诗忠)
[2011-04-13 20:38:13]

    张诗忠博客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1073

    看到这个判断,热爱科学的人一定较反感,或许也包括笔者在内。难道我们全身心投入科学事业,都带有功利的目的?

    功利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它无非表明我们做一件事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明确功效和利益的目标的。现代社会讲究效益,重视投入产出比,符合经济规律。可是不知为什么,可能由于强调过头——人类活动除了物质的以外,更有精神方面的——如果动则就问有没有用,什么时候出成果,使本来很文雅、高尚的事情沾染俗气。所以,现在即便有正当的功利意味,大家也忌讳“功利”二字。

    广义的科学事业好像也不例外。冷静思考,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没有明确的目标行吗?显然不行!比如应用科学研究,就是为了解决某技术问题、攻克某工程难关而进行的专题原理性研究。比如基础科学研究,也是围绕某领域的理论实践问题而进行的规律原创性的研究,它虽然与前者不在一个级别上,需要有新的科学理论才成立,但仍然需要相对明确的远景目标。

    科普教育也类似。有人不以为然,认为科普教育是向受众传授科学知识,是公益性事业,只有精力和汗水的付出,没有经济收益可言。此话不假,但是不要忘记,我们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包括科学场馆、博物馆、图书馆……都是希望受众借以提高科学知识水平,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才,从而让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在社会中广泛普及。这里,“提高”、“适应”、“普及”都是科普教育的目标,哪怕属于社会效益,也都是功利的反映。

    所以说,科学是功利的,这句话基本上没有错。那么,我们大家为何对这种提法有反感?原来,按上述标准衡量,有些事后方才明白的“科学”活动,或者科学活动的某些阶段、某个环节,用“功利”二字来界定很不准确。因为这类活动进行时根本没有目标,完全出于好玩、喜欢以及从中获得探索奥秘的满足感。然而,囿于广义科学教育传统观念的人们,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惯于例行公事,对并非功利的活动统统用“功利”的方法来审视和管理,比如规划、评价、考核、奖励等,使本来不“功利”的活动也“功利”起来。以至于科普、早期教育,以及原始性创新——尽管与“功利”毫无关系——不得不面目全非。

    由此,我们得感谢19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诗人尼采。他在《悲剧的诞生》著作中就宣告:“我们今日称作文化、教育、文明的一切,终有一天要带到公正的法官酒神面前。”他认为只有艺术,才能拯救人生,“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相反的运动:艺术。”

    在他看来,艺术比之其他活动更贴近人的本性。因为酒神状态中,艺术作为“驱向放纵之迫力”支配着人,而在与之相对的日神状态中,艺术作为“驱向幻觉之迫力”支配着人。或许一个人处于这样的状态中,才能真正自由自在地活动;艺术“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张诗忠 博客文章
2011-03-24
 

上一篇: “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历史创举(李... 下一篇: 防核读本和家庭药箱(倪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