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过剩”时代的科普创作(朱盛镭)
[2011-08-24 11:48:19]

    朱盛镭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zhushenglei

试论“信息过剩”时代的科普创作
——以汽车科普为例

    【摘要】阐述“信息过剩”现象对科普创作理念、模式和方法产生的影响。以汽车科普创作为例,分析社会转型期科普创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推进科普创作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信息过剩  社会转型  科普创作  汽车 

    1.科普创作面对“信息过剩”的困惑

    信息激增对科普创作的影响极大。当社会悄然进入以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形态时,部分科普创作人员显然还未准备充分。他们正为已掌握了电脑写作和多媒体应用而窃喜时,却陷入了社会转型期的更大困惑:信息绝对过剩而智慧相对匮乏。这就对科普创作人员,包括汽车类科普创作人员依赖传统的创作理念、创作模式或方法进行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1 信息混乱而有用知识稀缺
    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呈现繁杂、破碎、混乱无序与不确定;网页、论坛、博客、微博、短信、电子邮件盛行,各种传言沸扬;大量信息错乱、虚假、片面或不可靠,而真正有用的知识却明显稀缺。以汽车科普信息为例,网络上大量充斥着一些以汽车企业商业利益为驱动的宣传、竞争对手的较劲和相互揭短、记者为追求轰动效应的新闻误导、专家的不实言论和用户的初级感知,还有不少将科技信息碎片拼凑起来的作品。汽车科普的消费者往往目不暇接,莫衷一是;与此同时,随着汽车社会来临和汽车进入家庭,社会缺少准确可靠的汽车科技普及知识以及科普文化的指导;科普作品创作需要由过去的点滴传授转为以准确识别、及时澄清或系统分析阐述为主。社会现状的实质是“信息过剩”时代下科普知识和产品的“稀缺”。
    1.2 科普受众面广而供需不对称
    随信息和知识的需求层次不断细分,在科普产品“井喷”的同时却出现部分需求结构性短缺和供需不对称。目前科普受众已由过去的识字群体、中小学生扩大到大学生、白领阶层和高知识群体;科普需求从过去仅仅着眼于生活方面的科普指导层面拓展到高科技、新学科的科普全面知识解读层面。以汽车科普为例,目前汽车科普的受众群体主要是汽车消费者、汽车迷、汽车文化爱好者以及高学历的白领阶层,可分为汽车消费者群体、普通读者和学术非同行读者几大群体。因此,除了需要汽车一般消费使用知识和大众科普阅读文本外,社会和市场更需要有关汽车科普文化的精英阅读文本和中间层阅读文本。
    1.3 科技融合凸显复合型知识的科普作品匮乏
    知识的交叉与融合突出地反映了当今科技发展的总趋势。而学科交叉知识的匮乏与“信息过剩”形成反差。目前,能够表现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相互渗透内容的科普作品比较少见。以汽车为例,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波及面广,消费拉动大,集聚多学科和多领域的高新技术。随着汽车文明和汽车科技双刃剑效应日趋明显,汽车科普作品需要由过去的产品直观描述或技术剖析,延伸到深层次的产品技术全生命周期的权衡、经济与技术的全面考量、汽车全产业链的综合分析、社会人文的关怀以及哲学伦理的思辨。而这些内容和题材正是目前我国汽车科普作品的空白点。

    2.科普创作需要观念突围与模式创新

    综上所述,所谓的“信息过剩”却真正是有效用的科普知识和产品大量稀缺,这就为科普创作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对汽车科普创作人员的知识面、视野、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期的科普创作需要摆脱传统思维的“樊篱”,走出困境,需要观念突围和模式与方法创新。面对社会经济转型,科普创作在内部需要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在外部需要导入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和哲学的思想元素。在社会和市场需求方面,科普作品题材需要表现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穿插;科普作品文体多元混搭、纷纭杂沓;科普作品载体千姿百态、推陈出新;不同文化背景的科普受众在各需求域里出外进,变动频繁。新时期的科普创作更要求科普创作人员避免利益偏见,去除商业化炒作,激发社会责任感,净化心灵,回归良知,写出适合于时代变革需求的优秀作品。
    汽车科普作品必须杜绝利用断章取义、哗众取宠等手段,将读者引向高新科技产品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方面,而忽略其科技原理、技术弊端或科技研究内容本身,使汽车科普知识的客观性、平衡性遭到破坏。以新能源汽车科普为例,应采用“产品全生命周期”概念来评价和衡量各种新能源汽车的节能减排效果,即对汽车产品系统从自然界中获取原材料直至最终处置的生命周期中,其输入、输出的物质总量及潜在的环境影响。以传统汽车科普为例,其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排放,包括石油勘探、开采、储运、冶炼,以及变成汽油后再运输至加油站,一直到汽车燃用后的所有能量及整个过程中的排放,国外形象地称“从矿井到车轮(Well—to—Wheel)。”由此可以看出,评判汽车总体的能耗和排放更真实、更符合实际,因此也更科学。科普知识仅仅停留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也是片面或不充分、不可信的。有些科普作品迎合汽车企业宣传,称其汽车产品如何能做到零排放,是在误导市场和舆论。因为其所谓的零排放,最理想的情况也仅仅指汽车本身在运行时的状态,而根本未考虑汽车获取动能(比如电能或其他类型燃料)过程的能耗和排放。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汽车科普创作人员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信息的敏锐性,能够针对社会和市场的偏见,提供客观、正确和科学的汽车知识。

    3.社会转型期科普创作的应对策略

    繁荣现代科普创作, 普及科技知识, 是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任务。2010年中国汽车销量为1806万辆;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 9086 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 6539 万辆,千人汽车保有量约50辆,中国已经开始进入汽车社会。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汽车科技, 只有普及好汽车现代科技知识,创作更好的科普作品,才有可能让全民分享现代汽车科技成果。因此,面对“信息过剩”给科普创作带来的种种困惑,必须探索和研究转型期科普创作,包括汽车科普创作的新思路和应对策略。
   (1)细分需求,满足多层次阅读
    研究一般汽车消费者、汽车迷和汽车文化爱好者、普通公众和学术非同行群体的不同细分需求的特点,探索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当务之急是除了推出汽车消费使用知识的大众阅读作品外,更需要推出面向文化精英阅读的作品(包括非汽车专业的作品)和中间层群体(例如白领阶层)阅读的作品。尤其是面向文化精英阅读的作品,应塑造成为品牌或经典产品。
   (2)创新多元的科普文体风格
    科普创作需要多种文化沟通,即需要具备科学技术背景和人文背景及修养的交融,无论是基础信息还是智慧,都要求嵌入到读者需求和阅读欣赏的变化之中去。因此,科普写作的文体应该有所创新;科普写作方法要讲究技巧性,如文字表达、语言掌握、读者心理的了解以及对不同媒体或载体风格的适应等。
   (3)培养科普创作新人
    为应对科普创作人员的短缺或青黄不接,应培养科普创作新人。建议大学开设有关科学普及文化写作课程,培养复合型知识人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对科普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能面对不同的受众和阅读对象,把专业化内容恰如其分地用不同风格表达出来,使人容易接受且可读。部分大学也可以设立科普创作的硕士研究生专业。
   (4)鼓励作家转行从事科普创作
   “信息过剩”的时代也是“写作过剩”的时代。针对社会上从事科学普及文化写作人才资源的稀缺,可鼓励一部分文学作家、社会经济学家改行从事科普创作,或者让他们成为文学社科和科普领域的“两栖”作家。
   (5)鼓励学者和专家介入科普创作
    让更多的从事科学史、科学文化专业研究者能够进入科普创作,为普通公众和学术非同行的读者提供有思想深度和科技内涵的精品作品,例如撰写汽车史、汽车科技史、汽车文化等经典作品。也可鼓励有兴趣兼职科普创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科技情报人员介入科普创作。目前汽车领域的科普任务大部分是由科技情报人员承担的。
   (6)建立与各学科领域交流的平台
    科普作家协会可搭建交流平台,让科普创作人员有机会与各学科领域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从中可学习和了解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不同学科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思维,以拓宽和提高科普创作人员的知识面、视野和人文素养。
   (7)设立上海市政府级的科普奖项和基金会
    建议设立上海市政府级的科学技术普及奖项,其中包括褒奖优秀科普作品和优秀科普创作人员、科普创作新人的奖项,以此激励长期默默无闻从事科普事业并作出成就的科普创作人员以及非科普领域的业余科普创作人员。建立上海市科普基金会可有效地资助重大科普项目。

    参考文献
    1.董仁威,科普创作通论,四川科技出版社,2007
    2.刘嘉麒,继往开来,繁荣和发展科普创作视野,科学时报,2009.08.24

朱盛镭 博客文章
2011-05-14

上一篇: 中国自主创新路径的另类解读(朱盛... 下一篇: 航天没有百分百(李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