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外星人的科学故事(三)(江晓原)
[2012-02-10 17:37:39]

    江晓原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jiangxiaoyuan

    链接寻找外星人的科学故事(一)
          寻找外星人的科学故事(二)

寻找外星人的科学故事(三)
火星文明从科学课题变成幻想主题

    火星曾经是科学的大热门

  火星在我们太阳系诸行星中非常特殊。位置适当的时候,火星可以成为天空中仅次于月亮和金星的明亮天体,它以闪耀的红色吸引了古代东西方星占学家的目光。中国古代称它为“荧惑”,在星占学占辞中,荧惑通常总是和凶兆联系在一起,比如:
  荧惑守角,忠臣诛,国政危。
  荧惑主内乱。
  荧惑者,天罚也。
  最严重的火星天象是“荧惑守心”,这是极大的凶兆,汉代的帝王曾经因为这个天象而撤换宰相。
  在古代西方,火星始终是战神之星——苏美尔人的Nergal,古希腊人的Ares,直到今天全世界通用的罗马人的火星星名Mars,都是各自神话中的战神。
  伽利略1610年发表他用望远镜所作的天文观测之后,火星很快成为最受望远镜亲睐的行星,随着望远镜越造越大,对火星的观测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关于火星上的“运河”、“人脸”等等的绘图或照片,都曾经让一些人热血沸腾。即使对于正统的天文学家来说也是如此,而另一些半正统的科学家关于“火星文明”的研究则更为狂热。
  比如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富翁洛韦尔(P. Lowell),在亚利桑纳州建立了一座装备精良的私人天文台,用15年时间拍下了数以千计的火星照片,在他绘制的火面图上竟有超过500条的“运河”!他先后出版了《火星》(Mars 1895)、《火星和它的运河》(Mars and Its Canals,1906)和《作为生命居所的火星》(Mars As the Abode of Life 1908)等著作,汇集他的观测成果,并表达了他的坚定信念:火星上有智慧生物。洛韦尔用这种方式,成功地“强行”进入了天文学史——如今许多天文学史都会提到他。 

    大科学家们的火星通讯方案

  与火星上的文明进行沟通,曾经是19世纪欧洲科学界非常时髦的事情。许多在科学上留下过鼎鼎大名的人物,比如物理学家特斯拉(N. Tesla)、发明无线电的马可尼(G. Marconi)、优生学家高尔顿(Sir F. Galton)、数学家高斯(Karl F. Gauss)等等,都曾发表过他们设计的与火星文明交流的方案。
  高尔顿很可能是最早提出接收火星信号设想的人,1896年他在《双周评论》(The Fortnightly Review)上发表文章,虚拟了火星人主动发送光信号与人类进行沟通的场景,他甚至设计了一组用于两颗星球之间进行简单语义沟通的莫尔斯代码。而特斯拉(N. Tesla)1901年在《科里尔周刊》(Collier’s Weekly)上发表了名为《和行星交谈》(Talking With the Planets)的文章,宣布已经发明出一种向火星发射无线电信号的设备,还声称已经用这架机器接受到了来自火星的无线电信息。不过这些说法后来都未得到确切的证实。
  另一位热衷接收火星信号的人物是马可尼,和特斯拉一样,他在1919年也声称接收到了“来自其它星球的无线电信号”。由于马可尼在无线电领域的声望,这一消息立刻引来关注,他本人也决定进行接收火星信号的实验。据《纽约时报》报道,1922年6月16日,他乘私人游轮Electra号穿越大西洋,希望在海上接收到来自火星的信息。不过在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马可尼表示“没有令人激动的消息要向外宣布”。
  与前面那类假定火星人可能会主动和人类交流的探索活动相对应的,是设法主动与假想中的火星文明进行交流。
  数学家高斯曾设想和假想中的“月亮人”进行交流。1826年10月《爱丁堡新哲学杂志》(Edinburgh New Philosophical Journal)刊登一篇匿名文章《月亮和它的居住者》(The Moon and its Inhabitants),其中提到高斯和天文学家格鲁伊图伊森(F. von Gruithuisen)在一次谈话中认为,在西伯利亚平原建造巨型几何图形作为和月亮人交流的标识物是可能的。而在高斯的私人通信中,高斯曾提出过另一种与月亮人进行交流的构想。1822年3月25日他在写给天文学家奥尔伯斯(W. Olbers)的信中,提议利用镜面反射日光与月亮人进行交流:“分别用100块镜子,每个面积是16平方英尺……拼接而成后,这块巨大的镜子就能把日光反射到月亮上……如果我们能和月亮上的邻居取得联系的话,将比美洲大陆的发现要伟大得多。”
  高斯设想的方案很大程度上与他的数学家背景有直接关系,在他看来,几何图形法则应该是一种外星文明能够理解的原理,作为一种交流手段既简洁又有效,而这些方案后来成了不断被提及的经典构想。1909年,美国天文学家皮克林(W. Pickering)发表文章,提出通过巨型镜面反射日光作为与火星交流的信号,在当时受到了广泛关注。《纽约时报》甚至辟出版面进行了连续报道。一些科学人士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又提出了各种替代方案,而它们实质上都是高斯当年的另一方案——巨型几何图形方案的复本。
  无线电交流方案最积极的探索者,或许仍当数特斯拉。在1900~1921的20年间,特斯拉在科学杂志和报刊上先后发表近十篇文章,阐释他向火星发送无线电信号的构想。1937年他在自己81岁的生日宴会上,宣布已经成功制成一架“星际传送装置”,并声称通过这一装置把能量传送到另一颗行星上,无论距离有多远都是有可能的。他还透露,他可能即将签订制造这项设备的合约。不过,这架特斯拉所声称的“将被永久铭记”的装置,直到1943年他去世时,始终没有出现在世人面前。 

    火星文明转变为幻想主题

  上面这些与火星文明进行通讯的方案,都是被当作认真的科学活动来进行的,阐述这些方案的文章也大都发表在当时的学术刊物上,而且参与者中不乏在科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马可尼、高斯等)。也就是说,在当时,这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课题,是一个被主流科学共同体所接纳的研究方向。
  但是,随着科学的进展,人类对火星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这些课题和活动就逐渐被遗忘在了故纸堆中。因为现在大家知道火星上几乎没有液态水,几乎不可能存在类似我们在地球上所见到的生命,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火星文明”。于是“火星文明”从一个科学课题变成一个幻想主题。
  人类创作关于火星文明的幻想作品,已经超过一百年。1898年,威尔斯(H. G. Wells)发表了小说《星际战争》(The War of the Worlds),讲述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1953年,根据这部小说拍摄了同名电影(即通常所说的《大战火星人》)。52年后,又一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同名电影上映。除了这个在科幻史上有“贵族出身”的影片系列,还有更多关于火星文明的电影,比如在影片《红色行星》(Red Planet,2000)中,火星大气已经被改造成人类可以呼吸的状况。又如影片《火星任务》(Mission to Mars,2000),讲述火星上的高等智慧生物曾经发展了极为先进的文明,它们已经借助大规模的恒星际航行,迁徙到了一个遥远的星系,临走时它们向地球播种了生命——所以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来自火星……
    毫无疑问,在太阳系各大行星中,迄今为止火星是最受科幻创作者青睐的。

    (载《新发现》杂志2012年第2期)

江晓原 博客文章
2012-02-07
 

上一篇: 古琴曲《平沙落雁》本在人间自然生... 下一篇: 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成就于“产业集成...