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绘画艺术普及科学的表率(李正兴)
[2011-02-16 20:23:49]

    科普创作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它有自己的特定语言。科普美术是科普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造型艺术语言来揭示物质结构形态和运动的奥秘,来发掘科学内涵的魅力。
    蔡康非先生在视觉传达中善于借助线条和色彩,向人们讲述科学故事,传播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他的作品体现了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体现了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与交流。他的作品是科学技术内容和美术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让人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得到视觉艺术享受。

    儿时画火车引发绘画伴终生

    蔡康非是怎样走上科普绘画道路的,在采访时,他给笔者讲述了如下精彩感人的故事。
    从小爱画具像画。大约六七岁时,幼儿园组织去中山公园秋游,又到附近铁道旁看火车,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回家后,这列冒浓烟吐蒸汽的庞然大物,竟然在他的小手下栩栩如生地画了出来。父亲对儿子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呵护有加,级人他提供和创造绘画的各种条件,随他肆意涂鸦,与其他小朋友喜欢结伴游戏不同,小非乐于趴在白纸前,独自沉浸在画笔流淌的意境中。动物园好动调皮的猴子、动画影片中的英雄豪杰、龙华机场空中五彩的降落伞、马路上拖拉机牵引着无车厢的底盘车,都被他一一呈现在小小画纸上。
    随着年龄渐长,蔡康非从以自然手法描绘观察对象的纯兴趣宣泄,逐步融汇入结构、比例、透视、解剖等美术理论知识,学习对物象进行原动态的视觉思考,从而发现直接的本质直观,为他走上科普美术创作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摸画上的人民币。蔡康非1967年高中毕业,1968被分配到上海江南造船厂船体车间内场工段,从事船体冷加工工作。他常被有关单位和部门暂借专事诸如新船下水的环境布置、宣传安全生产的展板制作、机电系统新技术成果展览美工等工作。这些宣传工作,让他的绘画技能进一步获得施展机会。“文革”后期在绘制“大批判”漫画时,他将画上的一张10元人民币画得与真币同大,再细心着色,张贴的同事又故意将之置于高处,引来围观和热议。驻厂海军士兵争论不下,居然从大老远搬来梯子,爬上去亲手摸一摸以辨真伪,一时传为趣谈。此事虽有点开玩笑的味道,却从另一角度印证了蔡康非的绘画技巧水平。
    借调圆了绘画梦。从1972年末起,上海市劳动局同上海科技出版社合作出版一套安全生产教育连环画,需要从工厂借调有美术技艺的青年工人参与创作。借调信息传到江南造船厂,当然是非蔡康非莫属。他先后参与绘制了《起重输送机械安全生产》《工厂企业安全用电》《船舶内河航运安全》等三册连环画。他和创作集体走车间、入矿井、上航船、下基层,深入生产第一线,加之本身就有生活积累,所以作品贴近生活,乐于为各行业工人接受。
    蔡康非的绘画技艺受到上海科技出版社赏识,当时社领导姚允详、高孝湛求贤若渴,在他们关爱下,经同江南厂协商调动,1977年蔡康非正式成为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圆了终身与画作伴的梦。他经过1978年“上海科普美术培训班”(上海市出版局、上海科技出版社举办)的培训,以及1987年至1989年进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美术系的深造,绘画才能和理论修养得以显著提高。

    运用绘画艺术诠释科学内涵

    科普美术作品是一种视觉艺术,它既是科普作品,又是艺术作品。作一幅优秀的科普绘画作品难度很高,既要讲究科学性、创意性,又要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内容上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形式上要生动有趣、适合公众的欣赏接受能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蔡康非常常把创作视为课题研究,冥思苦想最能反映题材闪光点的绘画形式。有些经典的科学实验、科学理论,很难用绘画语言表现,他便迂回曲折,通过描绘实验结果和科学理论产生的影响来烘托主题。提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个抽象概念,怎样勾画出一幅科普作品?蔡康非(与胡永光合作)1990年创作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出奇制胜地以胰岛素分子结构形态为背景,浓墨重彩描绘胰岛素在医药、化学领域的应用,并以实验器皿作装饰,使观众对牛胰岛素的合成方法、应用价值和学术意义产生深刻的印象。该作品荣获1990年“美哉中华、爱我中华”全国科普美展一等奖。
    蔡康非承担好几家期刊的专栏插图任务,他为《中学科技》“天地撷趣”栏目插图迄今已延续十多年。他为2003年第10期创作的《天体交响乐》,用漫画的手法,描绘宇宙的两个星球合奏管弦乐,星球上空乐符满处飞。这幅画正巧呼应近年法国科学家通过光曲线作为媒介,成功收集到宇宙间音乐的消息:该音乐来自三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整个声音委婉动听,堪为“天籁之音”。他为2006年第5期创作的《地球也有尾巴》,在地球灰暗的纵半球外画了5根被扭长了的虚曲线,表明了在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地球场的磁力线中性面在高空突然向背着太阳的一面弯曲,地球磁场便一直延伸到几百万千米的地方,仿佛成了地球的尾巴。
    在谈到运用绘画艺术诠释科学内涵时,蔡康非提到了恩师、我国著名的科普漫画家胡永光(原《科学画报》编辑部副主任),是恩师把他引入科学的殿堂,恩师是他走上科普艺术的带路人。1980年代,胡永光、蔡康非合作的科普漫画在国内享有盛名。恩师创作的《相对论》,描绘地球上下同样站着一个人、让人对相对论的含义一目了然的画面,是他崇尚的典范。在插图的创作上,他说自己曾误打误撞,居然在一本名为《猫头鹰值夜班》(少儿版)的小册子,插图作者姓名栏与赵白山联署。赵是科普插图界的巨擘,蔡自小敬仰,虽未能面聆赵老指点,但有此殊荣,似乎冥冥之中,意味上苍托付传承老一辈重担。

    资料库是科普画的创作源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用兵之道。蔡康非在创作科普美术作品之前,早就准备了充足的“粮草”。他从1977年开始,就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从无到有,逐步成型并具一定规模。随着技术进步,资料库的形式也有演进和改变。资料库最早的组成部分是分类笔记,有点像作家的分类卡片,记录《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The World Book》《The Children’s Encyclopedia》《The Book of Knowledge》等社内藏书的图像信息。出版社资料室拥有大量原版百科全书和其他进口外文图书,蔡康非说:“单位资料室书架的书被我翻遍了记熟了,勤能补拙,凭借对资料的掌握厚积薄发,就能从容去面对各个学科题材的科普美术工作”;尔后是以临或摹做的图像记录,比较夸张的当属拷贝了《My First Dictionary》(我的第一本字典)全书将近270幅图;再是收集产品样本、画报、月历、广告、旧期刊、报纸的相关图片。
    资料库的另一组成部分是订阅的期刊和购买的书籍,期刊有《世界知识画报》《太空探索》《世界建筑》《航空知识》《科技新时代》《舰船知识》科学世界》等;书籍侧重为引进版权的绘本图书,有《科文图解少年百科全书(英)》(宇航/现代/科文香港版)《权威探秘百科(美)》(中央编译版)《趣味科学仿生大图鉴(日)》(接力版)《少年课堂知识拓展百科系列(西)》(明天版)和《少年百科知识问答(英)》(湖北美术版)等。
    近年蔡康非还努力抽时间将期刊图片编目成电子表格,以便检索。另外,网络扩展了资料的时空界限,成为资料库又一来源。蔡康非表示,资料库的建立增加了自己底气,没有什么科学内容能轻易难倒他。正所谓功夫在画外。

    线条点面结构下的累累硕果

    线条画是蔡康非绘画的主要特色,他的“线条”作品在实际绘画过程中融入 “点”“面”等处理方法,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蔡康非认为,线条画的成败关键在于线条的疏密处理,疏密关系只要有节奏的配合与巧思布局,再运用各种粗细不同的点,就能使画面保持秩序感,产生有条不紊,丰富而不繁,变化而不乱,生动而不散,丰富又动感的效果;有时对点、线、面采用不同的方法,描绘出来的效果也有不同的形式感。几十年来,他创作展出、发表、出版的科普绘画作品数以万计。笔者总以为科普漫画是他的特长,这次采访才发现他的写实人物绘画功底了得,这也是他线条画下的杰作。
    装饰画法。他在《液压技术知识》《化石漫话》《自然能的利用》《材料科学技术》《上海指南》等书中创作的装饰画有的黑白对比强烈,有的造型适度变化,有的运用连续排列的手法,蕴含颇高实用美术价值。2006年“全国科学漫画、连环画、插图大展” 就曾以他在《自然能的利用》中绘制的题头作为立柱装饰。他的“新时期”题材装饰画作品还被移植到火柴盒贴上。
    结构画法。蔡康非的结构画特点是以线条为主或以线、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段,不施明暗,强调突出物象的结构特征,以理解和表达物体自身的结构本质为目的。作品内容有人物、古建筑、器皿、用具等,体现了准确、严谨、清晰、美观。有数百幅作品分别收入《汉语大辞典》《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少年自然百科辞典》《香港中学生中文词典》等工具书。
    效应画法。蔡康非擅长从正反效应角度诠释诸如科学常识、医学科普等方面的知识点,如《大众医学》“保健处方”专栏中对不良生活习惯及引发相关疾病所作漫画,以推向极致的夸张手法渲染严重后果,足以达到警醒作用。
    蔡康非的美术作品具有双向效应,一种是审美效应,显示其作品既有瞬间的美,也有永恒的美。自1979年以来他的作品连连获得各种奖励就是一个见证。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荣获 “美哉中华,爱我中华”全国科普美展一等奖,《金星探险记》《安静!外宾正在进餐》分别荣获 “北京市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上海漫画大奖赛”二等奖等。另一种是反馈效应,显示其作品被媒体和公众认可,有“粉丝”模仿他的造型风格见诸书刊的,也有某晨报生活版将他作品“拿来”就用的,更有福建某公编写《看图识•治•防百病》中大规模抄袭的,这是蔡康非本人所始料不及的。

    精心为他人设计的美术编辑

    科普编辑前辈叶至善先生曾经说过:“编辑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说法是片面的,一个好的编辑应是为他人作设计师。”蔡康非对此感受至深。他认为作为一名编辑不仅要做好作者工作,归根结底是要为读者服务的。
    由他担任美术编辑的《人类的智能》初稿如同说教,平淡乏味。在摄影师周祖贻的协作下,基本上推翻了原来的编排设想,倾注了蔡康非大量心血进行二度创作。从提高阅读趣味、贴近生活和体现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着眼,提出全新构思。他不分寒暑昼夜,先后在上海和北京两地,深入工厂、学校、寺庙、科研所、精神病院和警犬训练基地,通过异常艰辛的劳动,使该书脱胎换骨,熠熠生辉,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潘菽的首肯。譬如书中涉及双眼的视差产生立体视觉现象,用文字和插图均难以形象说明。在专家的帮助下,他选用了一幅双机错开重叠拍摄的图片,配备了特制的红蓝眼镜,。只要读者戴上它,图中的沟壑深渊如临其境,立体感受分外强烈,对双眼视差便有了鲜活印象和直观理解。此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评选”一等奖和“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蔡康非是上海科技出版社副编审、美术编辑室主任。由他经手编辑的科普美术书籍有《科普美术资料》《现代建筑图集》《中国近代建筑图录》等,其余为科普书的插图美术编辑工作,如《现代自然科学普及丛书》《中国科技史话丛书》《新技术普及丛书》《现代科学技术讲座》等10多种。

    蔡康非乐意从事科普美术事业,专心致志,无怨无悔。1990年代初,建筑业异常红火,电脑使用和与建筑绘图相关软件普及还是一种奢望,已转做建筑装潢设计的画友诚意邀请,力劝他改行,称他工整细腻画法和严谨写实画风足以承担建筑立面效果图的绘制,且回报丰厚,但源于对科普美术事业的钟爱和从前辈那里感受的责任,被他婉言谢绝。他在《漫画世界》331期漫画家名片上写道:“蔡康非,肖牛,与共和国同龄,专事科普。惜道友凋零,知音难寻,常感孤寂。盼科教兴国,宏图大展,漫兄夺门而入,我亦风光一回。笃信此日不远。”这再次见证他对科普美术事业的坚定和执着: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作者:李正兴,系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原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现为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顾问。)

 

上一篇: 脚踏“两极” 亲历“神舟”(李正... 下一篇: 视科普和漫画为一生至爱(李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